心碎也是病?官方叫法是「心碎綜合

2020-04-15     中國數字科技館

失戀時,人們會說「我的心都碎了」,聽到悲傷的消息,我們仿佛可以聽見「心碎」的聲音,許多文學作品也會描述 「心碎」的感受。可你知道嗎,「心碎」,也許還是一種病。

「心碎」也是病?

心碎不僅是感覺的表述和文學的比喻,還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疾病,醫學上稱為心碎綜合徵。心碎綜合徵可能導致嚴重、短期的心肌衰竭。有研究認為,心碎綜合徵通常可以治療,大多數經歷過這種情況的人在幾周內就可以康復,而且再次發生這種情況的風險很低(儘管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是致命的)。

不過現在,好像有了不同的看法。在近期召開的2017年美國心臟病協會科學年會上,研究人員公布了一項新的研究結果:心碎綜合徵確實會損傷心臟,並且這種損傷可能是長期的、無法逆轉的,對身體的危害堪比心臟病發作。

該研究項目的工作人員招募了37名心碎綜合徵患者,平均隨訪兩年,定期用超聲波和磁共振成像掃描他們的心臟,發現他們心肌彈性減弱,每次心跳時心臟無法完全收縮,這種損傷以當前的醫療水平無法治癒。

心碎綜合徵是種什麼病?

心碎綜合徵(Broken Heart Syndrome),又稱為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在日語中指捕章魚的簍子,因 Takotsubo 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縮期形態與其類似而得名),或應激性心肌病,是一種與心臟相關的疾病。

患者心肌病收縮期左心室形態和捕章魚簍高度相似

心碎綜合徵的發病機制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定論,但趨於一致的看法是與情感性及軀體性應激刺激有關。

情感性的應激刺激:比如遭受重大打擊、極度哀傷、極度憤怒的心理等。可能引起這些的情況包括痛失親人、激烈爭吵、極度緊張或害怕、遭受驚嚇,以及突然生病、發生車禍、家庭暴力等。

軀體性應激刺激:比如麻醉、外科手術以及不恰當的藥物使用等。

研究發現,遭受心理及軀體應激刺激的患者,血液中兒茶酚胺(兒茶酚胺,通常指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水平遠遠超過因急性心肌梗死並發的肺水腫患者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此外,應激刺激會影響人體內兒茶酚胺與β受體的相互作用。兒茶酚胺與β受體作用可引起血管、支氣管肌弛緩以及心臟興奮。對心碎綜合徵患者屍檢發現,患者心肌細胞結構紊亂、β受體分布異常,具有收縮功能的β1受體分布於心底部,而不具收縮功能的β2受體卻主要分布於心尖,這與兒茶酚胺觸發的心碎綜合徵特點完全一致。

患者的心電圖

冠狀動脈造影、血液檢查、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和心臟磁共振成像,是診斷該病的常用方法。

知識:人體內的β受體

•β1受體主要分布於心臟,可增加心肌收縮性、自律性和傳導功能。還分布在瞳孔開大肌,起到擴瞳的作用。

•β2受體主要分布於支氣管平滑肌,血管平滑肌和心肌等,有幫助支氣管平滑肌鬆弛、血管擴張的作用。

•β3受體主要分布於白色及棕色脂肪組織,調節能量代謝,有幫助心臟負性肌力、血管平滑肌舒張的作用。

左心室造影顯示出舒張期(A)及收縮期末(B)LV中部和心尖部的典型形態

日本的佐藤教授等人在1990年首次對這一疾病進行了描述:一種短暫的心臟綜合徵,包括左心室尖部運動缺失和類似急性冠脈綜合徵的基底部收縮增強。

嗯……這樣的解釋對於非專業領域的我們來說,實在是不好理解。我們來劃一下重點吧:心碎綜合徵最常見的臨床症狀為胸痛,其次為呼吸困難,其他症狀還包括暈厥、心源性休克、心臟驟停、惡性心律失常和肺水腫等,發熱、咳嗽、乏力等非特異性症狀也不少見。

做好情緒管理很重要

即使心碎綜合徵的發病機制我們還沒有完全掌握,但心理因素是重要誘因卻是已經明確的。其實,不只是心碎綜合徵,人體的許多其他疾病也和情緒息息相關,學會情緒管理,不但自己能有一個好心情,沒準兒也能帶來一個好身體。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主任委員王立祥認為自我情緒管理對預防情緒性心臟驟停尤為重要。他給出幾點建議:

•要直視問題,積極主動尋找負性情緒發生背後的真正原因,學習如何避免再次發生。

•要找對人並適度傾訴,即找能客觀看待問題的朋友來傾訴,但同時也要避免無休止的訴說,不要讓自己停留在負面情緒里的時間過長。

•要以減少負性情緒而不是完全「消滅」負性情緒為目標。人有情緒波動很正常,如果對自己的要求是完全不能出現負性情緒,那麼這個想法本身就會讓人陷入苦惱當中。

本文來自:中國數字科技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i68AfnEBrZ4kL1ViCBk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