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題解】
曾幾(1084—1166),字吉甫,號茶山居士,河南(今河南洛陽市)人。其先人居贛州(今江西贛縣)。入太學,後任將仕郎,賜上捨出身。曾做過江西、浙江的提刑官。主張抗金,為秦檜排斥,被迫去職。秦檜死後,復又出山做官。陸遊曾跟他學詩。曾幾詩學黃庭堅,風格僻崛,刻意求奇,是江西詩派人物。他的詩多寫個人日常生活,但時有活潑輕快之作。有《茶山集》。
《三衢道中》,走在三衢路途中。三衢,即三衢山,在今浙江省衢縣。
【解讀】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在梅子發黃快要成熟的季節,一連幾個晴和難得的好天氣。詩人乘船到了小溪的盡頭,飽賞了溪流的美景,但遊興不盡,便泊船登岸,踏上山間小徑,領略那晴日的山中風光。〕
第一句,以「梅子黃時」映襯「日日晴」,將晴日烘托得更為柔和明朗,同時點明了時令天氣,為下句作了鋪墊。「黃時」,即黃梅天,指梅子快要成熟的時候,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多雨的季節。「日日晴」,極言天氣特別晴朗。「日」的重疊運用,形容黃梅季節的反常,晴柔可愛。「梅子黃時」與「日日晴」,是兩相對立的,但寫在同一個詩句之中,這種比較反襯的藝術效果,增添了「日日晴」的麗色,渲染了獨特的晴日風光。試想,正當「黃梅時節家家雨」的時節,偶得「日日晴」的幾個好天氣,水鄉景致煥然一新:陽光和煦,碧空朗朗,白雲悠悠,山色空翠,這是多麼清麗誘人的景象。若無「梅子黃時」的烘托,「日日晴」則失去了她那晴柔可愛。同時,「日日晴」也形象地寫出了詩人良好的心境,為遊人山行設了伏筆。
第二句,寫晴日小溪盡情泛舟,「卻」字轉入「山行」,形象地寫出了詩人輕鬆愉快的心情。「溪」,小股水流稱作溪。「溪」前冠以「小」字,極言是涓涓小流。泛舟「小溪」,可以想見溪水的盈溢,水流的涌涌,水清碧透。「小溪」泛舟與「梅子黃時」相應合,這樣泛舟才是天然自成的。「泛」舟與「日日晴」相銜接,進一步映襯出天氣好,遊興高。久雨新晴,而且是難得的「日日晴」,「泛」舟山間溪流,特有詩情畫意。在梅雨季節,偶爾出現的「日日晴」中,泛舟山光水色之間,令人心曠神馳,如入仙境般的愜意。「泛」字很有形象性,生動地寫出了小舟或急流勇進,或迴環曲行,或任其漂蕩,或以退為進……。急流勇進,像離弦的箭,勢不可擋;迴環曲行,現出輕盈柔和的曲線美;任其漂蕩,顯得神情坦然,萬慮皆無;以退為進,更是妙趣橫生。一葉扁舟「小溪泛盡」,初夏景色一覽無餘:藍藍的天,白白的雲,青青的山,綠綠的水,紅紅的花,將濃濃的遊興融入了這巨幅畫卷。句中的「盡」字,可作兩層理解:一是船到了小溪的盡頭;一是寫泛舟小溪,閱盡了水色,產生了新的慾望,泊船登岸,欣賞山間小徑的美妙風光。「卻」,承上啟下。「小溪泛盡」,遊興不減,踏上山中小徑,進入「三衢道中」,開始了三衢山的陸路之行。「山行」,一路美妙的山色,一路初夏旖旎的風光,但詩人都沒有寫,只道出了「山行」,便戛然而止。這樣,「山行」有了更為誘人的魅力。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山中之行,只見翠翠的樹,濃濃的蔭,與來時綠樹掩映的溪邊所見相比,毫不減色。然而在這幽深靜寂的山中,卻增添了數聲清脆婉轉的鶯啼,給青山注進了無限生機。〕
第三句,寫「山行」途中佳木蔥蘢,「不減」「泛溪」沿岸綠樹掩映的美景。「山行」和「來時路」相照應,交織在一起,使詩具有更美好的意境。這次「山行」,「綠陰不減」「泛溪」之所見,寓有更濃的詩味。「綠陰」,極言山山草木蒼翠,路徑綠樹掩映,景象極佳。「不減」則「增」,興致尤濃,可見「山行」的萬千景象。「綠陰不減來時路」之所以韻幽味美,關鍵是在「山行」中揉進了「來時路」的形象,形成了對照與映襯,使這普普通通的「綠陰」融進了新意,使詩的意境別具情味,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結句構思奇妙,只寫「四五聲」「黃鸝」的鳴啼,生動地描繪了「山行」時新的感觸。「添得」,應第三句的「不減」。「添」有累加之意,在這青山和綠水構成的空間裡,加進黃鶯的幾聲鳴叫,聲、色、動景、靜景融為一體。這種意境有著無窮的神韻,這正是詩人「小溪泛盡卻山行」的緣由。綠水青山蘊藏著的秘密,吸引著詩人去尋求,去探索,去領略那千姿百態的美景。「黃鸝」的鳴叫,是詩的點睛之筆,它使靜謐空曠的山中迴蕩起動人心弦的音響,帶來了新的活力。寫「黃鸝」的鳴叫用「四五聲」,是多麼通俗,又是多麼別致。不是一聲兩聲,也不是無數聲,這是經過詩人精心選擇的,把人引進了一個黃鶯啼鳴群芳斗妍的天地。「四五聲」令人聯想:頭一、二聲,使人感到新奇;三聲,令人神往;四、五聲,使人心身化進了「千里鶯啼綠映紅」的美妙境界之中。「添得黃鸝四五聲」,極為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初夏的美好景色,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的大自然的無限熱愛之情。
【綜述】
這首詩寫了南國水鄉初夏時節秀美的景色,表達了詩人輕鬆歡快的心情,與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無比熱愛。
詩的第一句,以「梅子黃時」反襯「日日晴」,強調了「日日晴」;第二句,以泛溪襯「山行」,突出了「山行」;第三句,寫「山行」「綠陰」,「不減」泛溪「綠陰」,強調「綠陰」;第四句,突出寫「黃鸝」鳴,寫「山行」中的特色。黃鸝清脆婉轉的啼鳴,更烘託了山林的幽靜。泛溪「日晴」、「山行」「綠陰」、「黃鸝」鳴,均襯託了詩人愉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