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
遊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孟浩然,本卷《春曉》已介紹,那首詩反映了詩人清閒自在的生活內容,這首詩則反映了詩人豪俠仗義的精神面貌。看來一個人的作品讀得越多,對這個人了解也就越全面。
朱大,名去非。孟浩然還有一首詩《峴山送張去非游巴東》,《四部叢刊》本孟集此詩題目「張去非」作「朱大去非」。《文苑英華》卷二六八該詩題作《峴山亭送朱大》。可見「張去非」當作「朱去非」。孟浩然為朱大寫了兩首送別詩,可見兩人的友誼很深。「秦」指長安。《送朱大入秦》就是送朱大到長安。
首句扣題寫朱大將赴長安。「五陵」,《洛陽道》一詩已作解釋,這裡指長安。後三句則補足題意寫「送」,即在分手的時候,解下自己價值千金的寶劍相贈,以表達自己的一片心意。詩中創造性地運用了吳公子季札贈劍的典故,《史記·吳太伯世家》說:「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於此可見季札對朋友的真摯友誼。此詩是說朋友告別的時候,詩人隨即解下價值千金的佩劍相贈,則其對朋友的情義也不讓季札。說「寶劍值千金」是為了襯托「平生一片心」。顯然寶劍的價值越高,就反映他對朋友的情義越深。詩中的一個「脫」字也用得非常好,它表明作者原來並沒有贈劍的思想準備,分手時情緒進入高潮,一時興起,便解劍相贈,詩人豪俠仗義的精神面貌被這一舉動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五絕的結構通常採用起承轉合的模式,比較均衡,但是讀多了,就顯得一般化。此詩突破了這一模式,用四分之一的篇幅寫遊人離別,而用四分之三的篇幅寫主人相送。這就將主人在與客人分手時解劍相贈的深情厚誼與豪邁氣概充分地表現出來了。若無創造力,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所以此類詩很少。今再舉一例以供參考,如唐代竇鞏的《南遊感興》:「傷心欲問前朝事,惟見江流去不回。日暮東風春草綠,鷓鴣飛上越王台。」此詩以一句虛點「前朝」,而用三句實寫所見到的荒涼景象,也很好地抒發了滄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