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2019-12-09   網上客

沁園春·長沙

一九二五年 毛澤東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題解】

選自《毛主席詩詞》。長沙,湖南省省會,毛澤東同志早年曾在這裡求學和從事革命活動。

1925年,中國革命的形勢逐步高漲,工人和農民運動蓬勃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震動了全世界,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是先進的階級,是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

1925年2月,毛澤東同志由上海回到湖南。建立了革命組織「雪恥會」(農民協會的前身)。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革命的「工人夜學」。建立了湖南農村第一個中國共產黨支部韶山支部,領導農民進行了鬥爭,組織了湖南的農民運動,以湖南為中心的全國農民運動迅猛發展起來。10月,毛澤東同志離開長沙,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這首《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同志離開長沙前重遊橘子洲時寫的。

作者在這首詞里,提出了當時革命發展的關鍵問題——革命的領導權問題,是向全黨和全國人民發出的一個奪取政權、「主」中國革命「沉浮」的進軍號召,表現了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迎接革命高潮到來的戰鬥熱情。

【解讀】

全詞分上下兩闋。

上闋,寫今日獨游橘子洲頭,寫湘江秋色,提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重大主題。

詞意發展分三層。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在深秋已有寒意的日子裡,面對著滾滾北去的湘江碧水,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

這一層,點出了詩人獨游橘子洲頭的時間、地點,寫出了特定的環境和氣氛。「獨立」,是與「往昔」「攜來百侶曾游」相對而言的,與下闋相呼應,相映襯。「寒秋」,不是單純的時令之辭,而是象徵當時的政治氣候。迎著滾滾北流的湘江水,獨自一人卓然挺立,生動地表現了作者在激烈的革命風暴中大無畏的革命風度和堅韌剛毅的革命氣概,顯示了毛澤東同志面臨反動派的迫害,臨危不懼,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給我們以極大的鼓舞與教育。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看,千山萬壑,一片火紅,重重疊疊的山林,全像染過一般,那色彩勝過鮮艷的紅綢;滿江秋水,清澈澄碧,無數船隻乘風破浪爭相疾駛。雄鷹在遼闊的藍天裡矯健地飛翔,魚群在明凈的水底時沉時浮,輕快地遊動。啊!一切生物都在這絢麗多彩的秋光中競相自由自在地生活著。〕

這層,用一個「看」字統領以下七句,寫得很有層次:遠眺寫「山」,橫著寫「萬山」,縱著寫「層林」,用「遍」、「盡」寫範圍之廣,用「紅」字加以點「染」,千山萬樹,上上下下,披覆著一片火紅的盛裝;近看寫「江」,「漫」字寫江闊,「碧」字寫水色,「透」字寫江深,「百」字寫船多,萬舟競發,激盪著一派綠綠的波濤;仰觀寫「鷹」,以萬里「長空」為背景,雄鷹凌空搏擊,繪出了「鷹」的矯健的形象;俯察寫「魚」,以雖深似淺的江水為背景,魚兒怡然翔游,寫出了「魚」的活躍的神態。整個畫面有靜有動,「萬山」、「層林」是靜景,「漫江」、「百舸」、「鷹擊」、「魚翔」是動景,山上山下,江上水中,靜中有動,動靜結合,以動為主,把整個秋景寫得生機勃勃,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作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把自己對工農革命運動蓬勃高漲的無比喜悅之情,傾注於筆端,移植於寫景之中。寫的雖然是「寒秋」,但景象卻是壯麗雄偉的,秋景寫得色彩絢爛,氣氛熱烈紅火,充滿著勃勃生機,使人感到一種比春天更大的歡樂,給人以激勵,給人以鼓舞。詩人用象徵的筆法,「萬山紅遍」是當時燃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革命鬥爭烈火的形象的概括。這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所特有的「四季如春」精神世界的表現。

「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句,是眺望之餘的一個理性的概括,強調了以鬥爭求自由的意思。此句使全景變活,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人民大眾在白色恐怖下堅持鬥爭,爭取自由解放的革命精神;聯想到當時工農運動如火如荼,革命形勢蓬蓬勃勃,心情無限興奮和激動。這就為詞的下一句提出鞏固和發展革命大好形勢的關鍵問題——領導權問題,在情緒上做了準備。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感慨萬端,情懷激越,不禁發問:這茫茫大地,由誰主宰它的盛衰興廢、升降沉浮呢?〕

這是上闋的結句,也是全詞的中心所在。面對廣闊的宇宙,望著絢麗的秋色,想到革命的猛進,對於革命領導權問題上的嚴重危機,毛澤東同志怎能不深深地思慮呢?「悵寥廓」的「悵」字,十分恰切地表現了詩人深思的情狀,同時也表現了對革命面臨危機的焦慮。詩意發展由「看」而「悵」,由「悵」而「問」,層層深化。面對著這革命烽火四起,而仍被反動派統治著的茫茫大地發問:祖國的命運究竟由誰來主宰呢?革命的領導權應該由誰來掌握呢?這個問題提得多麼尖銳,引人深思,使人猛醒,點出了全詞的深刻主題。聯繫當時的革命形勢,使我們想到由哪個階級領導當時的民主革命?是「使無產階級跟隨資產階級呢?還是使資產階級跟隨無產階級呢?」這是革命成敗的關鍵。它是戰鬥的號角,是革命的呼聲!它號召千百萬饑寒交迫的人民起來戰鬥,它呼籲無產階級革命者起來「主」革命的「沉浮」!

這裡以設問句作結,一是為了給詞的下闋作出提示,使上下闋的內在聯繫更加緊密;一是給讀者留下深入思索的餘地,從而把讀者帶到更深遠的意境中去。

詞的上闋,主要說明了在蓬蓬勃勃的大好革命形勢下,無產階級必須堅持革命領導權。下闋仍緊緊圍繞這一中心思想,通過對青年時代在長沙的革命活動的回顧,激勵戰友發揚激流勇進的革命精神,自覺地肩負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回答「誰主沉浮」和怎樣才能「主沉浮」的問題。

下闋詞意發展分三層。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當年常常邀請許多戰友,攜手結伴來到這裡聚會、漫遊。回憶那時,多少平凡的戰鬥歲月至今還縈繞在心頭。〕

「攜來」句在前,與上闋第一句「獨立寒秋」遙相呼應。「憶往昔」句,展開氣勢,推開思路,領起下文。作者當年常常和青年戰友們一起來游湘江,如今獨自站在橘子洲頭,自然會想起那些不平凡的歲月和那些立志革命的伴侶。毛澤東同志在長沙學習工作十多年,深入工農,主辦工人夜校,組織工人階級隊伍;創立「新民學會」,領導革命青年為「改造中國與世界」而奮鬥;創辦《湘江評論》、《新湖南》等刊物,宣傳馬列主義;領導反袁驅張(敬堯)的群眾運動,建立共產主義小組,組織社會主義青年團,等等,這就是「往昔崢嶸歲月稠」的豐富內容。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那時,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年輕有為,風采才華正在煥發旺盛時期;革命青年躊躇滿志,志向氣概熱烈奔放,富有強烈的革命創新精神。大家面對江山,指天談地,評論國家大事,文章寫得激烈昂揚,批判腐朽的東西,宣揚革命的真理,把當時那些達官貴人、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一般。〕

這一層先用「恰」字提領,展開對「往昔崢嶸歲月」的回憶。又以兩個對句(前四句)寫青年戰友們的精神風貌,這是總的刻畫。後三句,從言談、文章和對統治者的態度三方面來具體展示當時他們的革命氣概。這幾句充分表現了作者對這群青年革命家的由衷的讚美。他們「身無半文,心憂天下」,有「天不要怕,鬼不要怕,神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資本家不要怕」的大無畏精神(《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他們經常在湘江中擊水,在嶽麓山漫步,討論中國向何處去,世界向何處去。他們寫文章、印刊物,批評腐朽的舊事物,揭露反動派的罪惡;讚揚新生事物,宣傳革命真理,大造革命輿論。他們充滿了扭轉乾坤、改天換地的必勝信心!他們說:「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干?」「我們金黃的世界,光華燦爛的世界,就在前面!」這正是他們對「誰主沉浮」的響亮的回答!

「糞土當年萬戶侯」一句,不僅表現了他們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而且表現了他們對反動統治者的無比蔑視。這一層一連六個短句,串連而下,勢不可當,又以一個七字句戛然作結,詩情奔騰激盪,集中地刻畫了當年戰友們的戰鬥風姿,是下闋「憶」的主要內容。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還記得嗎,當年我們到江心急流中游泳,激起的滾滾浪花,幾乎把迎面疾駛而來的船隻都阻擋住了?〕

這裡用了一個設問句,顯得含義深長,耐人尋味。這是對當年戰友們的懷念,也是對當今革命者的激勵和鞭策。為了取得革命的勝利,年輕的革命者們刻苦鍛鍊,堅持游泳,他們深入社會,與工農相結合,經革命鬥爭的大風雨,見革命鬥爭的大世面。「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正是形象地表現了他們在革命的大風大浪中奮勇前進的豪情。他們是一群迎接革命暴風雨的無畏的海燕。正像高爾基在他的名篇《海燕》中所寫的:「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地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正是這一群海燕,無所畏懼地站在戰鬥的最前列,敢於在時代的洪流中掀起滔天的巨浪。

這一闋也用問句作結,是回憶的收束,也是對上闋設問的回答。這是在對老戰友遙遙發問,激勵當年的老戰友,同時教育更多的革命後來人,勇敢地投入革命的大風大浪中去。語氣親切,語意含蓄,是啟發,又是激勵。這層,寥寥十二字,構成一幅新奇生動的畫面。「浪遏飛舟」四字,用革命浪漫主義手法,充分地表現了革命者逆流而上,一往無前,壓倒一切的英雄氣概,有力地結束了全詞。

詞的下闋,不是單純的往事的回憶,是借讚賞往昔,啟發當今,激勵同志們發揚當年激流勇進的大無畏精神,投入目前更艱巨的鬥爭,堅定地站在革命的前列,去「主」中國革命的「沉浮」。

【綜述】

1925年,右傾機會主義者主張「一切工作歸國民黨」。為了批判右傾機會主義傾向,正確地解決革命的領導權問題,毛澤東同志寫了《沁園春·長沙》這首詞。

這首詞通過對長沙深秋景色的描繪,歌頌了猶如「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大好革命形勢,提出了「誰主沉浮」的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通過對往昔戰鬥生活的回顧,鼓勵革命者勇於肩負起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

詞意前後呼應,渾然一體。由「立」,而「看」,而「悵」,而「問」,又轉出「憶」、「記」,環環相扣。上下兩闋都用設問句作結,實是前問後答,詞意相呼應。上闋問題提得深沉,下闋答案回答得含蓄。再如,上闋寫景抒情,下闋敘事抒情,「攜來」句一個「游」字,把兩闋聯繫了起來——今日之游和往日之游、獨自游和集體游相關聯,相映襯。

詞從內容到形式,極盡錯綜變化。內容有寫景,有敘事,始終貫以抒情;寫景抒情之中,又有許多層次,井然有序。如:上闋「看」字提領的四個短句,和下闋「恰」字提領的四個短句,對仗勻稱工整,與其他散句相參差;多數四字短句和少數五、六、七、八字句相參差,與詞意內容結合,造成了語勢上的緩急變化。

用詞精當有力,如:「漫」字寫江闊,「碧」字寫水色,「透」字寫江深,「百」字寫船多,「擊」字寫鷹飛之矯健疾速,「翔」字寫魚游之輕快活躍,都極為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