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頲
北風吹白雲,萬里渡河汾。
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
蘇頲(670-727),字廷碩,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人,武后朝舉進士,官運亨通,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官至紫微侍郎、同紫微黃門平章事,知政事,也就是宰相。開元八年(720),建議嚴禁惡錢,因為辦事者嚴厲執行,鬧得怨嗟盈路,於是罷其政事,降為禮部尚書,不久又出任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大都督府長史。開元十三年(725),任吏部選事。《全唐詩》錄其詩二卷,《全唐詩續拾》補其詩一首。
西漢武帝元鼎元年(116),得鼎汾水上。元鼎四年(119)冬十月,武帝至汾陰(今山西萬榮),十一月,立后土祠於汾陰脽上。開元十年(722),大臣張說建議重修后土祠祭祀后土神,被玄宗接受。作為禮部尚書,蘇頲當年秋天到汾陰做后土祠的整修與擴建工作,寫了這首詩。
前兩句寫景。漢武帝在祭祀后土後,寫過一首《秋風詞》,首句為「秋風起兮白雲飛」。詩人顯然暗用了這句詩的意境。「河汾」當指黃河與汾河,因為汾陰在黃河之東,汾河之南,西北風吹動白雲,要掠過黃河與汾河方能到達汾陰。值得稱道的是這兩句詩也像漢武帝《秋風詞》一樣寫出了風起雲湧的氣勢。
後兩句寫情。宋玉《九辯》說過:「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詩人顯然暗用了這兩句話的意境。意思是說,正當我心緒很差的時候,又見到草木的枯枝敗葉被西北風吹得到處飄零,以至於難以忍受北風呼嘯的聲音。
詩題中有個「驚」字,年年都會遇到秋天,都會聽到秋天的風聲,為什麼此時此地的風聲特別讓他心驚呢?如果我們聯繫他的生活經歷考察這個問題,也許能夠看得更加深入一些。如前所說,蘇祐的仕途一帆風順,甚至當上了宰相。但就是因為反對民間鑄惡錢,而這也是為了國家利益,竟被降職為禮部尚書,甚至還離京到邊遠的地方去任職,而此時他已年過五十,進入了人生的秋天,自己的希望已經不大了,所以特別能感受到政治風雲變幻莫測,令人膽寒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