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太空很難嗎

2019-09-20     中國數字科技館

移民太空很難嗎?好像並不難。60多年前,人類向著浩瀚太空邁出了腳步。半個多世紀以來,有人曾在月球漫步,有人曾在沒有重力的空間站里生活了一年有餘,而離開地球軌道去往太空的人,算下來也有幾百人了。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自由穿行在地球和另一顆星球之間,甚至隨時成為外星球的居民。真想移民太空,必須徹底拋開地球的一切資源和屏障——水、食物、大氣層,還有習以為常的重力條件。

我們能做到嗎?

生活物資從哪來

吃喝是頭等大事,吃喝也是頭號難題。

在空間站里,這倒不是事兒——我們可以派一艘貨運飛船上天,為航天員送去食物嘛!但如果真的在火星或月球上過日子,總不能所有人都指望貨運飛船來送貨吧?那未免也太折騰了。

解決方案:就地取材,豐衣足食

在當地開採水資源,遠比從地球上成噸成噸地運水來得高效;建造溫室、開墾農田的成本也比運輸糧食便宜許多。

空間站里已經可以過上自給自足的生活。比如在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里,航天員駕輕就熟地種菜、種糧食,那裡的植被十分肥沃,連雜草都長出來了。

在空間站以外,這個辦法仍然可行。科學家發現,火星和月球的土壤可以種小麥,甚至土豆。火星上的的岩石和灰塵還是燒制陶瓷和磚瓦的現成材料——瞧,連蓋房子的問題都一併解決了,我們也不用從地球上耗時耗力地運輸鋼筋水泥了!

沒有重力怎麼辦

太空中幾乎沒有重力。不管是人,還是動物、植物,在失重條件下都會飄浮起來。航天員飄來飄去的樣子也許看上去很有趣,但真換了我們自己,一定會叫苦不迭:「咦,我的身體怎麼不聽使喚了?」

太空移民的目的地,十有八九是火星或月球。那裡倒不至於完全失重,但微弱的重力也僅僅是聊勝於無而已:月球上的重力是地球的1/6,火星略微好一丁點,差不多有1/3。重力條件跟地球相差這麼大,我們從火星返回地球之後,還能重新適應地球的環境嗎?

等等,先別去想從火星回來的事兒,先想想,怎麼在只有1/3地球重力的火星上活下去吧!

解決方案:史丹福圓環

失重對人體到底有多大影響?對此最有發言權的,當屬那位在太空中生活了一年多的航天英雄——俄羅斯航天員波利亞科夫。令人欣喜的是,他返回地球之後並沒有出現什麼「後遺症」。不過,波利亞科夫畢竟是訓練有素的航天員,他的經歷能複製到其他人身上嗎?

在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最好還是謹慎為上,採取一些防護措施。比如,可以讓太空移民住在「史丹福圓環」里。

在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步》中,一個叫作「史丹福圓環」的小型飛船帶著航天員翱翔天際。這不僅是電影場景,史丹福圓環確確實實出現在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史丹福大學的設計圖紙上。它是一個中空的環,可以容納樓房、道路、公園,讓太空移民在其中安居樂業;它可以按照設定的速度旋轉,由此產生的向心力模擬出重力的受力效果,相當於製造了「人造重力」。

遭遇輻射怎麼辦

宇宙中每時每刻都有高能輻射和粒子撞擊,但為什麼我們還能安然無恙呢?那是因為地球的大氣層和磁場像個保護罩一樣,保護著我們。

一旦失去地球的保護,我們可能遭遇短暫而強烈的太陽風暴——這種情況倒還好,只要坐在基地里避避風頭就行了;但大多數時候,太空中的輻射並不強烈卻持續存在,我們難道要一直躲在狹小的基地里不出來嗎?

解決方案:惹不起,躲得了

天無絕人之路,我們可以住在地下,研究表明,在火星或月球的地表以下5米處,輻射的強度就沒那麼大了。

月球和火星都有天然的洞穴,那是地下火山噴發的痕跡,滾燙的熔岩在地下流過,「雕刻」出寬敞的洞穴。有的洞穴頂部會塌陷,露出一個大大的天窗,用厚厚的防輻射玻璃把天窗封起來,就形成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內部空間。這其中的道理,就好比在天花板上安裝一面大大的鏡子,光就可以反射出去——當然,粒子和輻射也可以反射出去。

本文來自《科學畫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d_uT20BJleJMoPMyzk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