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觀奇特的祆神樓,見證失傳多年的「祆教」

2019-10-20     樂途旅遊網

近年來,迷戀上山西「國保」,有點不能自拔。去得地方越多,愈發感覺山西這片表里山河,遠遠要比想像中絢麗。

山西介休祆神樓 礫華 / 文圖

山西介休祆神樓 礫華 / 文圖

2018年五一小長假和國慶黃金周,都是在山西度過的。這兩次山西之行,雖然都以「寺觀雕塑壁畫」為主題,卻也沒錯過那些古堡名樓。介休祆神樓,就是其中一個「神一般」的存在——這座著名古建築,是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想,初見這座樓的人,都會眼前一亮:它的建築結構十分獨特,是一種非常少見的三重檐歇山頂轉頂結構。

另外,樓平面呈「凸」字形,樓高三層,周設迴廊,腰間設平座色欄,上部覆蓋重檐,實為四層。四根通柱直承上層梁架,山門戲台上下疊構,樓頂十字歇山式,檐下四向凸出山花,屋頂覆蓋綠、黃、青三色琉璃飾件,參差的斗拱飛檐猶如絢麗的千手觀音。更值得一提的是,全樓為木質榫卯結構,沒用一顆鐵釘,著實稱得上我國古建築中的精品,與鸛雀樓、秋風樓、飛雲樓,並稱為「三晉四大名樓」。

山西介休祆神樓 礫華 / 文圖

聽當地人講,這座樓「有點邪氣」。不過,這點「邪氣」到底「邪」在哪裡?卻沒聽他們說太多。近日,偶然翻出去年拍攝的這組照片(非本人患拖延症,時間有限而已),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探究一番發現:祆神樓不僅外觀奇另類,創建與存世過程也充滿戲劇性,還見證了一種在世界範圍內失傳多年的宗教——祆教。甚至,還有一種說法:祆神樓是全世界唯一存世的祆教建築。至此,不由頓悟:所謂「邪氣」之「邪」,意思應該等同於「神秘」吧?

「祆神樓」之「祆」

山西介休祆神樓 礫華 / 文圖

「祆神樓」之「祆」,是一個生僻字。猛一看,這個字很像棉襖的「襖」,但它左半邊是「礻」,讀「xiān」。依古代音韻學著作《集韻》所示:「關中謂天為祆」,也就是說「祆」還有另一個讀音「tian」。據其詳解:「祆」者,天神的省義字,不稱「天」而稱「祆」,說明這是外國的天神,和中國自有的本土天神是有區別的。隋唐之後,中國的史書逐漸將「索羅亞斯德教」統稱為「祆教」,是「三夷教」之一(另外兩個為景教和摩尼教)。因為崇敬火,祆教又稱火祆教、拜火教。

山西介休祆神樓 礫華 / 文圖

中國是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度。有些宗教在歷史曾經盛行過,後來逐步淡出了歷史舞台,「祆教」就是其中之一。它曾是中國隋唐期間比較盛行的宗教之一,發端於公元前6世紀的西亞地域,一度成為薩珊波斯、大夏和粟特城邦的首要宗教,在伊朗及中亞各地廣為盛行。至少在魏晉期間,祆教就已傳入中國。史載北魏靈太后曾率領皇室及大臣幾百人奉祀祆神,北齊後主「躬自鼓儛,以事胡天」,以至地處中原的山西、河北等地,都出現了很多奉祀火祆的神廟,專為「胡僧頂禮之所」。

一介儒臣文彥博,因何為「祆神」修廟

山西介休祆神樓 礫華 / 文圖

在祆神樓對面的獻亭中,保存有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建三結義廟碑》,碑文詳細記述了北宋文彥博創建祆神廟,明嘉靖年間改為三結義廟的歷史。

山西介休祆神樓 礫華 / 文圖

「介邑之東關, 有三結義廟,蓋宋文潞公特為襖神建耳。其規制之壯麗, 氣象之崢嶸,稱一方矩觀焉。在當年締造之意, 見於《平妖傳》中者,固非無因。」碑文中提到的宋文潞公,就是北宋著名宰相文彥博。

北宋名臣文彥博

文彥博(1006—1097),字寬夫,號伊叟,介休城關文家莊人,歷仕宋代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將入相50年之久,被史學家稱為「宋朝第一名相。」任宰相期間,他勤於政務,被封為潞國公。《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的早期作品《三遂平妖傳》,講述了身為柱國大臣的文彥博平定貝州王則叛亂的故事。北宋仁宗年間,河北貝州爆發了王則、胡永兒領導的農民起義,身為重臣的文彥博率兵去討伐。前期的戰鬥非常不順,官軍被農民軍團團包圍,眼看就要覆滅之際,突然一隻白猿從天而降,不僅幫助文彥博突出了重圍,而且最終神佑官軍打敗了農民軍。身為主帥的文彥博由此得到了朝廷的嘉獎和重用。後來,文彥博衣錦還鄉,在建造文氏宗祠的同時,建造了這座祆

山西介休祆神樓 礫華 / 文圖

但是,有人對這種說法持懷疑態度:文彥博是當時有名的儒臣,他為什麼會支持修建祆教題材的建築呢?從反映祆神的唱詞在元曲中屢見不鮮這一點可見,唐宋時期祆教在中原地區的傳播是比較廣泛的。介休位於山西晉中地區,是連接長安(現陝西西安)、河東道(現山西運城)與并州(現山西太原)的重要據點,從地緣關係上看,介休在唐宋兩朝曾聚集過大量粟特祆教徒。到北宋初年,祆神被列入官方祭祀行列,山西地區的澤州、潞州、河東等地,俱有宋太祖祭祀祆廟的記載,洪洞縣至今有祆神廟遺存,並有地方志書記載。而介休祆神樓始建於宋代,是符合歷史發展軌跡的。

山西介休祆神樓 礫華 / 文圖

到了明嘉靖年間,崇道信儒的皇帝下詔,全國除了儒釋道三教之廟外,其它全系淫祠,必須拆毀。介休供奉白猿的祆神廟,自然也在拆毀之列。當時的介休知縣王宗正,為了保全這處先賢神廟,於是把主像由原來的白猿換成了劉、關、張兄弟,祆神廟自然也就成了三結義廟。清朝順治年間,三結義廟和祆神樓發生了一場大火,存世六百多年的建築被毀,介休官府和百姓經過近幾十年的積累,到了康熙年間,終於將樓廟照原樣進行了重修。也就是說,我們面前這處古建築,經有三百多年歷史了。

唯一存世的祆教建築

山西介休祆神樓 礫華 / 文圖

山西介休祆神樓 礫華 / 文圖

據說,祆神樓這組龐大的建築群中,隱藏著對數字「三」的崇拜:主樓高三層、共分三部分、樂樓面開三間、屋頂三色琉璃瓦裝飾、三結義廟、儒釋道三教共存……在中華文化的傳統中,「三」雖是吉祥數字,卻不是一個受人崇拜的數字,中國人的數字崇拜主要集中在「九」上,介休神廟祆神樓這幾乎是一個異類。另外,還有一處令人不解的地方:在祆神樓和三結義廟的木製斗拱和雀替中,有許多是傳統古代建築當中根本看不到的圖案,如猛虎、牧羊犬、神牛、大象等等。這些動物雖然中國人都很熟悉,但要真正把它們作為神獸供養起來,甚至雕刻到神廟裡,似乎不太符合中國的傳統。這些獨特的發現證明,這裡並非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宗教的神廟,而是來自於異域他鄉的祆教的供奉之地。

山西介休祆神樓 礫華 / 文圖

山西介休祆神樓 礫華 / 文圖

1997年,廣州中山大學古建築學家姜伯勤教授考察了介休的祆神樓,認為它的建築裝飾圖象,沿襲保存了祆教建築風格。這裡的祆神和波斯「角牛形天神,獅形天神」的祆教「勝利之神」的模樣相吻合,也與祆教的教義相吻合。但是,祆教不僅沒在中國生根發芽,在其發源地古波斯,也就是今天中亞一帶也沒能傳承下來。現在的中亞諸國,伊斯蘭教一統天下,別的宗教早已絕跡,祆神樓有幸成為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唯一存世的祆教建築。

山西介休祆神樓 礫華 / 文圖

我們到訪祆神樓那一天,樓前廣場正在舉行車展,鑼鼓喧天紅旗招展。我注意到,商家還是自覺與祆神樓保持了一定距離,畢竟這裡是文物重地!這也給遊人提供了充分觀賞祆神樓的空間。

山西介休祆神樓 礫華 / 文圖

由此不難發現:祆神樓由過街樓、樂樓戲台及樂樓前的抱廈和八字影壁三部分組成。它既是三結義廟的前山門,又是廟內獻神演戲的樂樓,還是點綴城關街心的過街樓——如此多種造型組合的結構,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在我國現存樓閣式建築中十分罕見。

山西介休祆神樓 礫華 / 文圖

山西介休祆神樓 礫華 / 文圖

山西介休祆神樓 礫華 / 文圖

而且,從任何一個方向來看,祆神樓都巍峨壯麗,引人注目,呈現出既玲瓏雅致、奇麗壯觀,又雄健穩定精巧堂皇的藝術風格,堪稱我國古代建築結構力學與建築美學的高度統一。著名古代建築學家陳明達先生曾專門撰文讚譽: 這樣的建築在藝術上達到了極高的成就,在古代建築中是不可多得的。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 介休祆神樓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礫華漫步 更新:2019.10.19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cNd6W0BMH2_cNUgsj8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