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化
西夏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和燦爛的文化,西夏文化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西夏文字則是西夏文化中最為耀眼的明珠,放射出迷人的光彩。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前期和遼、北宋,後期與金朝並立。歷經十帝,享國189年。從881年李思恭拜定難軍節度使起,李氏政權共計346年。從宋初李繼遷到李元昊建國,党項社會完成了由氏族公社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的轉化時期。元昊建國標誌著由奴隸制轉變為封建領主制,干順以後,進入封建地主制,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從清末開始,對於西夏的考古研究不斷發展,形成了十分熱門的西夏學。
西夏的祖先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末因平亂有功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李繼遷不願投降宋朝而出走創業,陸續占領河西走廊地區。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毅宗到崇宗時期,大權掌握在皇帝的太后與母黨手中。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金朝崛起後,西夏疆域範圍在今寧夏、甘肅、青海東北部、內蒙古西部以及陝西北部地區,占地兩萬餘里。對外關係上,表面對遼宋金稱臣,實則對內獨立稱帝。前期與遼和北宋經常發生戰事,保持三國鼎立的局面,後期與金並立,末期受蒙古的威脅。
西夏博物館新館位於西夏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中國第一座以西夏陵園為背景,全面介紹西夏歷史文化及西夏陵傳承保護歷程的專題博物館。博物館總建築面積9000㎡,展覽面積5400平米,公共服務區、文物庫房及技術辦公區共3600平米。西夏博物館基本陳列由西夏史、西夏文化、西夏宗教、西夏社會經濟、西夏陵、保護與傳承、海外藏西夏文物文獻以及西夏研究成果展8個部分組成。館藏文物近萬件,包括西夏建築構件、西夏石器石刻、磚瓦、西夏瓷器、西夏錢幣、銅鐵、繪畫、雕塑造像等,薈萃了西夏歷史文化遺存中的精品。
西夏文字
在西夏燦爛的文化中,文字作為最為重要的一隅,有著不可或缺的分量。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記錄西夏党項族語言的文字。屬表意體系,漢藏語系的羌語支。西夏人的語言已失傳,跟現代的羌語和木雅語關係最密切。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稱帝前的大慶元年,命大臣野利仁榮創製。三年始成,共五千餘字,形體方整,筆畫繁冗,結構仿漢字,又有其特點。曾在西夏王朝所統轄的今寧夏、甘肅、陝西北部、內蒙古南部等廣闊地理帶中,盛行了約兩個世紀。元明兩朝,仍在一些地區流傳了大約三個世紀。西夏文專家李範文認為,全部西夏文字共計5917字,而實際上有意義的字共5857字。
西夏文創製後,元昊即下令推行國中,詔令國民悉用蕃書。以法令的形式確立了西夏文的地位,並於建國初期設立「蕃字院」,選拔西夏貴族子弟加以教之,以期傳播。因此西夏文很快就在西夏國中通行。西夏滅亡後,西夏文一直到明代中期尚有少數党項後裔還在使用。此後便被歷史所淹沒,變成了一種死亡的文字。1804年(清嘉慶九年),《重修涼州護國寺感通塔碑》被發現後,學者根據該碑上的漢字與西夏文對照及記年,才重新確認了這種文字即是衰亡已久的西夏文。西夏文字有它獨特的語法結構。在句子中,謂語動詞往往位於末尾,賓語則放在動詞的前面,而形容詞有時則放在名詞之前,有時則置於名詞之後。經過國內外學者長期的研究,對西夏語言的規律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很多問題仍然有待於進一步探索。
「遠看都熟悉,近看不認識」,西夏文字一直是觀眾參觀時的興趣重點。新館對西夏文字的創製規律、字型結構、語法、語音、書法都作了介紹,而且還與同時期的契丹文、女真文等作了比對,觀眾可以多視角了解西夏文字。目前,西夏博物館館藏殘碑有3000多塊,其中西夏文殘碑占很大比例。
西夏造紙與印刷
說到文字,就不得不提到印刷。與西夏文字展示位於同一展廳——西夏文化史展廳里的西夏刻字司摹擬場景,栩栩如生地反映了西夏刻字司里人們忙碌的景象。西夏刻字司是專門管印刷的部門。世界上目前發現最早的木活字,是西夏人發明的,因此絕對有必要大書特書一筆。
印刷術能在西夏發展起來,有其特定的基礎和背景。西夏大慶元年(1037年),元昊「始嘗以己意造蕃書,令謨寧令野利仁榮演繹之,成十二卷」,並立即在全國推廣,教國人用以紀事。文字的創製、推廣是西夏印刷興起的基礎。西夏立國前後,曾先後6次向北宋購買大藏經、經帙和簽牌,並求宋國子監所印之書字等;天授禮法延祚二年(1039年)譯《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等儒家經典為蕃語;(者單)都六年(1062年)毅宗諒祚向宋獻馬50匹求《九經》、《唐史》、《冊府元龜》等。隨著西夏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繁榮,文化得到很大發展,政府提倡蕃、漢二學,設科舉,建太學。各州縣亦建學校,培養和選拔有學之士;佛教在西夏的興起,佛經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政府機構中還設有刻字司、紙工院,專門負責刻書印刷。這些均是西夏印刷業發展、興盛的社會條件。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在印刷史上是一個劃時代的偉大變革。但是,宋元時期,活字印書未曾流行,仍以雕版印刷為主,直到明清,活字印書才逐漸處於主導地位。作為活字印刷術發源地的中國,令人遺憾的是中原地區早期活字印刷品未見有實物流傳。近兩年來,在出土的西夏文獻中,學者們驚喜地發現了眾多活字印刷品。
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又稱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於寧夏銀川市西,西傍賀蘭山,東臨銀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間,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一處西夏文化遺址。
西夏王陵營建年代約自11世紀初至13世紀初。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築的影響,使漢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項族文化有機結合,構成了我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在中國119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西夏陵是惟一的以單一的帝王陵墓構成的景區。它承接鮮卑拓跋氏從北魏平城到党項西夏的拓跋氏歷史。景區占地面積58餘平方公里,核心景區20.9平方公里,分布9座帝王陵墓,200餘座王侯勛戚的陪葬墓,規模宏偉,布局嚴整。每座帝陵都是坐北向南,呈縱長方形的獨立建築群體,規模同明十三陵相當。吸收自秦漢以來,唐宋皇陵之所長,又受佛教建築影響,構成中國陵園建築中別具一格的形式,故有東方金字塔之稱。
歷朝歷代帝王貴胄們既希望陵寢恢宏壯麗,又希望能夠不被盜掘,高大的封土成了防止盜掘的重要屏障,明清兩代皇帝陵墓,都把盛放帝王棺槨及殉葬品的墓室建在如山般高聳的封土下方;而西夏陵的陵台,卻不是位於墓室的正上方,而是位於墓室以北10米處,根本起不到封土的作用。
另外,西夏王陵墓道的入口設置在獻殿內部,這也是帝王陵寢中絕無僅有的。隱藏墓道的走向是帝王陵墓營造時最為隱秘的工作之一,明代萬曆皇帝定陵墓道入口設置在寶城的側面,令人難以察覺,20世紀50年代發掘時曾讓考古人員苦思冥想,大費周折。而西夏的皇帝們似乎並不擔心這一點,除了墓道入口直接設置在獻殿以外,西夏帝陵的獻殿至陵台之間有一條突起於地面之上的魚脊樑封土,墓道就埋藏在封土下方。考古發掘顯示,和奢華的唐宋帝陵相比,西夏陵的墓室要「簡樸」得多,為位於中央的主室和左右耳室構成的三室土洞式結構,陪葬品也相對較少。
考古人員對西夏王陵進行了科學的考察和研究,共清理了一座帝王陵、四座陪葬墓、四個碑亭及一個獻殿遺址。考古工作者對陵區進行了多次全面系統的調查與測繪調查,不斷發現新的大小不等的陵墓。發現的陵墓由15座增加到70多座,後又增加到近百座、二百餘座,截至1999年共發現帝陵9座、陪葬墓253座,其規模與河南鞏縣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當。專家證實,還有一些尚未發現的和由於賀蘭山山洪等自然因素而消失的並不在少數,因此其真實數量應當更多。東西5公里,南北10多公里,總面積50多平方公里,如此之大的皇家陵園在中國實屬罕見。在精確的坐標圖上,人們還驚奇地發現,九座帝王陵組成一個北斗星圖案,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布局排列。
考古工作者從中發現了一些很珍貴的西夏文物。這些文物中有西夏文字,有反映西夏人遊牧生活和市井生活的繪畫,有各式各樣的雕塑作品,有「開元通寶」、「淳化通寶」、「至道通寶」、「天禧通寶」、「大觀通寶」等各個時期的流通錢幣,有各類銅器、陶棋子等文物。這當中出土了大量造型獨特的石雕和泥塑。這些文物的發現為研究西夏文明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實物。2000年4月 結束的「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活動,西夏王陵的調查與發掘以其具有的重大的科學價值和意義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榜上有名。
以前參觀者對西夏陵的印象是「遠看大土堆,近看一堆土」,但西夏陵最早的建築樣式是十分莊嚴肅穆、宏偉壯麗的,夯土約占65%,外部有木質結構和磚瓦建築構件的裝飾,牆基有包磚,牆用紅色顏料塗抹過。西夏陵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滴水瓦當、妙音鳥、套獸等,都是明證。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西夏王陵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L.Ranger 發布:2019.11.2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BPasG4BMH2_cNUgMWw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