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從建築構造審美角度來說,位於中山東一路16號的現用於中國招商銀行的辦公樓,這棟老樓相比於外灘建築群的其他大樓來說,是最不好看的。可能因為混合了多種風格的緣故,沒有產生一種和諧美,反而有種不倫不類的感覺。
但是無論如何,存在即合理。今天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這棟大樓一些小故事。位於中山東一路16號大樓,原是一家日商「台灣銀行」。我國台灣於1895年被日本侵占後,日本立即在台灣開設了多家銀行,其中以「台灣」兩字命名的銀行為最大銀行之一。
這棟大樓由德和洋行設計,建於1926年,鋼筋混凝土結構,原為三層(建國後加建一層)。建築坐西朝東,占地面積904平方米,建築面積為4833平方米。造型為簡化的希臘神廟建築式樣。
東,南立面飾復合柱式,2,3層上部飾簡潔的線腳。其造型可以說是多種建築風格的集合體,整體上採用簡化的希臘神廟建築樣式。有些部分採取日本近代西洋建築風格。尤其在4根立柱在古希臘柱式的基礎上有所改良,做了有點誇張的處理,3、4層的式樣也比較特殊,在外灘建築群中顯得非常突兀。
這棟大樓最大的亮點也是最大的槽點,就是多種建築風格集於一身,樓高4層。面向黃浦江的主立面設有4根粗大而變形的復合式巨柱貫通一、二層,使原本不大的建築顯得莊重挺拔。三、四層的層高明顯小於一、二層,採用平拱窗框,外牆面飾花崗石。
有人評論其為不倫不類的原因之一就是整體看上去是西方古代建築形式,但是比例和尺度、均衡性上均達不到建築審美比例法則,也不符合西方的古典建築藝術形式。
柱式和軸線處理上也比較粗糙。最大的問題是建築主立面上的頂部,在正面四根柱子上加了梁,上面還有一層,這層的上面又加了水平檐部;然後再加一層,這一層上面又加一個好像是古典山花那樣的山牆頂,顯得重複、雜亂、沒有章法。可是,這是一座歷史性的建築,記載著那段令人辛酸的中國近代史,所以具有保留的價值。
雖然大樓外部建築槽點較多,但一點都不妨礙他內部的精緻裝潢。1945年日本投降後,台灣銀行撤離,這幢大樓被政府接管後,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在這裡開業。這樣,舊中國被稱為「五大銀行」的中央,中國,交通,工商四家總行和中國銀行的最主要的分行就都聚集在外灘。 1949 年解放後作為舊中國官僚資本的金融機構被人民政府接管、清理結束。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接管了農業銀行,這幢樓調撥給上海市土產品進出口公司使用,後又遷入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底樓大廳內設工藝品陳列室。1998年,該建築產權置換給招商銀行總行,經裝修後,作為招商銀行上海分行的營業場所和辦公使用。
這棟建築在離和平飯店不遠處,如果從和平飯定點南京東路過來,拐個彎很快就可以看到了,看看還是可以的。但是專門去參觀這棟大樓的話,除非是時間比較充裕,否則看個人喜好了,不過呢,作為外灘建築博覽群其中的一分子,如果不知道它的那段歷史,總感覺缺了點什麼。知道了之後,再去看,參觀時的思維層面更為豐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