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過年了,每個城市都開始應景裝扮起來,把氛圍搞起來比如說掛上紅紅的燈籠,貼上對聯和好看的窗花。非常的有氣氛。上海也不例外,論年味而言,上海的城隍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地方。幾乎每個角落,都張燈結彩的,非常有氣氛。
城隍廟是上海的一個著名景點,雖然這個景點經常被本地人吐槽,也非常的商業化,上海人平時幾乎都不會去逛的,但是不可否認,在中國傳統節假日的時候,城隍廟是非常熱鬧的。上海的城隍廟是上海歲時年節活動最大的承辦地。除一年三次的城隍出巡和一年一度的神誕,春節、元宵的城隍廟同樣熱鬧非凡,而豫園每年的燈會是它的重頭戲。
上海城隍廟坐落在極為繁華的城隍廟旅遊區,它始建於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約六百年的歷史。上海城隍廟在明永樂到清道光年間,廟基不斷擴大,建築不斷增多,而最為繁盛的時期,總面積達到50畝,約三萬多平方米。
城隍廟的由來,根據《禮記》的記載,「水墉神」是城隍神的原形,而城隍神的稱呼則出現在南北朝時期。唐代以來,郡縣普遍皆祭城隍,宋以後奉祀城隍的習俗成為國家級祭祀,繼而普遍推廣開來。
我國民間有「太歲當頭坐,無喜恐有禍」的傳說,所以拜太歲便成為一種消災解煞、祈吉納福的習俗,並被中國道教文化吸收而成為傳統。拜太歲活動早在我國元、明時期便成為國家祀典的一部分。上海城隍廟便是我國最出名的拜太歲地之一,與北京的白雲觀齊名。上海人在年初,通常是立春(因為這天是新舊太歲神交接換班的時間)之日,便要前往城隍廟燒香拜太歲,以求新的一年裡平安幸福,萬事順利。
上海城隍廟內有不少楹聯匾額,而且多含深意,勸人向善。如大殿正門之上的「城隍廟」匾額便配有「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的對聯。「做個好人」是白話、實話,也應該是一個人的底線和最終目標——當你卸卻一切職務身份,「好人」便是對你最大的褒獎。
1909年出版的《上海指南》就已將城隍廟作為上海縣城商業的薈萃之所。每月初十、二十、三十及周日,大殿前的東樓茶館另開「鳥會」,樓外遍懸鴿籠,任人觀賞買賣。早在1845年,素以酒釀圓子聞名的老松盛便在廟園創建。
10年後,朱品齋和永生堂梨膏糖店也相繼誕生。而從明清《上海縣誌》來看,歷史上的城隍廟商品,除上海特產金魚、蛇、蟋蟀、天竹、水仙等外,還有專屬於老廟的象牙雕刻品、箋對、肺露、素麵和酒釀等。
民國成立後,素以生產玩具、顧繡、樂器、古董、文具等手工藝品聞名的城隍廟左右街弄成為「國貨」的集中作坊,城隍廟自然成了這些手工藝品集中展示的櫥窗,而翻開當時的「邑廟食譜」,桂花橄欖、六香豆、糖粥、米花糖、油豆腐、酒釀圓子、平望麵筋、糖炒栗子、徽州餅等小吃。
現在城隍廟已經發展成為上海一個知名景點,也是運作的比較成功成熟的一個商業區。
除了本土特色的小吃,在城隍廟這有各種不同的風味小吃。沿線上蜿蜒曲折的老街上舉目可見各式酒樓,餐廳,食店,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到處可見的各式小吃。
現在的城隍廟,除了建築特色之外,都是商鋪,似乎只是為了給外地遊客展示的一張名片,有點過於淺表的運作,加上永遠都是人滿為患的現象,體驗不算很好。所以上海本地人沒事一般不會去城隍廟白相的。
如果問起來,他們可能會很乾脆的說,很少去或說不去。而且現在的城隍廟大部分的商鋪售賣的也大都是一些很常見很廉價的小商品,太過於商業化的運作,商品比較貴不說,也逐漸失去了他們印象中小辰光的味道。
但這裡有伴隨著上海人的許多美好的回憶。逛逛燈會,兜兜小商品市場,猜燈謎、西洋鏡、買糖畫都是許多老上海兒時的記憶。還是很有代表性和看點的,所以在春節年味最濃的時候,你會來城隍廟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2A2eG8BMH2_cNUg84I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