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靠近外灘那一段的北京東路是給觀光者看的,那麼往深處再走一走,你會發現這條既華麗又市井的馬路,彙集了上海的許多優秀歷史建築,細看足以驚艷你的視線。
更讓你意外的是,這裡還曾經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資銀行集中地,如果你喜歡挖掘景點背後的人文歷史,那麼上海的北京東路可以讓一直走下去。
北京東路是上海開埠之初英租界開闢黃浦江的幹道之一,最初名為領事館路,因其東端英國領事館而得名。1865年正式定名北京路。
當年,北京東路從外灘中山東一路至河南中路段是中資銀行林立的金融地塊,機構聚集,享有「中資金融街」的美譽。難能可貴的是每一幢都承載著自身的歷史,半部中國銀行史留存在這條路上。如今,它們靜靜地站在路邊,默默地闡述著上海灘的傳奇。如果想去看看記載中國銀行業的變遷建築,不妨去北京東路逛逛。
今天我們主要分享的是,位於河南中路和江西中路之間的北京東路270號坐落著中一大樓,創辦於1921年,是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保護建築之一,由通和洋行設計。
大樓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觀平整,立面簡潔,有三段式構圖劃分,縱向窗間牆上有簡化規整的浮雕裝飾,並保持與窗洞的劃分一致,而在上部橫向的窗間牆上則有簡化的柱頭,窗間牆上下貫通,隱有壁柱之感,整個立面穩重而有韻味。
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信託業公司,自建5層大樓為總公司營業所,經營房產經租處、保管箱及倉庫等業務。1929年在信託部附設證券股,1930年和1935年分別在上海虹口和上海西區增設辦事處,並於次年1月1日起改稱中一信託公司。這幢大樓同時也是上海市信託商業公會所在地。
中央信託公司營業範圍為信託、銀行、儲蓄、保險四部分。公司在1924年購上海北京東路270號基地,為紹幫田祁原等人發起,分信託、銀行、儲蓄、保險四種業務。資本初定為1200萬元,先收1/4。董事會成立,選舉田時霖為董事長,延聘嚴成德為總經理,營業分信託、銀行、儲蓄、保險四部。
民國14年田時霖去世,改選田祈原為董事長;民國17年添設分公司於漢口;民國18年添設第二號經紀人於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而於信託部附設證券股;民國19年添設辦事處於上海虹口;民國22年購漢口湖北街基地,自建六層樓大廈為分公司營業所;民國23年添設辦事處於上海西門。
民國24年以證券業務委託日繁,將證券股擴展,專設一部。同年添設辦事處於上海西區。是年國營中央信託局成立,奉財政部令,並經股東會議決於次年1月1日起改稱中一信託公司,以資辨別。民國26年董事長田祈原因年老告退,改選李濟生為董事長。
敵偽時期民國33年10月增資為中儲券900萬元,改稱中一信託銀行。勝利後民國35年4月1日復業,仍用中一信託公司原名,7月增資為法幣6000萬元,改選王曉籟為董事長,並按當時法令,撤銷保險業務。
中一信託大樓在抗戰期間還曾作為復旦大學臨時校舍。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復旦大學一部分學生隨校西遷重慶,但大部分學生因經濟及交通問題未能入渝。1938年2月,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復旦大學名譽校長李登輝出面租賃北京東路中一信託大樓的四、五兩層作為臨時校舍,校名暫稱「復旦大學滬校」,經費以學費充用。1938年6月初,改校名為「復旦大學上海補習部」,只是在招生時仍用「復旦大學」名義。如今,中一大樓進駐了好幾家公司,一、二層是深圳證券信息(上海)有限公司,算是承襲了這幢大樓原有的功能。
當然除了中一大樓外,其他的建築也很有意思,比如說這條路上的沙美大樓、四明大樓、中肯大樓都非常有觀賞價值,只是你需要慢慢的看,慢慢的細品。如果你覺得北京東路逛起來太長,不妨掃一輛共享單車,一路騎過去,沿路開設的商店、及東段有多處外灘延伸過來的歷史上銀行高樓大廈,會讓你感受到真實的上海,繁華與市井的真實煙火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PNgIHEBfwtFQPkdeFe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