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有文化氣息的一條馬路,名字吉祥,卻因一樁風流韻事得名

2020-03-03     荷小衣的分享

上海的福州路,是上海最富有文化氣息的一條馬路,又稱四馬路。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條聽起來很吉祥討喜,一路飄著墨香的馬路名字居然源於一樁風流韻事。


福州路,東起中山東一路,西迄西藏中路,與人民大道相接。上海開埠前,福州路原是通向黃浦江的四條土路之一。19世紀50年代初築成泥砂石子馬路,當時僅中山東一路至界路(今河南中路)一段,因附近設有基督教倫敦會傳教機構,故稱「布道路」,又稱「教會路」。


1856年向西延伸至第二跑馬場,即今湖北路,1864年築完全程。次年12月以福建省福州市名命名為福州路。據說,福州路的命名源於一樁風流韻事。當時工部局五董事之一的一個名叫馬太提的英國人乘船來中國時,福州路的碼頭對一位中國姑娘一見鍾情,並一發不可收拾,使出渾身解數追求這位中國姑娘,最後抱得美人歸。到上海後,工部局討論路名,他便提議把福州作為路名,那幫英國殖民者在探得了馬太提這段風流韻事後,在一片艷羨聲中居然全票通過了他的提議。


福州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有點不夠現代。但是依然終日熙熙攘攘人來人往,除了早已聲名在外的杏花樓和老正興這兩家美食店之外,還有福州路是上海近代文化出版業的陣地,再有直到現在,電子書盛行的年代,仍然保留著外文書店、上海圖書城、上海古籍書店、上海文化商廈等文化氣息極濃的店鋪。


在曾經紙媒盛行的年代,福州路這一路也是書店出版社齊齊聚集的一條街。如福州路254號內的北新書局、黎明書局,271號的作者書社,279號的文化書店,291號的文恬書局,294號的文江圖書文具公司,296號的光明書局,300號的上海書店,324號的時代書局,326號的大眾書局,328號的啟明書局,331號的獨立出版社,375號的求益書社,380號的中國圖書雜誌公司,384號的言行社,400號的群益書社,679號的中國文化服務社以及中央書店等,那個時候的福州路出版社百花齊放,一路書香不散。


除此之外,福州路還是海派文化的源頭,當年在這條路上布道的麥杜斯,1835年便到上海來了。據說他還是個漢學家,並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上海落地生根後就開始研究起了儒家學說。1843年,他在山東中路福州路南側一帶圈了地,被稱為「麥家圈」,並在此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出版機構:墨海書館。這是中國最早使用鉛印設備編譯、印刷的出版機構。


墨海書館當時請了一批文人當寫手,以傳播西方文化為主,並有個專用名詞,叫「秉華筆士」。這批既有國學功底,又吸收了西洋文化的秉華筆士,為今後的的海派文化形成奠定了基礎。之後,這批秉華筆士又繼續在四馬路(今福州路)以及附近的望平街(今山東中路)上創辦起了上海最早的報館,各類書館、印刷所也相繼成立。1872年4月30日,英商安納斯特·美查在望平街一帶創建了近代中國歷史最久的中文報紙《申江新報》即《申報》。當時的一批主筆融中西傳媒為一體,形成了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一家媒體。


從此,四海報人、筆士相繼聚集於此。不久,四馬路上雲集了大小書報館100餘家,其中包括中國第一家大型出版企業—商務印書館。1934年全國第一家雜誌發行機構—上海雜誌公司在福州路324號成立,當年公司聯合出版界、著作界,多方搜集全國各地出版的各種專門刊物和書報雜誌,以便讀者選購。福州路文化街的格局就此形成。


除了一路飄香的文化氣息外,福州路也是優秀歷史建築雲集的一條街。位於廣東路與福州路之間,原來輪船招商總局的所在地。這座大樓建於1901年,據今已有一個多世紀了,現門額上有金字:「輪船招商總局1901」,風格為維多利亞外廊式建築。


輪船招商局是中國人自己經營的第一家新式輪船航運企業,由李鴻章於1887年籌建成立。建國後,大樓成為上海港務監督局,上海海上搜救中心等的辦公處。21世紀,這幢優秀的歷史建築歸還招商局。現在這棟小樓一二層為服裝品牌「夏姿·陳」旗艦店,樓上則是招商局辦公室。

福州路44號,正廣和公司舊址現上海市機要局,福州路44號上海總部是紅瓦陡坡屋面,具哥德式鋸齒平面狀建築風貌的清水紅磚煙囪。白色拉毛粉牆與暗紅色半露木構架色彩對比鮮明,使外觀富有層次感。


最有特點的是半露木構架外牆和陡峭機瓦屋面。由於英國人最早把木構架建築的形式帶進上海,人們就不加區分地把木構架建築統稱為英國式。北歐天氣寒冷常常積雪,所以英國人蓋樓屋面很陡峭,為了採光和取暖,陡峭屋面上開設老虎窗和哥德式連體磚煙囪是常用的手法。

當然,福州路的優秀歷史建築遠不止這些,有些建築,需要你親臨其境去感受,才能更好體會歷史遺留的印記形成上海的風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_7hqnAB3uTiws8KLRN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