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回憶

2019-08-13     皇城根胡同串子

閒來無事翻看以往出國旅遊的照片,勾起許多美好的回憶,但也有失落和傷感,因為和國外城市相比我總認為北京城最寶貴的東西丟失的太多了,覺得走過的國家越多心中苦澀的感覺越強烈,外國的城市都是古老和現代相併存,反觀北京城沒有了古老只有現代,我見證了國外任何一個國家的飛機場都比不上北京「首都機場」漂亮,最寬最好的馬路也比不上北京的長安街和幾條環路寬敞壯觀,包括美國和歐洲。

看到歐洲各國都把上百年的破舊建築物當國寶,重點保護,開發成旅遊景點極力宣傳炫耀,而北京上千年的建築說拆就拆,令人瞠目,有些老外和我聊起了中國的西安,說西安古城保存完整並對城牆城門讚不絕口,孰不知當年北京的城牆要比西安的城牆寬的多、高大宏偉的多,西安的城牆無法和北京的城牆相比,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當年如果你站在北京的城牆下就會感覺到人的渺小,北京的城牆如果能完整的保留下來全世界人民看到都會感到驚詫,因為在國外絕對看不到如此宏偉壯觀的古代建築。我參觀那些歐洲國家引以自豪的「王宮、皇宮、議會大廈」雖然也是金碧輝煌、富麗堂皇但總好像缺少厚重、威嚴的感覺,特別是東南亞各國的「皇宮」更顯得小家子氣,跟我們的「紫禁城」根本無法相比,不在一個檔次上,看看北京的「故宮」大氣磅礴、宏偉壯觀、威嚴莊重、彰顯皇家氣派!

不過歐洲各國城市至今仍然保留著古老的交通工具「有軌電車」,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兒時北京城的「有軌電車」,當然現在新型有軌電車肯定不能和昔日有軌電車相比,觸景生情還是勾起了我對童年老北京有軌電車的回憶。

根據史料記載舊北京的「有軌電車」是當時北京城第一代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早在清末1897年北京「馬家堡火車站」建城後德國人看到了商機於是由「西門子」公司出資修建了一條由「馬家堡」到「永定門」的有軌電車軌道並配置了車輛,但這條「馬永線」還沒等到正式通車就被當時的「義和團」運動給砸了個稀巴爛,於是這個新生事物就斷送在搖籃里了,後來這條線路再也沒有恢復。由於「馬永線」壽命太短後來歷史記載的舊北京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都是指1924年12月17日正式開通的由「正陽門」至「西直門」的這條線路,這條線路全長9公里中途設14個站,後來該路線又從「正陽門」延長到了「天橋」。北京城從1924年第一條有軌電車開通到1930年共發展了六條有軌電車線路加上1940年建成的第七條線路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北京也只有這七條有軌電車線路。

當年北京的有軌電車車牌是由「紅、綠、黃、藍、白」等顏色做為線路標誌加以區別,比如當年:

1路是紅色的車牌由「天橋經前門、西四、阜成門至西直門」。

2路是黃色的車牌由「天橋經前門、東單、東四到北新橋」。

3路是藍色的車牌由「東四經東單、中山公園、西單至西四」。

4路是白色的車牌由「北新橋經地安門至太平倉」。

5路是綠色的車牌由「崇文門經中山公園至宣武門」。

6路是黑色的車牌由「崇文門經磁器口、水道子、過街樓、珠市口、虎坊橋至和平門」。

7路由「天橋至永定門」(由於7路是1940年才開通的顏色不詳),舊北京的有軌電車是當時的北洋政府向法國借款籌建的,車輛和機械設備都由法國購進,其實是法國從日本、瑞士、英國等國購買的二手車,這些車輛質量極差行駛起來上下顛簸左右搖晃,而且噪音非常大,因為車輪摩擦鐵軌的聲音特別大所以我記得小時候聽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們都管有軌電車叫「摩電車」。

當年的有軌電車設施非常簡陋,車廂兩側沒有窗戶趕上颳風下雨乘客就遭罪了,後來才加了窗戶但只有窗戶框沒有玻璃,車內坐椅是木板條兒做成的,,地板也是木板條兒製作的,扶拉手是皮條兒套一個化學製品的手環圈兒,有軌電車只有一節車廂能乘坐五十幾個人,那時電車的司機售票員都是男性職員,解放後1950年才有第一批女售票員,有軌電車車廂兩頭都是駕駛室,車到終點駕駛員就到車尾再駕駛往回開,那時的駕駛員是站著駕駛的一天工作下來非常辛苦,駕駛室的操作台沒有方向盤是一個半圓形的圓柱體固定在車廂地板上,操作台面也就有臉盆大小,上面有個銅製的圓把手可以半徑轉動的操作杆兒,車在行駛中司機不斷的把手中的操作杆兒嘩啦嘩啦向右或向左半徑轉動不知是什麼意思?操作台側下方有鐵板條是剎車制動,司機腳下地板上有個凸出來的圓形銅疙瘩,發現前方有情況就踩這個銅疙瘩發出「鐺鐺」的聲音,所以當年北京的老百姓都把有軌電車叫「鐺鐺車」,現如今所有媒體報道有關過去有軌電車時都用「鐺鐺」車這個叫法,其實「鐺鐺」這兩個字的發音是不對的,老北京人從不會這麼發音,真正的老北京人管有軌電車叫「diangdiang」車!這才是北京人對有軌電車的正確發音。

過去的有軌電車車門是手動的「推拉門」,每到一站都是由售票員負責開關車門,那車門是木製的又厚又沉要是沒吃飽肯定關不上這個門,門關上後售票員就吹幾聲哨,司機聽到哨聲就啟動開車,售票員使用的哨不是現在足球比賽裁判員吹的那種哨的聲音,哨是圓筒形近似鋼筆帽大小,是電影里演的過去外國租界裡巡警吹哨的那種聲音。當年由於售票員關門吹哨這個工作程序還衍生出了北京的一句著名的「歇後語」叫:「老太太上電車——你先別吹」。起因是一位老太太上電車因腿腳不好走的慢眼看售票員要關門就急著向售票員大喊:「你先別吹」,意思是等等我你先別吹哨呢,因為一吹哨車就該啟動了,之後這句「老太太上電車——你先別吹」成了京城有名的一句歇後語。

北京的有軌電車早期就叫「電車」,它的管理單位是「北京電車公司」,公司最早是北洋政府及吸收民間資金共同成立的,準確的叫法應該是「北京電車股份有限公司」,電車公司有兩個車場兼保養維修,一個設在西直門,一個設在原崇文區的法華寺街,每天末班車及停駛的車輛都要開回車場,清晨再由車場陸續發車,記得小時候法華寺第一食品廠對面就是電車車場,不寬的街道地面上犬牙交錯鋪著好幾條電車軌道,騎自行車一不留神車軲轆就掉到電車軌道的凹槽里了,要是後軲轆掉進去一較勁就能把軲轆生掰出來,要是前軲轆掉進去除非馬上捏閘下來要不非摔不可,由於有軌電車運行需要鋪設地面的軌道而且速度太慢影響交通和城市發展在1959年3月除了留一條線路外北京市內所有有軌電車全部停運被新興的「無軌電車」所取代了,

最後保留的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是由「永定門門臉兒」開往「崇文門門臉兒」,到達終點後車就停在馬路中央,乘客也是由馬路中央上下車,這條線路從「永定門」出發經天橋、天壇北門到天壇東門時分成兩條軌道,一條向北到「崇文門」一條向東到「體育館」,由於我出生在北京崇文區的金魚池,離這條線路近在咫尺,兒時有許多與這條無軌電車的逸聞趣事,由於篇幅有限擇日另敘。這條北京城最後的有軌電車線路於1966年5月隨著最後一輛有軌電車停駛,在北京城運行了長達42年的有軌電車終於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和北京城的老百姓告別了。

北京城的有軌電車被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所取代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是古老的北京城有許多寶貴的東西是根本無法取代和複製的,比如我們的「城牆、胡同、北京方言」,現在北京的城牆拆了、胡同沒了,其實「北京人」和「北京話」也逐漸的在消失,這絕不是駭人聽聞,我在以前文章中曾經說過:「現在的北京城幾乎見不到北京人,一輛地鐵車廂里也找不出兩個北京人來,偌大的北京城您根本就聽不到正宗的北京話」,北京話不等同於電視主持人說的那種普通話,北京話是一種獨有的老北京地方方言,目前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還會說北京話,但坦白的講北京的年輕人包括我們自己的子女們都不會說真正的北京話,因此等我們這代人老去以後老北京方言也就隨之消失了,其實這是北京這座城市的悲哀,要知道我們的城牆、胡同、北京話就是這個城市的歷史,就是這個城市的魂,靈魂消失了這座城市也就名存實亡了。

同樣我們的城牆、胡同、北京話代表著北京城厚重的文化底蘊,而一個失去了文化底蘊的城市跟消亡有什麼區別?城牆拆了、胡同沒了北京人的「家」也就沒了,「家「的概念並不是現在我們的幾口人之家,「家」是從小出生成長的那條街那條胡同是住著父母和兄弟姐妹的那個院子,那才是北京人靈魂深處永久的「家」,人不論到多大年齡不論是否身在天涯海角「家」都會是永生的思念。在夜深人靜的睡夢中時常閃現的那魂牽夢繞的「家」就是北京人深深懷念和永遠揮之不去的「鄉愁」。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眼下的北京城只剩下首都了,北京人也只剩下回憶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WHMkmwBvvf6VcSZdI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