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普義:楷書與行書的區別

2020-05-20     書畫鑑賞典評收藏

原標題:楊普義:楷書與行書的區別

楷書和行書最大的區別,除了字型上的差別外,還在於筆法上的差別。

我們中國文字,從倉頡造字開始,現在有據可考的文字大致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行書——楷書這樣一個演化的過程。

先秦之前的文字演化我們就不不再考證了。

從隸書開始

隸書始於秦篆,但是秦篆彎彎曲曲的太複雜,所以被加以簡化,成為了一種連奴隸也能看得懂的文字,所以稱之為隸書。

隸書在漢代逐漸成型和發展,這是毛筆也已經成為主要的書寫工具。那麼我們回想一下第一次拿起毛筆的孩子會怎樣寫字?

是從藏鋒點頓這樣的複雜的運筆方法開始,還是直接一筆划過去呢?

所以這種直接擺動的筆法,造就了漢代隸書筆畫的主要特徵。

這個是西漢早期馬王堆出土的簡牘,從筆畫上可以看出,早期的隸書筆法還是比較簡單的弧形。

到了西漢中期的甲渠侯官簡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在筆畫中已經有了比較成熟的隸書特徵,也就是蠶頭雁尾的波浪型筆畫。這也是筆法從簡單到複雜逐漸進化的必然。

但是隸書和後世的楷書有一個同樣的問題就是書寫要求工整,速度較慢。

所以一種書寫速度更快的筆法——章草就出現了。

章草

章草大致形成於西漢宣、元之間,興盛於東漢、三國及西晉,成為一種成熟完善的書體。

陸機的平復貼,就是章草的經典之作。

比起工整的隸書,很多筆畫度連在了一起,而筆畫的連續,意味著筆鋒運動軌跡的彎折的增加,這需要更加高級的運筆技法方能勝任。

等到了東晉,我們終於迎來了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

這時筆法的發展,已經讓筆畫脫離了基本的一維線條,作品中每一點畫都像是飄揚的綢帶,在不同的側面交疊紐結並同時呈現在我們面前,仿佛不再是一條簡單線條,而是變成了某種立體的感覺,這也正是由於筆法的進一步發展,對於筆鋒的熟練應用才能出現這樣的效果。

隸書經過章草發展為今草的同時,沿著另外一條線索發展為了當今的楷書。

西漢年間,就出現了少量的類似楷書的點畫,很可能只是無心之舉,但卻是一種新字體產生的端倪。

等到了東漢,大多數的字已經退去了隸書的波浪運筆,變得更加平直。

結構的簡化,在於筆畫的減省,筆畫的簡化,在於曲線變直線。於是在邊角轉折的地方,圓弧逐漸消失,代之以提按。運筆的的重點也逐漸轉移到筆畫的端部和彎折處。

我們對比一下王羲之和王徽之的筆法就可見一斑。

當用筆的重心移動到筆畫的端部和折點之後,很好地適應了楷書方折分明的結構。誇張的端部以及折點,既使點畫更加醒目,也能彌補弧形運筆減少、筆畫平直帶來的審美損失。

等到了唐代,楷書無論是作為一種實用的字體,還是書法藝術中的一個類別,都迎來了自己的全盛時期。中唐的顏真卿是楷書的集大成者,無論是他的《多寶塔感應碑》還是《麻姑仙壇記》,都體現了幾個特徵:

第一:強調端部和折部,提按的筆法極為明顯。

第二:豐富了端部和折部的用筆變化,使得藏鋒、留筆等成為楷書的典型筆法。

再其後,行書也逐漸受到了楷書筆法的影響,而出現了行楷這樣的書法。

如上,行書和楷書,都是從隸書發展而來,在魏晉之前,行書占據了書法的主流位置,而到了唐代以後,楷書成為了書法正宗,之後的其他字體,也都多多少少地受到了楷書筆法的影響。

儘管有時行書楷書字型相似,但是我們從其筆法入手:

行書注重筆畫的運動流暢,弧形運筆:

而楷書注重端點轉折的提按。

也就可以很好地區分行書和楷書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iOMHIBnkjnB-0z6W-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