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普義:古人楷書神采

2020-05-14     書畫鑑賞典評收藏

原標題:楊普義:古人楷書神采

在一般人看來,楷書都是四四方方的方塊字,只要能易於辨識就可以了,不需要神采。可是,古人對楷書好壞的界定是有要求的,並非是簡簡單單地寫字。

古人對楷書神采的認識

南宋時期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姜夔在對楷書的神采意義上有自己的看法,他在《續書譜》中說到:

真書以平正為善,此世俗之論,唐人之失也。古今真書之神妙,無出鍾元常,其次則王逸少。今觀二家之書,皆瀟洒縱橫,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書判取士,而士大夫字書,類有科舉習氣。顏魯公作《干祿字書》,是其證也。矧歐、虞、顏、柳,前後相望,故唐人下筆,應規入矩,無復魏晉飄逸之氣。

姜夔認為,人們都認為楷書以平正為主,這是極其錯誤的,這個風氣就壞在唐人那裡。魏晉時期的鐘繇和王羲之也是寫楷書的,但人家的楷書瀟洒縱橫,是很飄逸的,而唐人重視了法度的書寫,卻遠遠失去了楷書中的神采和風度。

姜夔對真書的看法和北宋時期的書法家米芾的觀點基本一致,米芾認為:

歐、虞、褚、柳、顏皆一筆書,安排費工,豈能垂世!

他認為唐人的楷書都屬於"一筆書",在書寫上刻意安排過多,並無書法的意味。

從上述二人對唐人楷書的看法上可以得知,楷書之中,並非是一筆一畫地寫出漢字的方正之感,而是在這個方正之中,也有著很大的乾坤,這個做好了,楷書也會具有神采和飄逸的感覺。

如何實現楷書之中的神采?

書法貴在用筆。楷書同樣如此,在討論楷書的用筆和結構字形時,姜夔說到:

用筆太不欲太肥,肥則形濁;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後少。

實際上,姜夔從上述種種形態上表達了書法中的"疏密"、"方圓"、"向背"等矛盾關係,這些關係都是對書法的形式感提出了要求。正如米芾對形式的安排也有自己的看法一樣,他在自己所著的《海岳名言》中說到:

石曼卿作佛號,都無回互轉折之勢。小字展令大,大字展令小,是張顛教顏真卿謬論。蓋字自有大小相稱,且如寫'太一之殿',作四窠分,豈可將'一'字肥滿一窠,以對'殿'字乎!蓋自有相稱,大小不展促也。余嘗書'天慶之觀','天'、'之'字比四筆,'慶、觀'字多畫在下,各隨其相稱寫之,掛起氣勢自帶過,皆如大小一般,真有飛動之勢也。

這個意思是很明顯的,在書寫中,應當根據字形的肥瘦、筆畫的多少進行整體安排,而不應當對一個簡單的筆畫也寫得滿滿的,這樣就失去書法的應有之義。他在對楷書的字形結構的論述中,也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觀點"字之八面"。意謂單字的姿態活潑,能夠與前後、左右的字形成生動的、整體的呼應關係,如此以來,作品才會顯得更加靈動,尤其是楷書就不會那麼死板了。

書法中的神采是指作品自身散發出來的一種意境之美,楷書也不例外,而在古人看來,只有魏晉時期的楷書才有意境美,並且這種意境帶來的神采是自然的、恬淡的美。因此,姜夔寫字時應當把字中的這些關係要處理好:

字之長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齊,孰能一之?謂如"東"字之長,"西"字之短,"口"字之小,"體"字之大,"朋"字之斜,"黨"字之正,"千"字之疏,"萬"字之密,畫多者宜瘦,少者宜肥。

這裡姜夔告訴人們,書法中的神采要體現在它的天然屬性上,不能把每個字都寫得一模一樣,而是要根據字的形態、筆畫多少等來決定它們的寫法,並且要著力體現字的哲學辯證關係,如此以來,才能使書法更為質樸、更加恬淡,書法中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要根據字形的情況隨機應變才是真理。

由此,我們便明白了姜夔為什麼在文前所說唐楷缺乏神采的緣故了,雖然唐楷在字形的表現上更加規範、更加統一,但它卻失去了書法中那些自然的質樸、天然的恬淡屬性,這便是唐人楷書的一種缺憾。

當然,在學習前人的書法時,並不是說唐楷不能學習,而是要在思想上有了對書法真正意義的認識後,在臨摹中堅持取捨原則,向更久遠的作品靠齊,取法自然,運用正確的書寫方法,表現出書法中的質樸、自然、恬淡之感,這才是美夔真正的書法思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z62EXIBiuFnsJQVu-P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