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普義:書法巔峰時期

2020-05-20     書畫鑑賞典評收藏

原標題:楊普義:書法巔峰時期

歐陽修曾這樣感慨:

「書之盛莫盛於唐,書之廢莫廢於今。」

宋太宗趙光義留意輸墨,購募先古帝王名臣墨跡,命侍書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這就是《淳化閣帖》。「

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賜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

所以宋初的書法,是宗「二王」的。

此後《絳帖)、《潭帖》等,多從《淳化閣帖》翻刻。

有了帖,便打破了現書必真跡的限制,同時打破了前人法度,專門注重意趣,強調主觀表現,從而開闢了新的道路。

宋代書法,承唐繼晉,上接五代,開創一代新風。

帖學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惡、權臣的書體為主導的情勢,影響和限制了宋代書法的發展。

北宋初期的書法仍然沿續唐代餘波,仿顏體的有李建中、杜綬、歐陽修、蔡襄等;學張旭、懷索草書的有蘇舜欽、杜銜等;學李陽冰等小篆的有徐鉉、徐錯、郭忠恕、釋夢英等。

他們構成了北宋書壇的主體,雖都得自唐代,但已變唐人書法的深雄氣魄為雍容端麗。

宋代書法在延續前人的基礎上,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點:

其一,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縛,而以自己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現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 書風。

蘇軾的「我書意造本無法」,黃庭堅的「凡書畫當觀韻」,強調「韻勝」,皆是此意。

其二,有意將書法同其他文學藝術形式結合起來。

宋代書法大家同時又是文學家、畫家。

蘇軾說「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 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他不僅認為書畫和詩一樣, 是表現自我的手段,而且強調文學修養對提高書法藝術的作用。

宋朝書法尚意,此乃大倡理學所致。

晚唐禪風大播,禮樂崩壞,為創新秩序,理學興起,兩者互制平衡,衍而為意。

意之內涵,包含有四點:

一重哲理性,二重書卷氣,三重風格化,四重意境表現。

同時涉及書法創作中的個性化和獨創性。這些在書法上有所體現。

如果說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體現,那麼到了宋代,書法開始以一種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這就是要求書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兩個層次外,還需具有「學識」,即「書卷氣」。

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繼承晉帖行書遺風。

北宋書法家歷來以「蘇(軾)、黃(庭堅)、米(帶)、蔡(襄)」為代表,世稱「宋四家」。也有一種說法,認為「蔡」原指蔡京(1047—1126年),因蔡京為北宋末權奸,名聲不好,遂改為蔡襄。在書法史上,蔡襄書藝的作用與蘇、黃、米並不相同。蘇、黃、米之間也不盡相同,大抵蘇書尚意、黃書重韻、米書則以姿勝,但三者的藝術傾向亦有相通之處。

北宋時期還有一些書法家,如薛紹彭,書法頗具功力;宋徽宗趙估,創瘦金書體,亦頗有影響。南宋的書法,行書成就比較高,趙構、張昂之、陸遊、張孝祥、范成大、趙孟堅等,都是當時有影響的書法家。

南宋高宗趙構耽於書畫,其書法造詣頗深,理論上亦頗有見解。他早年學習黃庭堅、米芾,其後潛心學習王羲之、王獻之,風格豐溫淳厚,功力較深。南宋時期學習黃、米書法者很多,吳說、范成大、吳琚等是其中的佼佼者。當時般文人的字亦頗可觀,如陸遊、朱熹等人都留下了為人喜愛的書法作品。

南宋在書法上能別闢蹊徑的則是張即之。他的書基本出自唐楷,尤善大字榜書。用筆斬釘截鐵,風格方勁古拙,技法嫻熟,能行止自如。但他的字定型較早,變化不多,創造性不大。與此同時,遼地處邊陲,未得啟蒙,幾無文化可言。金人人汴京,得內府收藏,眼界開闊,故出現了幾個像王庭筠這樣小有名氣的書家。

縱觀宋代書法,書學發展較為緩慢。

以北宋為主,尚意之風為其鮮明的時代特徵。

主要在行書方面發展較為突出,甚至從某種角度講可以說達到了整個書法史行書發展的巔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OhoM3IBnkjnB-0z0ep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