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巴巴羅薩行動,人們通常想到的是德國裝甲洪流對蘇軍展開兇猛的進攻。在德軍強大的坦克攻勢下,蘇軍節節敗退,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在坦克戰中,如果沒有德國空軍的支援,那麼德軍往往不占優勢。其中最讓德軍感到恐怖的,莫過於那些來自蘇聯的KV-1重型坦克。
一、KV重型坦克
蘇聯重型坦克的開發源於在西班牙戰爭中的經驗,當時蘇聯裝甲部隊擊潰了德國和義大利的裝甲部隊,但他們卻在烏拉衝鋒的過程中,一頭撞死在了德國禿鷹軍團上的陣地上,因為當時陣地上擺滿了37毫米反坦克炮。這種反坦克炮雖然在後來的戰爭里效果不好,但是在當時卻可以打穿任何一款坦克,蘇聯的T-26坦克就被打死了。甚至有一門隱藏在教堂里的反坦克炮接連擊毀了12輛T-26坦克。
當蘇聯知道這個消息時,蘇聯坦克工程師們一片哀嚎,紛紛認為在反坦克炮陣地面前,坦克不會比向機槍衝鋒的步兵好哪去。於是早期T-35重型坦克就是他們的依仗,但隨著諸如三號、四號、B1重型坦克等新銳坦克的出現,蘇聯意識到舊有坦克不堪重用。故此蘇聯軍方立刻開始下令生產新的重型坦克,其中伏羅希洛夫元帥的女婿科京所製造的KV-1重型坦克 ,就成為了其中的佼佼者。
KV-1重型坦克使用許多SMK坦克的設計,如傳動、懸掛裝置等。原設計採用 76.2毫米坦克炮和 45毫米坦克炮,但最後卻只採用了76.2毫米坦克炮。這樣的好處在於,因為少掉了前面的45毫米坦克炮,所以坦克的防護能力大幅度提升,能夠更好地防禦反坦克炮的攻擊。
這一設計就讓它擁有了炮塔前90毫米、側面75毫米、車身90毫米的厚重裝甲。這就意味著有KV-1的戰場生存能力超過早期所有的坦克,是當時蘇聯最具生存性的坦克。
同時KV-1重型坦克配有12個獨立負重輪和扭杆連接的懸掛裝置,而其採用寬履帶的KV-1分散了重量。這種設計能夠讓KV-1坦克能開過許多原本會被壓壞的木橋,這對於蘇聯惡劣的交通環境十分有幫助。但KV-1的缺點是早期的離合器和傳動器的協調性十分差勁,不僅換擋時需要先停車,而且操作杆等也有遲緩和卡住的情況,不得不用很大力氣才能正常運作。
同時乘員艙的視野非常狹小,影響了車組的觀察效率,而坦克因為蘇聯當時無線電產量較低,所以很多坦克沒有配備無線電,這就導致了其戰鬥效率的下降。
二、實戰中的KV-1坦克
在蘇德戰爭中,KV-1重型坦克第一次遇到了德國坦克。在6月22日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第四裝甲團軍向拉塞尼艾方向推進,但是此地也是蘇軍的費奧多爾·庫茲涅佐夫上將為了次日的裝甲反擊,而集結部隊的地點。
接近傍晚時,蘇聯軍隊已經撤退至杜比薩河。與此同時在考那斯的西北方,埃里希·馮·曼施坦因所領導的第56裝甲軍的前導部隊已經抵達杜比薩河,並經由阿廖加拉公路高架橋橫渡了該河。
但此時庫茲涅佐夫上將的第3和第12機械化軍已經做好了反擊準備,儘管他們遭到了德軍空中力量的蹂躪,但是大多數部隊依舊集結在此。不過在次日,他們遭到了較大規模的傷亡,第12機械化軍的第24裝甲師因為沒有空中掩護,而遭到了來自德軍第一航空軍的襲擊。JU-88轟炸機直飛他們頭頂投彈,超過40輛坦克和卡車被毀。
但是德軍在拉塞尼艾遭遇到的KV-1坦克並不是那麼好對付,雖然此時蘇軍坦克整備率很差,很多坦克缺乏彈藥和維護,但是第3機械化軍仍舊擁有52輛各型KV坦克,其中相當數量都是KV-1型重型坦克。6月23日,蘇聯第3摩托化軍旗下由葉格·索連京將軍指揮的第2裝甲師在斯考德維萊附近遭遇了德軍第6裝甲師的部分部隊。
此時德軍第6裝甲師裝備的多是LT-35坦克和少量的四號坦克(短75火炮),而這些坦克面對KV-1重型坦克時幾乎毫無效果。其步兵所裝備的反坦克武器,無論是反坦克槍還是37毫米反坦克炮和50反坦克炮均對蘇聯的KV-1重型坦克毫無作用。
儘管這些KV-1重型坦克有一部分根本沒有彈藥,但這些KV-1重型坦克仍舊會通過碾壓,來摧毀德軍的戰防炮。無奈之下德軍只能選擇摧毀KV-1重型坦克的方式是先透過射擊其履帶來癱瘓它,接著用戰防炮或高射炮等各式炮火來將之擊毀,有時也會派遣敢死隊使用高爆炸藥來摧毀它們。
然而更為驚悚的是在6月24日,一輛KV-2重型坦克橫在了通往拉塞尼艾的一處交叉路口上。這種KV-2重型坦克是KV-1重型坦克的改版,配備了更為厚重的炮塔和強大的152毫米榴彈炮。此時這倆KV-2重型坦克阻擋了已在杜比薩河沿岸建立橋頭堡的第6裝甲師,讓他們無法有效的推進。這輛KV-2單獨阻止了第6裝甲師的進攻,並擋下了各式反坦克武器的炮火,直到最終耗盡彈藥為止。
三、KV重型坦克在戰爭中的得與失
事實上,在當時蘇聯的大背景環境下,KV-1重型坦克和KV-2重型坦克是少有的亮點。在當時蘇聯遭到攻擊的情況下,蘇軍其實沒有做好任何戰鬥準備,許多部隊不僅沒有及時動員,作戰物資都沒能取出,各部隊倉促的投入作戰,所以被德軍一一擊敗。少數地段上取得的戰術勝利,也依舊在大的戰場環境下顯得蒼白無力。
但是KV-1重型坦克則是當時蘇軍眾多坦克中的明星,因為在當時蘇軍坦克部隊是一支倉促建立的裝甲部隊,其作戰操典和模式都在摸索期,而坦克部隊則突出一個數量優勢。但這些坦克大多缺乏維護,維修備件也不足。而新生產的KV-1重型坦克和KV-2重型坦克以及更多的T-34坦克則是當時蘇聯裝甲部隊中,少數保證了足夠戰鬥力的坦克。
前文所述的拉塞尼艾戰役,僅僅是當時蘇德戰爭初期,諸多坦克戰的一個縮影,也是德國第一次遭遇蘇聯重型坦克。雖然相比於更為可靠的T-34中型坦克而言,其可靠性存疑,維修備件和彈藥也十分不足。但是其強大的戰力,在對德軍的遲滯作戰和戰術反擊中,仍舊能起到關鍵作用。
因為它們可以有效的為裝甲部隊提供突破力量,依仗自身的裝甲突破對方的防禦,從而保證了更多的BT快速坦克和T26中型坦克能夠與德軍展開近距離戰鬥。而更為強大的KV-2重型坦克,雖然數量稀少,但是對德軍的壓制效果和阻擊效率則更為優秀。
但是也需要指出的是,儘管KV重型坦克在實戰中的表現較為優異。但不可避免的它也存在蘇聯早期坦克的問題,首先來說,它的維修十分困難,故障率極高,這一方面是來自其不太成熟的結構設計。
因為作為一款早期的重型坦克,它的許多設計都是摸索出來的,因此它的結構設計較為原始和粗糙。這就造成了它在實戰中很容易因為惡劣的路況,或是激烈的戰鬥而出現故障。
另一方面則來自於蘇聯坦克部隊的體制問題,考慮蘇聯裝甲部隊是倉促的建立,雖然數量眾多,但是坦克卻大多為舊型坦克,這就導致了在魚龍混雜的坦克中,要對坦克進行有效的補給分類十分困難。而蘇軍自身也輕視對坦克的維護,這是因為在和平時期,蘇軍更願意將坦克放在倉庫里,而不是開出來投入實戰。
同時,它自身的一些問題也導致了它的作戰效率大幅度降低。比如說,它缺乏有效的無線電裝置,這就讓各車組之間無法進行有效的配合。因為除去指揮坦克,其餘坦克也要看長車的旗語來進行作戰,戰鬥效率大大降低。
其次,蘇聯坦克兵素質也不甚優秀,未能得到有效的訓練就大量的投入實戰。這就讓他們無法有效的對戰場局勢做出判斷,往往貽誤戰機導致自身被擊毀。更為重要的是,因為缺乏彈藥,所以他們在戰場上的戰鬥效率進一步打了折扣。
結語
儘管KV系列重型坦克存在這樣的問題,但是來自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兵工廠所生產的KV系列重型坦克依舊是戰爭初期,蘇聯最為重要的坦克力量。甚至到了1943年,IS-1坦克投入生產時,KV系列重型坦克仍舊為蘇軍在戰場上抵抗著德軍。
毫不客氣的說,KV系列重型坦克的設計和生產經驗以及實戰經驗,都為後來的IS系列重型坦克鋪平了道路。同時它也在蘇聯最為黑暗的時期,抵擋住了德軍坦克的攻擊,為蘇聯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並最終促成了蘇軍的勝利。
參考文獻:《回憶與思考》
《東進·蘇德戰爭》
《蘇聯重型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