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1929年,隨著蘇聯第一代重型轟炸機特勃-1裝備部隊,如何有效為其護航也成為了一個課題。蘇聯的一些航空專家紛紛獻計獻策,其中在蘇聯空軍科學研究院的弗拉基米爾-謝爾蓋耶維奇-瓦赫米斯特洛夫(Владимир-Сергеевич-Вахмистров)在1931年6月提出了一種為轟炸機護航的方法:將殲擊機安放在轟炸機的機翼上。這就是著名的Звено計劃(通常譯作「連環」),也稱寄生殲擊機計劃,這將是一項長達十年的研究計劃。而特勃-1型飛機也成為了這項計劃的第一個載機。
瓦赫米斯特洛夫
最初的載機特勃-1
特勃-1型飛機在20世紀20年代屬於最大的飛機之一,大量採用了高強度的波紋鋁蒙皮和後三點起落架構造。機頭是多塊平面玻璃構成的投彈手座艙,稍後是位於機背的「敞篷式」駕駛艙。它那面積巨大的機翼(這是日後圖波列夫安特系列重型轟炸機共有的一個設計特徵)上裝有兩台M-17水冷式活塞發動機。機翼為張臂式厚翼型機翼,機翼中間有5根翼梁,機翼表面敷以波紋型硬鋁蒙皮,全機只有尾翼才用張線加強。
飛機翼展28.7米,機長18米,機高6米,機翼面積115.8平方米,起飛重量6.722噸;最大飛行速度202千米/小時,實用升限4700米,最大航程1350千米(載彈情況下);裝備3挺7.62毫米機槍,載彈量730公斤,機組成員5-6人。當日後它的地位逐步被特勃-3取代後,依然發揮著餘熱,成為了民航部門的Г-1貨物運輸機。
在這型蘇聯第一款重型轟炸機上,採用了ОПБ-1型轟炸瞄準具,這款瞄準具裝備了蘇聯紅軍空軍在20世紀30年代初的主要轟炸機和偵察機上,例如特勃-1、3以及愛爾-1、5和斯勃轟炸機等。該瞄準具影響深遠,直到二戰後在一些直升機和空降運輸機上還有它的身影。年輕的飛機設計師圖波列夫採用當時最先進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原理,研製出這型飛機,並且以第一架全金屬懸臂式單翼飛機成為世界飛機製造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也使這位日後的著名飛機設計師一舉成名。截止1932年1月,該型飛機共生產了216架(包括66架特勃TБ-1П浮筒式重型轟炸機)。
特勃-1轟炸機
不同的連環方案
Звено-1 第一個方案是兩架伊-4(安特-5)殲擊機安裝在一架雙發全金屬特勃-1轟炸機機翼表面上方,整個系統的起飛重量超過12噸。
伊-4殲擊機由圖波列夫設計,又稱安特-5,是蘇聯第一款全金屬結構單座殲擊機,。該機1925年秋季開始研製,1929-1931年生產,1936年退役。飛機發動機功率480馬力,起飛重量1.43噸,翼展11.48米,機長7.28米,機高2.8米,最大平飛速度250千米/小時,升限7120米,航程840千米,裝備2挺7.62毫米機槍,各型共生產178架。
伊-4殲擊機
在Звено-1 中,轟炸機每個機翼下方有三個固體金屬管桁架,兩個較短位於前部,用於固定殲擊機的起落架滑輪,另一個較長的用於固定殲擊機尾翼,使之保持水平位置。桁架的打開由轟炸機飛行員在座艙內通過控制線完成,而殲擊機尾翼的擺脫,由殲擊機駕駛員完成。
Звено-1 的第一次試飛在 1931 年 12 月4日,特勃-1轟炸機飛行員扎列夫斯基(А.И.Залевский)和沙拉波夫(А.Р.Шарапов),2架伊-4殲擊機則由契卡波夫(В.П.Чкалов)和阿尼謝莫夫(А.Ф.Анисимов)駕駛。兩架伊-4殲擊機在3000米高空同時脫離母機。依照試驗得出的結論,由於不需要起飛和爬升,伊-4殲擊機的航程可以增加10%,而轟炸機在正常載彈量的作戰半徑內可以得到殲擊機的全程護航,這充分說明了計劃的可行性。
Звено-1 計劃
Звено-1A
是Звено-1 的改進型,主要變化是子機由兩架伊-5殲擊機組成。
該型飛機結構尺寸與伊-6接近,著重改進流線型以減小阻力,改進結構以減輕重量。在機頭首創性地採用環形整流罩,既可減小迎面阻力,又有利於冷卻發動機。這種飛機的設計非常精緻,是當時世界上最小最輕最快的殲擊機。伊-5標誌著蘇聯殲擊機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它後來成為波利卡爾波夫在三十年代研製的一系列雙翼機(伊-15,伊-15比斯和伊-153)的鼻祖。它的經驗還有助於一些裝大口徑機炮的新飛機的研製。
伊-5殲擊機
飛機安裝2台M-22發動機,該發動機仿製英國布里斯托「Jupiter丘比特」9缸氣冷式,功率480馬力。飛機翼展9.65米,機長6.81米,機高3米,起飛重量1.35噸,最大時速286千米/小時,升限7500米,航程660千米,裝備2挺7.62毫米機槍,共生產了803架。
駕駛特勃-1轟炸機的是斯坦法諾夫斯基(Стефановский)機組,兩架伊-5殲擊機安裝在轟炸機機翼上方,分別由格羅茲德(Гроздь)和科克基納基(Коккинаки)駕駛,試驗也取得了成功。
Звено-1А 計劃
Звено-2
由特勃-3/M-17轟炸機和3架伊-5殲擊機組成,2架伊-5殲擊機被安放轟炸機的機翼上方,第3架殲擊機被安放在機身上方。
這個方案最大的改變莫過於使用新式的特勃-3 轟炸機作為母機,此後所有進行試飛的Звено計劃都統一採用特勃-3 轟炸機作為母機。該型飛機在當時來說屬於巨型轟炸機,機翼、機身和尾翼的承力框架是用硬鋁製造的,固定式起落架、發動機構架和部分承力部件是鋼製的,外蒙皮採用硬鋁波紋板。該型飛機裝載了4台МФ-34ФРН發動機,四台發動機裝載機翼張臂梁前部,機身兩側各裝兩台,發動機單台功率900馬力。飛機翼展41.8米,機長25.1米,機高8.5米,起飛重量18.87噸。最大平飛速度300公里/小時,升限8000米,乘員4人,裝備4挺7.62毫米ДА機槍(後改為ШКАС型),載彈量3噸。1932年當年該型飛機生產了150架,到1939年共生產了818架。
Звено-2 首飛於1934 年 8 月,TB-3 飛行員是扎列維斯基(Залевский),伊-5殲擊機駕駛員分別是阿爾特諾夫(Алтынов)、蘇普魯諾夫(Супрунов)和蘇季(Сузи)。在實驗中,所有伊-5殲擊機都順利脫離轟炸機。
Звено-2 計劃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