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勝國和從德國占領下解放後恢復主權的國家收到了第三帝國生產的數百萬件小武器。
戰後,繳獲的德國衝鋒鎗被三十多個國家的警察和軍隊積極使用,並參與了許多局部衝突。
MP 38 和 MP 40 衝鋒鎗
戰爭期間,德國軍隊擁有大量本國和外國製造的衝鋒鎗。根據1947年蘇聯出版的《外國軍隊小型武器手冊》,蘇軍繳獲了大量下列衝鋒鎗:MP 28 (II)、MP 38、MP 40和MP 41。
MP 38衝鋒鎗由 Erfurter Maschinenfabrik (Erma Werke) 公司的海因里希-沃爾默(Heinrich Vollmer)設計,是20世紀30年代末的革命性設計。
MP18和MP28衝鋒鎗
在此之前,所有德國衝鋒鎗的外觀都是手動操作的卡賓槍,配有木製槍托和槍托,以及帶有圓形或橢圓形槍孔的鋼管槍管蓋。隨後,其他國家也研製出了大量衝鋒鎗,它們或多或少都沿用了德國 MP 38的設計和外觀。
MP 38的前身是MP 36,也稱為EMR 36。與之前德國衝鋒鎗的主要區別在於金屬摺疊槍托和下彈匣井。
起初,彈匣的位置並不是嚴格垂直於槍管,而是向左前方略微偏移。這樣就克服了衝鋒鎗側置彈匣的缺點。將重心移至對稱平面,減少了彈匣清空時重量變化對武器平衡的影響,從而對射擊精度產生了積極影響。
MP36衝鋒鎗
小批量的 MP 36被送去進行軍事試驗,並根據收到的意見對武器進行了進一步開發。為了減輕衝鋒鎗的重量,採用了新技術和新材料。前端由塑料製成,手槍握把由鋁合金製成。生產型 MP 38的設計中沒有木製部件,只有金屬和塑料,這簡化了生產流程,使生產成本大大降低。MP 38衝鋒鎗(約生產了25000支)是第一種大規模生產的帶有摺疊槍托的此類武器。
MP38衝鋒鎗
展開槍托時,MP 38的長度為833毫米,摺疊槍托時為630毫米。槍管長251毫米。重量(不含子彈):4.18千克,含子彈:4.85千克。彈匣容量為32發。瞄準鏡包括一個由前瞄準鏡帽保護的前瞄準鏡和一個可翻轉的後瞄準鏡,可在 100米和200米處瞄準。有效射程不超過120米。
最常見的武器是 MP 40(Maschinenpistole 40),它以 MP 38為基礎,在技術上比MP 38更先進。與 MP 38相比,MP 40有更多的衝壓件。因此,勞動強度降低了,不含彈藥的重量也從4.18千克減少到3.96千克。MP 40的重量為4.54千克。
MP40衝鋒鎗
MP 40與 MP 38的不同之處在於其頂部光滑(無棱),彈匣支架也不同。MP 40 衝鋒鎗相當輕巧,槍托摺疊,體積小,便於運輸和在建築物內操作。由於其耐用性高,這種武器可以輕鬆應對大威力子彈。如果保養得當,使用壽命超過 20 000 發。
射擊時,武器由彈夾槽固定。MP 38和早期的 MP 40的一個重要優點是射速適中(480-600發/分鐘,取決於所用 9x19 Parabellum子彈的容量),自動系統操作流暢,從而提高了準確性和可控性。為了降低射速,該槍使用了氣動後坐力緩衝器,對自由浮動的槍栓進行制動。雖然沒有射擊類型選擇器,但有經驗的射手可以通過把握扳機扣動的時機實現單發射擊。
機匣呈圓柱形。槍管下部有一個突出部分,用於將武器固定在戰車的車艙內。MP 40的槍口有螺紋,可以安裝阻擋濕氣和污物進入槍管的裝置以及消音和無焰發射裝置。為了有效抑制噪音,使用了特殊的亞音速 Nahpatrone 08子彈,子彈加重,火藥量減少。槍口速度為 280-290米/秒,有效射程不超過50米。
在 MP40 的生產過程中,設計不斷進行修改。1943年後生產的一些衝鋒鎗,由於希望簡化生產流程並降低成本,取消了氣動緩速器,改用加強型後坐力彈簧作為補償。射速提高到每分鐘 750發,這對武器的精度和可靠性產生了負面影響。MP 40還有一些固有的缺點:長長的彈匣向下突出,使臥姿射擊變得困難,並迫使槍枝離地升高。
當以 "挺胸"姿勢持槍時,槍左側的扳機柄會壓迫持槍者的胸部,使人感到不舒服。由於沒有槍管護罩,長時間射擊時很有可能被燒傷。摺疊式金屬槍托的鉸鏈不可靠,很快就會鬆動,進而影響精度。
自 1940年起,斯太爾-戴姆勒-普赫公司、埃爾富特機械製造公司和 Haenel公司開始生產MP 40衝鋒鎗。到1944年10月,總共生產了約110萬支不同改型的衝鋒鎗。
衝鋒鎗最初是作為單兵武器供戰車乘員、傘兵、通信兵、戰地憲兵、機槍組副組長和直接參與作戰行動的軍官使用。後來,其他類別的士兵也裝備了這種武器。
根據德國國防軍司令部的計劃,每個步兵連應配備14-16支衝鋒鎗,但實際上並不總是能做到這一點。MP 40衝鋒鎗由班長和排長使用,在裝甲兵、坦克兵和傘兵中相對更為常見。德國步兵部隊中的衝鋒鎗數量相對較少。
使用繳獲的 MP 38和MP 40衝鋒鎗
戰爭初期,由於此類武器嚴重短缺,繳獲的德國 MP 38和 MP 40衝鋒鎗受到紅軍的熱捧。在步兵部隊使用國產衝鋒鎗達到飽和之前,德制衝鋒鎗經常作為排長和營長的個人武器,也供與總部聯繫的士兵、軍事郵遞員、偵察和破壞小組的坦克乘員以及游擊隊員使用。在前線,德國製造的衝鋒鎗通常被視為在陣地附近擊退敵人步兵進攻時的後備武器。
戰爭後半期,繳獲的衝鋒鎗在蘇聯步兵小武器系統中的作用有所下降。但在德國失去戰略主動權、紅軍轉入大規模進攻行動後,開始繳獲更多的德軍衝鋒鎗。
殘留在戰場上的敵方武器由戰利品小組有組織地收集起來,送往後方建立的車間,在那裡進行缺陷處理、分類,必要時進行修理。適合繼續使用的武器則被送往倉庫。戰爭結束後,蘇聯倉庫中約有50000支德國衝鋒鎗,其中大部分是MP 40 型衝鋒鎗。
納粹德國投降後,軍用衝鋒鎗在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的警察部隊中一直服役到至少20世紀60年代初,MP40 型衝鋒鎗在挪威陸軍輔助部隊中一直保留到20世紀80年代末。
MP 40型衝鋒鎗在南斯拉夫人民軍中服役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20世紀60年代被送往後備役。
20世紀90年代,在波士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的作戰行動中使用了德國製造的衝鋒鎗。這些顯然是從倉庫中取出的衝鋒鎗。
1956年,南斯拉夫軍隊採用了使用 7.62×25 毫米子彈的M56衝鋒鎗,它實際上是MP 40的重新設計版本。
南斯拉夫M56衝鋒鎗
南斯拉夫M56型衝鋒鎗除了採用 TT 手槍、ППД-41-41 和ППС-43 衝鋒鎗也使用的子彈外,還與德國 MP40型衝鋒鎗不同,沒有減速緩衝器、機匣較長、右手握槍柄、單發射擊能力和刺刀座。武器重量(不含彈藥)略高於3千克。槍托摺疊後長度為 591 毫米。射速每分鐘600發,表尺射程200米。
二戰結束後,MP 40在許多地方衝突中被敵對雙方積極使用。
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使用了德國的 MP 40及其地方仿製品
軍事博物館展出的MP40衝鋒鎗
我國版本與德國原版武器在一些細節上存在差異,做工也較差。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MP 40衝鋒鎗及其複製品一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服役。
1947年12月,美國禁止向中東運送武器。武器禁運主要影響了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社區,但並沒有過多地阻止得到英國支持的阿拉伯人武裝自己。蘇聯不僅通過第三國向以色列提供政治援助,還提供軍事援助,促進了猶太國家的建立。
蘇聯沒有直接提供武器。武器來自捷克斯洛伐克,大部分是德國設計。其中有些是納粹的戰利品,有些是捷克斯洛伐克自己生產的,捷克斯洛伐克在被占領期間為第三帝國生產了許多武器。20世紀40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向以色列提供了價值1200萬美元的武器,這些武器通過飛機經科西嘉島或海路經南斯拉夫港口運送。捷克斯洛伐克提供的物資幫助以色列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除了步槍、機槍和手槍外,以色列部隊還獲得了德國MP 40衝鋒鎗,這種衝鋒鎗很受機械化駕駛員、通訊軍官和特種部隊的歡迎。
有幾張101小隊戰士攜帶 MP 40 衝鋒鎗的照片。這支以色列第一支特種部隊成立於 1953年8月,目的是對阿拉伯軍事基地實施報復性打擊。101小隊由梅爾-哈齊翁(Meir Har-Tzion)指揮作戰,他被認為是以色列軍隊中最優秀的指揮官之一。
MP 40一直被以色列軍隊和安全部隊使用到 20世紀50年代末,之後被烏茲衝鋒槍取代。
不過,在與以色列人作戰的阿拉伯人手中也經常可以看到德國衝鋒鎗。
據悉,德國製造的武器從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運往埃及,並從那裡銷往中東和北非各地。除埃及本土外,敘利亞、伊拉克、蘇丹、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也有相當數量的MP40衝鋒鎗。
直到最近,在蘇丹還能找到這些德國衝鋒鎗。
納粹德國生產的衝鋒鎗在 1954年至1962年阿爾及利亞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戰結束後,相當一部分法國傘兵、海軍特種作戰部隊和外籍軍團戰士經常裝備德國 MP40衝鋒鎗。
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成員手中有大量適合在居民區使用的德國衝鋒鎗。由當地人組成的民兵也擁有這些武器,他們站在法國殖民政府一邊作戰。
阿爾及利亞獨立後,MP 40衝鋒鎗一直被阿爾及利亞軍隊和安全部隊積極使用,直到 20世紀70年代後半期。
其中一些是從法國人那裡繳獲的,而大部分則是通過突尼西亞從埃及提供的。
除阿爾及利亞外,法軍還在印度支那使用過MP40,這一點已被大量照片所證實。
在叢林中的快速戰鬥中,MP40的火力和緊湊性發揮了巨大作用,因為在叢林中,視線往往被限制在手槍射擊的範圍內。
為祖國獨立而戰的越南遊擊隊也可以使用MP40。在敵對行動的第一階段,這些衝鋒鎗是從法國人那裡繳獲的戰利品。後來,作為無償軍事援助的一部分,蘇聯向北越提供了大量德國儲存的小型武器。
在印度支那遭受慘痛損失的法國撤軍後,該地區再無寧日。北越正規部隊和游擊隊繼續與南越軍隊和美國特遣隊進行武裝鬥爭。
美國人從越共手中繳獲的衝鋒鎗:上為蘇聯ППС-43,下為 MP 40 和 K-50M,後者以蘇聯ППШ-41為基礎,在北越生產
德國的MP 40衝鋒鎗與蘇聯的ППШ-41和ППС-43、美國的 M3A1油脂槍和 M1A1湯普森以及北越的K-50M一起,一直戰鬥到越南戰爭結束。有許多美國遊騎兵與戰利品 MP40一起合影的照片。
一些繳獲的 MP 40型衝鋒鎗被南越警察部隊使用,北約攻克西貢後又被北越軍隊重新獲得。
德國製造的衝鋒鎗經常易手,被不同的交戰方使用,遍布印度支那。20世紀80年代,在柬埔寨紅色高棉中也能找到這些衝鋒鎗。泰國安全部隊從在金三角地區活動的販毒集團戰鬥人員手中繳獲了MP 40。
從1961年到1974年,里斯本試圖用軍事力量阻止其非洲殖民地的分裂。安哥拉、莫三比克和幾內亞比索發生了敵對行動。二戰結束後,經濟落後的葡萄牙在獨裁者安東尼奧-德-薩拉查的長期統治下,購買了大量納粹德國生產的小型武器,包括 MP 40衝鋒鎗。
然而,MP40隻在有限的範圍內用於實戰,直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德國衝鋒鎗激發了葡萄牙軍官弗朗西斯科-貢薩爾維斯-卡多佐(Francisco Gonçalves Cardoso)的靈感,他借鑑了德國 MP40和美國M3A1油脂槍的設計,設計出了自己的衝鋒鎗。
該衝鋒鎗1948年開始服役,由Fábrica do Braço de Prata公司批量生產至1955 年,公司名稱為FBP M.48(軍隊編號m/948)。後來又生產了改進型m/963和m/976,直至1980年。
FBP M.48衝鋒鎗
9x19毫米武器不帶彈藥時重 3.75千克,帶32發彈匣時重4.4千克。槍托摺疊後長度為635毫米,槍托加長後長度為813毫米。射速為每分鐘500發。
20 世紀 50 年代,阿富汗從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國購買了大量二手德國小型武器。除了7.92毫米毛瑟98k卡賓槍、9毫米魯格P.08和瓦爾特P.38手槍外,阿富汗武裝部隊和警察還收到了一些MP 40。
隨後,杜什曼人用這種罕見的德國衝鋒鎗、英國STEN衝鋒鎗和Sterling衝鋒鎗、美國M3A1油脂槍和 M1A1湯普森衝鋒鎗、瑞士卡爾-古斯塔夫 M/45 衝鋒鎗和蘇聯PPSh-41衝鋒鎗對付阿富汗政府軍和 "有限特遣隊"士兵。
鑒於 MP 40 的可識別性及其歷史價值,二戰時期的原版武器在收藏家中有著穩定的需求。此外,還生產了新的型號在民用市場上銷售。
例如,"Molot ARMZ "公司在其網站上除了提供民用版的湯普森 PP 和ППС-43 外,還提供一種 9×19 Parabellum 口徑的 "狩獵用 "半自動 MA-MP 38,根據一些消息來源,這種武器是在俄羅斯境外製造的。根據現有資料,這種武器只有單發能力,槍托摺疊後可防止射擊,槍管槍口和槍栓杯上有特殊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