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似乎穿衣服戴帽子可以率意而為。其實是由「時興」擺布的。 「時興、時興」,因時而興。時代不同,「興」也不同。「時興」就是從眾。就是流行。
服裝穿戴,歷來標示等級、地位。古代的袞袞諸公到後來的衣分五色,都是明確等級、顯示地位。貴賤尊卑,一望便知。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中山服成了禮服;長袍馬褂是中式禮服。平民百姓,趕上婚喪嫁娶紅白喜事,見要緊的客人等場合要穿長袍馬褂;出門必須穿長衣服。小衣襟短打扮,「短撅撅」的不成體統。商鋪的店員,平時也要穿長袍,文明禮貌,尊重顧客;商店文化。
手工作坊的夥計,出賣體力的主兒,平時短打扮;上身對襟短衣。下身長褲,褲腳綁腿帶兒。胳膊腿兒利索。乾的活不一樣,天氣冷熱有變化;穿戴就得見機行事,實用第一。
北京把長衫叫「大褂兒」,棉袍叫「大棉襖」皮袍叫「大皮襖」,長衣服稱作「大」。短衣服就叫「小」了。冬天原來大襟短襖,胸前斜著多一塊,擋風暖和;改成對襟,方便輕鬆。還有短袖棉襖,棉坎肩;下身穿棉套褲。勞動起來胳臂腿兒靈便。
馬褂也是對襟短褂;和小褂不同處,袖子比身子長,後背下當中開口兒。
長袍馬褂的退出是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國大典上國家副主席之一的張瀾先生還穿長袍。1951年后街上才少見穿長衣服的。流行幹部服,八角帽;女的「列寧服」,男的中山裝。灰、蘭兩色最多。穿不起的,長袍改短襖。街上一律短撅撅了。1960年以後流行一陣子中式短襖,「算盤疙瘩」扣袢只領口縫一個,其餘改暗扣。沒有明兜,前胸光坦無物,挺雅氣。人們戲稱「原子服」。
改掉的還有綁腿帶兒。不是「綁腿」,綁腿是部隊官兵在小腿上纏的長布帶。「腿帶兒」是把褲腳兒扎在腿腕子的帶子。絛帶行業專門生產的。男女老少用的不一樣;男士用黑色的,寬四公分左右,長五十公分左右,兩頭有四五公分穗子。褲腳由里向外折,壓住腿帶兒一頭的穗子,順時針方向平著纏緊,穗子頭兒塞進去。夏天,穿淺色綢褲,系手工縫製的「飄帶」,窄,不足兩公分,兩端如箭頭,腿腕子上繞兩圈,系活扣,走起如燈籠褲。女士就分年齡段了,老年人,纏足,腿帶子又寬又長,纏得腳腕子很粗壯,金蓮更纖巧。中年,用比男士窄的帶子,顏色黑的居多;年輕人和孩子,用花的,底色紅綠,織上圖案花紋。絨線鋪(百貨店)里隨意挑選。街上也常有流動商販,搖著撥浪鼓招攬生意。
大家都改穿「制服褲子」,散褲腳。「腿帶子」無所施其技。
製作腿帶子的絛行,該在歷史上留些痕跡。
絛帶行,清朝很興旺,叫絛行。生產各種帶子(絛子),系在腰間、綁在腿上;還有織成各色圖案的帶子(現在叫花邊),鑲嵌在衣服上(鑲絛子),清末民初的照片上,我們常看到鑲有絛子的服飾。絛行,三百六十行里的一行。行行有祖師爺,行行有自己的「組織「(公會),有自己的活動場所(行業會館),如梨園行、玉行。絛行的祖師是哪吒,有絛行公會,活動場所在哪吒廟。這廟在北京先農壇西牆外,一片叫黑龍潭的水塘當中的一塊高出來的地面上。小廟兒,就一座不大的佛殿,供奉哪吒。哪吒成為絛行祖師,是由於他在《封神榜》里顯過身手。《封神演義:第十二回,<陳塘關哪吒出世>》敘述哪吒和龍王三太子敖丙毆鬥,敖丙死去現了龍身。他從死龍身上抽出龍筋,把戰利品獻給父親托塔李天王,做了腰帶,後人仿此,有了絲絛。狠毒的哪吒,被尊為祖師,「成王敗寇」左右人。據說哪吒塑像卻慈善柔和,他靈佑四方的作用不外消災(震懾妖龍)、降雨、保安寧、多進財。善男信女來求籤,求保佑,送功德匾。廟裡立有石碑,一塊立於乾隆四十年(1775)《絛行聖會碑》,一塊立於嘉慶二十三年(1819)《絛行公所碑》。第一塊碑記述絛行公會成立的歷史。第二塊碑記述絛行公會的一項公益事業,大眾集資,購置「義地」。體現傳統文化中美好人性,先死為大,死者受尊重,生者有尊嚴。在特殊時期,人的尊嚴被踩在腳下,人的生命不如一張薄紙,隨便撕扯揉搓,死了,如廢紙丟進紙簍。絛行人用體力和手藝換取溫飽,地位卑微,但,自尊,尊重他人,有完善完美的人性蘊涵!生和死,是人性鏈條上的始和終,終更是緊要環節。抄幾句《絛行公所碑》,結束這篇文字:「竊惟京都為百行聚集之區,人數日繁。往往有卒於旅次,而貧不能扶梓回籍者,每致無處安葬,骨殖拋殘,良可嘆也!是以各行或設立義園,或公捐寄費,俾無力孤魂,得有依歸。……惟余等絛作一行,向無義舉。……誰謂枯骨無知,而不惻然動念乎?茲於嘉慶二十三年,公同議捐,出資京錢壹佰壹拾吊整,置得義地一段,坐落黑龍潭廟前,計肆畝整。嗣後吾行中,凡客死京邸,棺木無力回里者,報明會中,槓抬入土安葬,庶死者入土為安,而無零露之悲矣!」
(轉自老北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