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尋常路!90後辭職去養蝦,又苦又「閒」

2019-11-26     海洋與漁業

六七點起床在九零後中並不多見,但是對於李明和張天來說,卻習以為常。一年多的時間了,他們在珠海某鄉鎮的養殖場裡,跟著「蝦」的節律時間,過著比之前上班更「清閒」、也更艱苦的日子。

黃昏與池塘

採訪當天看到的張天和李明,他們雙雙穿著白色T恤,皮膚被曬得黝黑,身材精瘦,看上去還是一副學生的樣子。開出來的車十分「塘頭」風格,車輪和車窗都「風塵僕僕」。

雖然看著像學生,但他們其實已經創業一年了。

「我們大學的時候就有這個念頭了。」張天說。他和李明大學的專業都是水產養殖學,畢業後,他在一家水產公司當業務員,跑江浙一帶的市場,李明則在一家大學的研究院的實驗室里做助理,跟水產相關的項目。

2018年8月,一個來自珠海的電話,把張天創業的念頭勾了出來。「一個朋友說他在那一帶跑業務,讓我過來。」為此,張天把工作辭掉,來到了珠海斗門。

他沒有想到的是,沒過多久,他們在還沒真正進入這個行業之前,就已經先賠上了一筆錢。

張天說,因為他不會講粵語,他過來之後,拿塘時就經歷了一些波折,在出租屋裡一呆就是三個多月。不久,還在科研院所工作的李明也來到珠海跟張天匯合。最後,他們租下的魚塘租金是3000元/畝,因為塘是轉過一手的,缺少經驗的他們沒弄清使用年限,原本以為是五年年限的魚塘只剩兩年年限。租下來的4口(約35畝)的蝦塘「先天不足」,總令他們擔心,「不說颱風天,每逢暴雨天,都讓我們心驚膽戰的,害怕會決堤。」 但魚塘總算是租下來了。

拿塘、基建、投苗、養殖、出售……兩個初生牛犢,且不會說粵語的年輕人,「摸著石頭過河」,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可想而知。

「我們試過70頭的蝦,別人拿到16.8元/斤時候,我們拿到的價格是11.3元/斤。」李明承認可能是因為蝦品質的問題,但還是感受到了「不友好」。

「最主要的還是我們還沒形成自己的技術,專業只是給我們奠定了一點基礎。」張天說,他們都是水產養殖專業的學生,「但真正自己出來養的時候,發現跟書上說的完全不一樣。」

他說,拿池塘環境來講。書上講的是特定的環境,但事實上,養殖環境的變化受池塘、底質等變化,瞬息萬變。李明說,他們之前因為投料不當,「撐」死過兩批蝦。「我們目前的存活率還行,但是產量比較小。」

苗種、塘租、飼料、基建……種種費用,目前李明和張天已經投入了數十萬。最近他們更要另外「打工」去填補開銷。李明最近在幫人做鱸魚苗,蝦塘主要由張天看管。

在池塘邊工作,說辛苦也辛苦,說「清閒」倒也「清閒」。在李明和張天的養殖場,有客廳、房間、客房、洗手間、飼料室,檢測室……不時有在附近跑業務的同學過來小住。養殖場裡還養了很多條狗,每一條狗都有不同的名字,有一條狗長得很「二哈」,還有鳥兒。他們還在塘邊種了香蕉,李明在請教完一個老人家後,也終於讓他的菜籽長了出來,他最近還在看一本關於藝術鑑賞的書。張天則說他最近又玩起了在大學時玩的生態魚缸……

他們時不時網一點蝦,到旁邊的菜市場買點菜,呼朋引伴,在夕陽中的餘暉中,在歡聲笑語中,度過相似又不同的一天。

一頓晚餐

採訪當天,有兩個人來看他們。他們叫「師兄」和「師叔」,他們都是一家大水產公司珠海片區的負責人。「師叔」說欣賞他們身上的勇氣、欣賞他們吃苦耐勞的品質,並表示他們有自己的優勢——他們有很多的水產方面的人才資源,有資源整合和團隊合作的意識,可以做到意識先行;同時也指出了他們的不足之處, 「過於羞怯」,如跟收蝦的中間商,還可以更熟絡一點。最後,「師叔」對他們說,一定要堅持,並預祝他們成功。

不同於張天的樂觀心態,李明在這段時間,數次懷疑過自己的堅持是否有意義。但他們最後取得了共識:堅持下去,提高自己的技術。

已經搭建起的冬棚


「到現在,我們自己探索出來的模式也已經初見成效,70天就養到了22頭的規格,不會一直『慘』下去的。」張天笑言。目前,他們2口池塘的冬棚已經搭了起來,每個棚投苗32萬尾。在請工人搭冬棚的時候,張天與工人閒聊,閒聊中,工人給他推薦了一個蝦中。22頭的規格的蝦,該蝦中給他們的價格是30元/斤,出了那批蝦,他們小賺了一筆。

應採訪者要求,張天和李明為化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guMqm4BMH2_cNUg6Vm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