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次回到天安門廣場。
現在就說說天安門,它是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最初叫承天門。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1969年12月15號到1970年4月7號,按原規模建制重建天安門。1988年天安門城樓對公眾開放。
這是我12歲時在天安門前的照片。左側是我,右側是我家親戚。
進入天安門在往北,穿過端門就到了故宮,這裡是明清兩代的皇宮,舊城紫禁城。位於中軸線的中心,占地72萬平方米,大小宮殿70度座,房屋九千餘間。
故宮的四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大家對清宮戲最熟悉的莫過於《鐵齒銅牙紀曉嵐》了。主角這是這兩位,他們的故居一位是在後海,一位是在珠市口西大街。
從故宮神武門出來正對著景山,景山也叫煤山,是明清兩代御苑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景山自縊。
我的習慣是去景山必去北海,是不是有人和我一樣。據說他倆以前就是一個公園管理處。
北海公園是我國現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有綜合性及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
這裡遼、金、元建離宮,明清闢為皇家御苑。1925年開放為公園。
1955年電影《祖國的花朵》在北海拍攝,電影插曲《讓我們盪起雙槳》耳熟能詳
我們再次回到景山,來到景山的最北端——壽皇殿。
壽皇殿曾作為明清兩代王朝的宮廷祭祀場所,皇帝辭世後在此停靈,供奉歷代皇帝像。
1956年北京市少年宮正式在此成立。
2013年12月31日壽皇殿回歸。
我曾經在上小學的某年「六一」在此參加遊藝活動。
從景山再往北就到了地安門。
地安門也叫北安門、後門。明清皇城的北門,中軸線上的重要標誌之一,1954年拆除。
現在地安門十字路口就是美食總匯。十字路口東北角有護國寺小吃;西北角有峨眉酒家;西南角有秋栗香;東南角有沸騰夜話—重慶私房魚鍋。
從地安門北行要經過後門橋(萬寧橋),地安門又稱後門,所以萬寧橋也稱後門橋,此橋建於元代。為元大都城內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是研究北京漕運的標誌。
後門橋東拐就到了帽兒胡同,胡同東起南鑼鼓巷,西至地安門外大街。帽兒胡同古蹟多、名人多、故事多。
帽兒胡同25號、37號是末代皇后婉容的故居
帽兒胡同7—13號是清光緒年間大學士文煜宅邸,是一座五座院落並聯而成的大宅第,占地面面積11000平方米。9號、11號是可園,京城最有代表性的私家園林。
北洋政府代理總理馮國璋也曾在帽兒胡同居住,馮國璋就是馮鞏的曾祖父。
接著再往北走路西就到了煙袋斜街。
煙袋斜街在鼓樓前,在清末到民國,街內經營旱煙袋、水煙袋等煙具,以及古玩、字畫、裱畫等。
說著說著我們就來到了明清北京中軸線的最北段——鐘鼓樓。這裡是元、明、清的報時中心,晨鐘暮鼓一說
建築大師梁思成曾這樣讚美北京的中軸線: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前後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氣魄之雄偉就在這個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規模。
中軸線到了現代往北又有延伸,再往北又有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