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六號」凱旋

2019-10-24     海洋與漁業

昨天上午,歷時122天,航程近35000千米,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六號」船完成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任務,滿載科考成果返靠廣州海洋地質專用碼頭。

「海洋六號」船自5月30日從廣州啟航,在西太平洋與我國富鈷結殼合同區實施了多波束地形測量、淺地層剖面測量、海洋重力測量、「海馬」號ROV調查、深海淺鑽取樣、深海攝像、富鈷結殼原位聲學測厚、溫鹽深測量、地質拖網和重力活塞沉積物柱狀取樣等多種手段調查工作。

據介紹,深海地質第8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5航次科考分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組織,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具體實施。航次聯合了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聲學研究所東海站、中國自然資源報社等機構58名科考隊員通力協作,獲取豐富的深海地質樣品及海洋地球物理數據,在中國富鈷結殼合同區資源勘探、深海地質調查、深海探測新技術新方法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其中,實施了西北太平洋重點調查區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實現了多波束水深地形全覆蓋,獲取了富稀土沉積物地球物理信息和地質樣品,為深海地球系統科學研究及新資源評價奠定了基礎。

其次,繼續開展我國富鈷結殼合同區資源調查年度工作,履行中國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的《富鈷結殼勘探合同》義務,調查結果為富鈷結殼合同區資源評價及順利完成合同約定的區域放棄任務提供支撐。

值得一提的是,首次利用圖像處理技術,實現水下視頻圖像的分幅智能拼接,為富鈷結殼小尺度分布規律和特徵研究提供了基礎數據;優化了富鈷結殼原位聲學測厚系統的探測性能,成功應用於ROV、移動鑽機等多個運載平台,為富鈷結殼精細探測提供了強有力的調查手段;提升了富鈷結殼深海淺鑽的穩定性和作業效率。

此外,在9月9日靠泊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波納佩港期間,配合中國駐密聯邦大使館在「海洋六號」船共同舉辦了紀念「中密建交30周年」招待會,邀請密聯邦政要及相關中資機構代表參觀「海洋六號」船,積極探索中密兩國在海洋地學等領域的合作。

知多點

「海洋六號」是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第一艘現代化綜合地質地球物理調查船,近年來中國新入列的多艘海洋科考調查船均參考了「海洋六號」的基本設計。船長105.66米,寬17.35米,吃水5.5米,總噸4335,滿載排水量4650噸,經濟航速12節,最大航速16節,自持力60天,續航力15000海里,定員65人。

「海洋六號」2009年入列,連續10年赴南海、太平洋、南極海域開展了55個航次的深海地質、大洋與極地科學考察任務,累計出海時間達2137天,安全航行29萬海里(約合53.5萬千米)。

來源:《南方日報》

編輯:林超 羅茵 金亞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uo_m0BMH2_cNUgYT1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