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美麗的家——積水潭與太平湖的故事

2019-09-21     皇城根胡同串子

積水潭稱謂已有800多年歷史了,是遠大都水源之地。現在還留有積水潭醫院,積水潭橋、積水潭地鐵站等稱謂。

積水潭,原名雞獅潭。這是因為匯通祠的土有一個巨石矗立著,相傳為隕石。石上有雞形、獅形相對,鴻形較清晰,獅形較模糊。雞獅潭的名字即由此而來。後又稱為「雞石潭」,「積石潭」,以致稱為「積水潭」。積水潭不僅包括匯通祠前的那片鴦面,而且也包括前海、後海和西海,是三者的總稱。

在元代,這裡是南來船舶的水運碼頭,被稱為「北京的海港」。北京人食用的大米,主要通過這條水路運來。以後,水路廢棄,湖面淤塞,變得越來越小。在如今的北二環路以外,曾發掘出元代積水潭的岸邊砌的石頭。同時,這種石頭還在地安門商場地下發現過。水道淤塞以後,這裡也就由水運樞紐改為廣植荷花的遊覽勝地。

積水潭,積水而成潭。元代稱海子,是大都城兩條水系之一。元初水利專家郭守敬為解決京城水源,從昌平白浮泉和西山玉泉山引水,經高梁河、長河、轉河進入元大都城內,形成浩瀚水面(今什剎海、北海和中南海)。同時經西壩河、東壩河設九道堤壩把積水潭與通州大運河連接起來,使南方漕運糧食直接運進大都城,積水潭成為中心碼頭。為不忘郭守敬功績,現西海北沿建有郭守敬紀念館。

積水潭也曾是皇家的洗象池。從元代起,來自暹羅、緬甸的大象,就作為運輸工具和宮廷儀仗隊使用,在夏伏之日,馴養員會帶領大象到積水潭洗浴。

明朝北京北城垣縮5里重建,將積水潭分成東、西兩部分,西邊因有凈業寺,所以人們就把西邊的水面叫「凈業湖」。又因為這兩部分水面上都有荷花,人們就把這一大片地方叫「蓮花池」。清朝初期這裡被分為三部分,德勝橋的西邊是積水潭,東南邊是什剎海,再往東南是蓮花池,後來全稱「什剎海」。明清積水潭名稱很多,西海、海子、北湖、蓮花池、凈業湖、西水關、北涯等。

由於積水潭地勢低洼,明代修北城牆,不得不在這裡拐了一個角,把積水潭放到了城外。現在太平湖已經填平,變成了地鐵二環線的西直門車輛段。如今,驅車到北二環路,從北太平莊橋往西到西直門橋,路明顯是往南斜插過去的。

積水潭舊稱白蓮潭,此地在明清之際,是漁船、商賈來往的地方,繁盛一時。在其周邊,不僅建有內蒙親王棍布扎貝的府第,還座落有一處清代公主園寢。它位於西城區德勝門外冰窖口75號,保存著一通墓碑。這座公主園寢始建於清初,又稱皇姑墓。埋葬著順治皇帝福臨的姐姐1980年代,享殿被拆除。

2004年10月,在進行熱力施工時出土了墓碑,2005年3月立於原享殿舊址西南側。固倫端順長公主墓碑材質為青白石,趺座螭首。碑陽上述滿漢合壁的「端順長公主」5個大字,左滿文,右漢文,碑陰無字。選料精良,做工考究,是北京地區現存清代最早的一處公主園寢遺蹟。

消失的太平湖

解放初期,新街口豁口外路西是一眼望不到頭的千畝蘆葦盪。夏天蚊蠅成群,雨水一來,坑滿塘溢。附近的居民早就盼著政府像治理「龍鬚溝」一樣整治一下它。1958年春,政府組織的工程終於開始了。附近駐軍、學校學生和機關幹部組成的義務勞動大軍開進大葦塘。被新生活激起無限熱情的人們,展開了勞動競賽。只三個月的時間,一座集野趣與人工規劃美為一體的公園就建成了。因此地有南太平莊村,遂定名「太平湖」。

太平湖東西長千米、南北寬400米。湖區分東西兩部分,呈「8」字形。東西湖區之間是一座木拱橋。湖東設置有碼頭、苗圃、遊人座椅;湖西則辟有稻田、荷塘和湖心島。由於附近有北京電影學院、北影演員劇團和北師大等單位,所以,太平湖很具文化色彩。湖邊一年四季有拉二胡、練聲的。夏天,北影的名演員遛彎兒到湖邊,興致一來常下水和孩子們打水仗。林間有棋局、跤場,湖東的茶館還有評書和硬氣功表演。電影《水上春秋》華教練帶隊回家鄉、《無名島》海戰等外景就是在太平湖拍攝的。太平湖由東升公社管理。他們負責植樹、調水,還建有苗圃和溫室,漁業和儲冰是他們的主要副入。

秋天來了,農民喊著號子拉網捕魚,為中秋和國慶兩節的市民餐桌增添一道鮮魚菜品;隆冬時節,壯勞力們在湖面上排成一列,用冰鑹攛開冰面,把一塊塊冰拉上岸,窖封到夏天,為城裡人送去清涼與便利。

太平湖度過了恬靜而美好的8個年頭。1966年初夏,人們的臉色日見嚴肅,太平湖水也開始不平靜了。「破四舊」時,家有「三槍」自行車、名人字畫甚至金魚的都被人悄悄扔進湖裡。到後來,湖面上時有跳湖溺亡的死人漂上來。八月的一天,老舍終於來了。他是在遭批鬥並將面臨更大人身侮辱的情況下,辭別了他愛戀的北京城,走向了他的歸宿——太平湖。

像完成了歷史使命,太平湖也急速走向了消亡。太平湖被填進第一車土是在1968年,據說是為了修建林彪住宅的戰備工程,將挖出的土石填入了太平湖。當年底,兩米多深的太平湖就變成了十幾米高的土山。以後,地鐵施工開始,太平湖的渣土又被運走,一幢幢廠房建起來,變成地鐵車輛段了。

2002年8月動工的北護城河綜合治理工程把「重現太平湖」列入規劃。「新太平湖水源」來自於密雲水庫,經京密引水渠、昆玉河、長河、轉河流入北護城河松林閘。由松林閘抽水泵提升至西直門暗涵出口,注入太平湖,再流入北護城河,河面長500米、寬20米。為保持湖水水質,湖中除種植荷花、睡蓮、菖蒲等水生植物外,還修建了2處人工小瀑布、放置了8台曝氣機。目前,湖中已經出現了魚、螺螄等水生動物。

太平湖見證了老舍這位有骨氣的文化人,在最後時刻的不屈與悲壯。老舍與太平湖的生死之緣,可以從他的成長足跡找到答案。他出生在新街口內小楊家(小羊圈)胡同,求學在西直門、南草場,母親的故居也在此。青少年時期在京城西北角兒度過的時光,無疑是他一生創作的源泉。

太平湖只有十年的歷史,但卻印證了人性從美好走向邪惡的無情與無奈,就像當年那場史無前例文化大革命的風暴一樣,讓人驚諤,令人猝不及防。

(轉自新浪博客「ruiren491112)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mf7PYG0BJleJMoPMQCX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