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與北海的距離,只差關注我這一步]
在北海提起高德大橋,你可能會聯想到風景優美的濱海道路、出入北海的交通要道。但是我覺得它沿途風景秀麗的同時,也隱藏著很多安全隱患。光是在365網上面搜索,我就可以搜索到五、六條關於汽車在高德大橋上撞護欄甚至翻車死亡的案例。
我實在好奇為什麼高德大橋會那麼頻繁的發生交通事故?為此,我實地走訪觀察了一番,覺得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01、機動車路寬平坦,最窄人行道,」飛機仔「最喜愛深夜飆車地!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在高德大橋上飆車呢?眾所周知高德大橋在海景大道上,不但風景秀麗,而且路寬且平坦,又有坡度和彎度,十足符合「飛機仔」對飆車地的選擇要求。
加上「飛機仔」們多為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在想要做北海街「頭文字D」的心理作用下加大油門通過,有的甚至還會隨意變道。「起飛成功變車神,起飛失敗撞護欄」,而往往會因為晚上能見度低或操作不當、避讓不及而撞上一旁的護欄,車毀還是事小的,人亡事情就大了。
再加上從北部灣一號開始,海景大道的非機動車道的寬度就有所縮減,寬度大概2.7米。在保證不變道的情況下,勉強可以兩輛電動車並行。
而據我觀察,為了更好地行駛,大多數騎電動車的人在通過高德大橋路段時,都是在非機動車道的中間行駛,而後方的電動車為了避免前方電動車突然變道而發生交通事故,只能按喇叭提醒後快速通過。
看下圖,想多插一輛車都不得!
當然,也有的非機動車不想等前方的車輛靠邊,直接穿到機動車中,與飛馳的汽車一同行駛,往往交通事故就是這麼發生的,到最後受傷的還是高德大橋上的護欄。
而在一街之隔的茶亭路,非機動車道足足有3米多寬,兩輛車並排行駛綽綽有餘。再不濟,一旁的北部灣路,非機動車道的寬度也有將近3米寬。
02、測速攝像頭少,道路幾乎沒有紅綠燈
或許你就會說了,橋下不是有限速40公里的標誌和測速攝像頭嗎?而據我發現,很多車在經過測速攝像頭前都是乖乖仔的模樣,一過攝像頭大多都會提速,早把限速40公里這個概念拋至腦後。
況且橋上是沒有測速攝像頭,很多過往的車輛都是一踩油門快速地通過。再加上該路段幾乎沒有什麼紅綠燈,且T字形狀路口多又是出北海的要道之一,上下橋路段又有彎度。在沒有紅綠燈、測速攝像頭的限制,速度的驅使下便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03、提幾點建議,歡迎網友補充
縮減機動車道寬度,增大非機動車道寬度
平坦開闊的路面,無疑是給「飛機仔」們提供了個開快車的場所,那是否可以把機動車道變窄,讓他們對窄路產生「敬畏心理」而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呢?
多設立警示標牌,增設測速攝像頭
既然過了測速攝像頭就開始猛踩油門提速飛馳,那是否可以多設立幾個警示標牌,多增設幾個測速攝像頭來達到警示 威懾的效果?
路口設立紅綠燈
針對路口幾乎沒有紅綠燈的問題,是否可以在路口設立紅綠燈?起到安全警示 威懾作用的同時,又保障了過往車輛不會隨意行駛,行人通過路口又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