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熱藥不僅掩蓋新冠感染症狀,還加快病毒感染速度,高熱才需使用

2020-04-04     胡洋

新冠肺炎患者發熱儘量不使用布洛芬

發表在權威雜誌《柳葉刀》的一篇研究文章提到,布洛芬會提高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水平,新冠病毒(COVID-19)通過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與靶細胞結合,ACE2表達的增加可能會促進新冠病毒感染。因此,該文章推測布洛芬可能通過增加ACE2水平而加重COVID-19的感染風險和病情。


法國衛生部長奧利弗·韋蘭在上周六推特上提醒公眾,疑似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發燒,不要亂吃布洛芬這類抗炎藥。

歐洲醫學局3月18日指出布洛芬與COVID‑19惡化之間聯繫缺乏證據,需要持續關注。

加拿大衛生部門指出,雖然沒有有力證據表明布洛芬會加重新冠肺炎症狀,但是在獲得更多信息之前,建議採用其他藥物治療新冠肺炎造成的發熱。

世界衛生組織回應稱,止痛消炎藥是否導致新冠病毒感染惡化需進一步研究。同時給出了新的用藥建議:疑似出現新冠病毒感染症狀,如果是自行用藥,不要服用布洛芬,應該選擇撲熱息痛(對乙醯氨基酚)。


在我國,由於廣告的原因,布洛芬通常被老百姓認為是止痛藥,成人主要用於治療頸肩腰腿痛,而撲熱息痛一聽名字就認為是退燒藥。實際上,二者都屬於非甾體類消炎藥,都具有解熱鎮痛的效果。雖然歐洲提到有新冠肺炎病人使用布洛芬後病情加重,但都屬於個案,二者間有沒有直接因果關係目前並不明確。新冠感染者慎用布洛芬的這個警告目前非常理論化,缺乏臨床證據,不過用對乙醯氨基酚(撲熱息痛)代替布洛芬來退熱並沒有什麼害處。


作為非甾體類解熱鎮痛藥,無論是布洛芬還是對乙醯氨基酚,都不是絕對安全的,長期服用都有胃粘膜損傷、肝功能損傷等不良反應。而且本身只是一個對症治療的藥物,發熱患者一般建議服藥不超過3天。對乙醯氨基酚過敏者及蠶豆病患者是禁用對乙醯氨基酚。

(此處已添加醫療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布洛芬仍然是當今安全性較高的經典消炎止疼藥,非新冠感染者如果因痛經、痛風、類風關等疾病需要服用布洛芬,可以繼續正常服用,不受影響。最近從國外回國的人很多,對於發熱伴咳嗽,並且無法確定自己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者,最好不要自行服退燒藥,而應該如實告知,及時隔離和檢測。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l2YrQ3EBnkjnB-0zKHR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