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門診接診了一個肺癌病人,這個病人在去年12月份在我院做的手術,術後病理是腺癌,分期很早,屬於Ia期。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一直沒法到醫院檢查,這次來門診打算全面複查,並諮詢了基因檢測的問題。病人說既然我是腺癌,基因突變的機率很高,我是不是需要做基因檢測。針對這個病人,我明確告訴他不需要做基因檢測,為什麼呢?
基因檢測的目的是指導靶向治療,而早期肺癌不需要靶向治療。
對於分期這麼早的病人,首選的治療方式是手術,單純手術就能達到根治的效果,術後只需要定期複查就可以,不需要化療、放療及靶向治療等任何術後輔助治療。既然不需要使用靶向藥物,也就沒必要進行基因檢測來判斷是否能吃靶向藥。
對於年齡較大或心肺功能很差,無法進行手術的早期肺癌病人,首選的治療是精確放療,其次可以選擇射頻消融治療,這些治療手段同樣能達到根治的效果。極少數高齡患者及家屬拒絕考慮這些有創性的治療,這時候是可以進行基因檢測,如果有相應敏感基因突變,可以選擇靶向藥物口服。
有些人比較焦慮,認為萬一以後有復發轉移,我提前把基因檢測做了,不是更好嗎?這個同樣是不提倡的。因為早期肺癌臨床治癒率很高,5年生存率能達到90%以上。即便少數人以後出現復發轉移,是需要重新穿刺活檢,重新做基因檢測的。復發的肺癌基因型有可能與初始不同,所以過去的基因檢測結果不能指導復發轉移之後的用藥。
所以從專業角度,是不提倡早期肺癌病人做基因檢測的。當然,如果經濟許可,又非常想做,想知道自己的基因型,也是可以做的,這些檢測目前都是自費項目。
並非所有的肺癌術後病人都不提倡做基因檢測,早在2017年吳一龍教授就做過IIIA期術後、EGFR陽性病人使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療的III期臨床研究,結果顯示術後靶向治療相比較化療可以延長無病生存期及總生存時間。2019年肺癌診療指南推薦,對於IIIA期術後非小細胞肺癌,有驅動基因陽性,如EGFR突變患者,推薦靶向治療作為術後輔助治療。所以肺腺癌III期術後病人及晚期肺癌病人應常規進行基因檢測,用於指導靶向藥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