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爭爆發,戰爭初期蘇軍被迫轉入防禦,不斷摸索總結

2020-05-15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蘇德戰爭爆發,戰爭初期蘇軍被迫轉入防禦,不斷摸索總結

接上文 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軍的作戰思想是過於強調進攻,忽視戰略防禦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蘇軍倉促應戰。用於邊境防禦的部隊尚在向邊境陣地開進途中,即被突進來的德軍裝甲部隊和俯衝轟炸機聯合擊潰、消滅。蘇軍在前線情況不明的情況下,又貿然實施反突擊,造成重大損失。僅邊境交戰18天,即損失兵力778751人和大量技術裝備。史達林很快發現戰前制定的戰略進攻作戰方針不符合戰爭實際,於是於6月底決定全線轉入戰略防禦。

此時的蘇軍既缺乏防禦作戰理論指導,又缺乏進行穩固防禦所需的兵力、兵器,可謂是在一片混亂中轉人了防禦。那些「突擊」提升上來的指揮員,就連戰前已有的防禦戰術都不能很好的執行,就更別提根據戰爭實際來對防禦的戰術進行完善提高了。而德軍則是士氣高昂,作戰經驗豐富,他們的縱深攻擊進攻戰法已經運用得十分熟練。古德里安早在1937年10月15日刊登在德軍軍官協會官方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中,即已闡明了這種戰法的核心思想:「所有問題的關鍵是,以更快的速度運動,在運動中不懼怕敵人的防禦火力,使敵人難以重新構築新的防線,並一直攻擊到防禦者的縱深。……我們要的是在所計劃的時間內,將整個防禦體系縱深的敵人同時消滅」。德軍的突破縱深一般為300—350千米,蘇軍戰略防禦縱深(包括軍隊占領的防禦地帶和構築的防禦地區)在250-600千米之間。但是潰敗的蘇軍的退卻速度趕不上德軍裝甲部隊推進速度,不能趕在德軍前面占領後方防禦地帶而陷入合圍。由於沒有制空權,大本營預備隊因敵機轟炸而前調速度緩慢,也不能及時占領預先構築的防禦地區,通常只能重建戰略防線來抵禦德軍進攻。所以,戰爭第一階段蘇軍的防禦是很不穩定的。

邊境交戰

防禦分為被迫轉入防禦和預有準備的防禦兩種情況。在戰爭第一階段,蘇軍防禦作戰基本屬於前者。被迫轉入防禦有明顯的弱點:準備不足、兵力缺乏、防禦穩固性差。在1941年夏季戰局中,蘇軍在組織防禦過程中存在嚴重缺陷,這也是當時蘇軍作戰能力的真實反映。由於兵力不足,蘇軍方面軍和集團軍都編成一個梯隊,還有一個很弱的預備隊(通常只有1-2個步兵師,方面軍和集團軍均是如此)。由於沒有二梯隊進行防禦,這樣的戰役布勢根本無法對抗德軍的縱深突貫。蘇軍防禦正面過於寬大,集團軍防禦正面寬約為150—200千米(一個極端的例子為:在斯摩棱斯克交戰中,西方面軍右翼的第22集團軍6個師防禦正面為280千米),方面軍更高達300—500千米,步兵師通常在寬達25-50千米的地帶內進行戰鬥,這比戰前條令規定的寬度都要大2倍以上,戰鬥隊形根本形不成梯次配置。集團軍當時的防禦縱深只有10-15千米。在得到戰略預備隊不斷的增援以後,這種情況才得到一定改善。

連結:蘇軍步兵師1941年7月編制

由於戰爭初期的嚴峻局勢,蘇軍發現戰前1941年4月的編制過於笨重,缺乏機動性,同時戰爭初期裝備損失巨大以及大量工廠內遷,給裝備生產和供給帶來嚴重問題。

按照新的編制,步兵師人數減少25%,火炮和迫擊炮減少52%,汽車減少64%。師的編制內取消了榴彈炮兵團、獨立45毫米加農炮兵營等一些分隊。步兵團的120毫米迫擊炮連改為排(2門),76毫米糰屬炮兵連減少1個排。步兵營取消45毫米炮排82毫米迫擊炮連改為1個排(2門)。步兵連的輕機槍數量減少一半,重機槍排取消。

新的編制1個步兵師10859人,裝備火炮和迫擊炮144門(其中28門76毫米加農炮、8門122毫米榴彈炮、迫擊炮78門)、高炮10,門、高射機槍27挺、反坦克炮18門、步槍8341支、衝鋒鎗171支、輕機槍162挺、重機槍108挺、汽車203輛。

而戰前1941年4月編制則是人員14483人,裝備火炮和迫擊炮228門(其中34門76毫米加農炮、32門122毫米榴彈炮、12門152毫米榴彈炮、迫擊炮150門)、高炮12門、高射機槍33挺、反坦克炮54門、步槍10420支、衝鋒鎗1204支、輕機槍392挺、重機槍166挺、汽車558輛。

開戰前蘇軍邊防軍在巡邏

到1941年7-8月間,師防禦地帶寬度縮至20-25千米,到9月間又進一步縮小至15-20千米。蘇軍指揮員力圖建立綿亘的防禦正面,導致了平分兵力兵器(最要命的是反坦克武器成一線配置,毫無重點),結果是處處設防,處處薄弱。例如斯摩棱斯克戰役中,蘇軍西方面軍在平原丘陵地形上的防禦正面寬達650千米,集團軍防禦正面為130—280千米,師防禦正面平均達到25-50千米,個別地段甚至達70-100千米。寬大的正面使兵力兵器密度很小,在防禦戰術地幅內每千米正面不到0.3個步兵營及5-7門火炮。軍隊成一線配置,沒有二梯隊。防禦縱深短淺,集團軍防禦縱深只有10-15千米,師只有3-5千米。整個部署沒有形成縱深梯次配置,主要方向兵力薄弱,根本不符合對強敵的防禦要求。

由於倉促轉入防禦和缺乏必要的工程器材,防禦工事的構築也達不到要求。在多數情況下,只構築主要防禦地帶,而且是按營防禦地域形式構築的,帶有基點式防禦的性質。這樣就把一個整體統一的防禦陣地,分割成了由營防禦地域組成的一串「孤島」,各陣地之間失去了協同。蘇軍試圖以火力控制各支撐點之間的間隙,但是由於火力密度不足而收效甚微。營防禦地域內只挖掘了散兵坑,有時沒有連接成塹壕,使得連、營的戰鬥隊形被分割成一些孤立的小群。陣地上很少挖掘交通壕,使得部隊不可能實施隱蔽的機動。障礙物極少進行設置,有時在後方挖掘了部分防坦克壕,但蘇軍退卻時卻無人防守這些防坦克壕。德軍很容易克服這些沒有兵力、火力掩護的障礙。

邊境交戰中的博羅德坦克戰

在蘇德戰場,蘇軍防禦作戰的核心是對坦克防禦,火力配系必須以反坦克火力為主體。但在戰前,認為對坦克防禦是「步兵行動的一種戰鬥保障」,與工程障礙物相結合的單門反坦克炮火力是對坦克防禦的基礎,認為在師防禦正面每千米反坦克炮密度達到6-9門,即可抗擊敵坦克的密集衝擊。因此在戰爭初期,師和師以下兵團、部隊和分隊中,主要注意力放在組織步兵武器火力抗擊敵步兵上,對坦克防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德軍裝甲部隊屢屢突破蘇軍防線後,蘇軍才開始改進自身的對坦克防禦戰術。但蘇軍嚴重缺乏反坦克炮,只能使用其它類型火炮來擔負相當一部分反坦克任務。1941年夏季戰局中,蘇軍由於損失巨大,火炮密度很低。在多數情況下,炮兵密度未超過每千米正面2-3門火炮,個別場合才達到10門火炮。這樣的密度以間瞄火炮打坦克,是沒有什麼明顯效果的。這個戰局中,蘇軍並沒有解決對坦克防禦問題,這也是蘇軍防線十分脆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1941年夏季戰局中,蘇軍坦克在防禦中主要用於扼守個別地區和目標, 以原地射擊的方法抗擊進攻之敵。有時也用於反衝擊,卻常常將坦克部隊分成小的坦克群甚至是單輛坦克,不經偵察就在行進間實施衝擊,這樣的衝擊除了增加損失之外沒有什麼更好的效果。坦克部隊和步兵、炮兵的協同也很差。坦克部隊通常單獨執行任務,而沒有步兵配合。在防禦戰鬥中,步兵沒有掩護設伏的坦克,而在退卻時常常不通知坦克兵指揮員,把坦克部隊扔在那裡任其自然。炮兵對坦克的支援組織的也不盡人意。

1941年6月遭到德軍空襲後的蘇軍機場

在整個1941年夏季戰局中,蘇軍防禦的各個方面都存在嚴重不足,無論是從戰術水平、部隊實力、指揮水平等方面都不能適應戰爭形勢。德軍的進攻一再得手。蘇軍一個又一個重兵集團被德軍包圍殲滅。蘇軍在慘重的失敗面前,開始吸取教訓並改進自身的防禦戰術,從而為在莫斯科城下和史達林格勒城下阻止住德軍創造了條件。

當然,正是由於夏季戰局的失利,使得蘇軍意識到之前對與戰略防禦存在諸多不足,並且開始逐漸累積經驗,發展和改進了與敵軍坦克作鬥爭的方法和兵器。開始比較熟練的利用炮兵和坦克的火力、航空兵的突擊以及反坦克武器。此外,還廣泛採用地雷場、應用地雷、懸崖、防坦克壕以及其他障礙物。

1941年7月在斯摩棱斯克修建反坦克壕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jz8gFHIBiuFnsJQVImM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