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 薩姆·門德斯
編劇: 艾倫·鮑爾
主演: 凱文·史派西 / 安妮特·貝寧 / 索拉·伯奇
類型: 劇情 / 愛情 / 家庭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上映時間: 1999-09-08
片長:122分鐘
· 主播 簡寧
在前不久的奧斯卡金球獎頒獎禮上,薩姆·門德斯憑藉《1917》強勢斬獲了最佳導演獎,而影片《1917》也被評為劇情類最佳影片。
不得不佩服薩姆·門德斯的敘事能力。其實早在2000年,薩姆·門德斯個人執導的第一部電影《美國麗人》就曾獲得第72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創作劇本、最佳攝影獎5項大獎。
影片的英文名為《American Beauty》,是美國的一種玫瑰。乍聽名字,可能有人誤以為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美艷動人的美女,然而,並不是,影片只是以玫瑰作為寓意的象徵。
整部片子圍繞三個中年人和三個青少年的精神危機鋪陳,複雜交錯的劇情讓我們看到每個人物的掙扎和衝突、每個年齡段的渴望與無奈,每個人面對慾望時的選擇與堅守。
豆瓣評分9.2,無論從內容的豐富性、劇情的吸引性來講,《美國麗人》都稱得上是足夠的經典。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看完影片,讓人感覺這是一個會發生在身邊的平凡故事,也不禁感嘆比現實更真實的是藝術家的劇本。
/ Part 01
「我們都在用「偽裝」維持著生活表面的平和」
影片首先圍繞萊斯特一家人展開。男主人萊斯特和妻子卡羅琳、女兒珍妮住在安靜的市郊。
人到中年的他,在外人看到算是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可是,表面上看起來被幸福包圍的一家三口,關起門來卻透漏著生活的死寂。
萊斯特在廣告公司工作,業績平平,還時刻面臨著被上司解僱的危險,而婚姻生活也是一地雞毛,夫妻二人各懷鬼胎。
丈夫萊斯特想要一份沒有抱怨的愛,卻求而不得;而妻子卡羅琳崇拜物質,總是抱怨自己為這個家庭作出的犧牲,埋怨丈夫不體貼、不領情。
而對於女兒珍妮來說,這個家就是一個惡魔的旋渦。
在女兒眼裡,萊斯特是一個很差勁的父親,什麼都做不好,她恥於與父親溝通。而母親對自己則一直黑臉:在外,她是一個女強人;在家,她是一個言語激烈、只會歇斯底里的女人,全沒有了母親的溫柔和善意。
在家裡,珍妮說的話、提出的請求,統統被忽略。於是,她一面刻意維持在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形象,一面在學校上演吸煙、叛逆的戲碼。
而當她發現鄰居怪人瑞奇用錄像機偷拍自己時,沒有驚嚇,臉上反而浮現了一絲笑意,因為那是她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被關注、被在意。
而唯一達成共識的就是,三個人都想要逃離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日復一日的枯燥無聊的生活往復,讓每個人失去了生活的熱情,也在庸碌中漸漸變得麻木不仁。
三個人都在尋求一個改變的契機,也只有外界的某種刺激才能為他們密不透風的生活打開一個出口。這個契機又是什麼呢?
對於萊斯特來說,是新鮮事物的出現;對於卡洛琳來說,是仰望成功的艷遇;對於珍妮來說,是說走就走的逃離。他們無比期待,沒有想過結局會怎樣。
/ Part 02
「玫瑰是美艷誘人的,卻也是有致命危險的」
玫瑰,是貫穿整部影片最直觀的物象符號,在辦公室、客廳、餐桌等處多次出現。
在影片中,玫瑰意指一切美好的、可以喚醒慾望的事物,也映射了影片中人物的人生走向。
卡洛琳喜歡玫瑰,因為那是精緻和奢華的代名詞。卡洛琳是一個極其追求物質生活的人,也很考究,就連修花用的剪刀都要和玫瑰一樣的紅色。她也拚命地努力工作,只是想活成一支優雅的玫瑰。
卡洛琳嗔怪自己的丈夫無能,某天,她終於遇
到了崇拜的對象,並被房產老闆吸引而出軌。本以為這樣就可以擺脫平庸的生活。可是,當她出軌被丈夫發現後,又被房產中介老闆拋棄,她成為一支枯萎的玫瑰。
她曾是那麼美艷動人,那麼生機勃勃地去追尋更好的生活。可是,最終,她被自己的刺扎到了。
影片中,當疲憊麻木的萊斯特第一次見到青春活力的安吉拉時,出現了玫瑰的虛假幻象。玫瑰是萊斯特蒼白人生中的一抹光亮,那是他重生的希望。
安吉拉的年輕美麗喚起他的重生:他主動辭退了工作,不再任人宰割;他開始注意自己的形象,不再任憑自己油膩膩。
當萊斯特多次夢幻肉體慾望時,反覆出現的玫瑰花瓣,也寓意著萊斯特一點點陷入玫瑰陷阱,一點點拋棄自己的羞恥心,被自己的慾望吞噬。
直到最後,當萊斯特意識到自己並不是真的迷戀年輕的肉體,而只是想要藉此喚起生活的熱情時,才覺得自己齷齪不堪,最終慾望如泡沫般破滅。
縱然玫瑰是鮮紅的、是美艷的,卻也是危險的。
我們總說,要誠實面對自己的慾望。可是,就像影片中的卡洛琳和萊斯特,他們面對麻木的生活都想尋求改變,都想擺脫現有角色的束縛,去追逐自己的慾望,可是,結局呢?兩個人選擇真實面對自己的慾望,卻是在傷害家人。
或許,我們都需要一些東西為波瀾不驚的生活盪起一絲漣漪。可是,一味沉溺於慾望,而不顧自己的責任和角色,就可能付出慘痛的代價。
/ Part 03
「壓抑與釋放?我們又將何去何從」
影片映射著我們每個平凡人的生活。平庸而重複的歲月,精神危機與物慾生活?壓抑與釋放?現實中的我們又將何去何從。
影片中有一段非常經典的鏡頭,或許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那是瑞奇拍攝的一段影像:在大雪來臨前,一個塑料袋隨風飄舞,任憑大風的推力翩翩起舞,透露著一絲悲涼和悲憫。
這段錄像就像是瑞奇生活的翻版。瑞奇因為有一個專制的父親而變得唯唯諾諾,但他卻沒有指責誰,而是聽憑命運的安排。
瑞奇的父親有強迫症,不允許瑞奇動他的東西,還曾把瑞奇送去精神病院,平日裡的冷臉、暴打,這些行為可能其他孩子都無法接受,然而,瑞奇卻坦然接受這一切,因為他懂得命運的不確定性,所以不要執著於某一刻的幻想與毀滅。
被父親壓榨的瑞奇終於有一天決定反抗。他決定和珍妮離家出走,這就是兩個少年為自己的生活尋求的出口,就像我們每個人生活中都曾想反抗過某種東西,直到有一天,某件事情激發了我們內心的想法。
想想,我們每個人不也像飛舞的塑料袋,拚命想飛的更高,想努力的改變生活,想尋求某個確定的結局。可是,我們經歷的一件件事情,就像大風一樣把我們到處推搡,讓我們不知道最終的結局。
而整部影片的劇情上,也是撲朔迷離、出人意料。
整部影片的懸念就在於最後萊斯特到底是被誰殺死了?
當瑞奇父親的同性戀身份被萊斯特識破,他回到屋子拿起槍。而此時,萊斯特的妻子卡洛琳也因為出軌敗露而對萊斯特懷恨在心,也帶著手槍回到家中。
回到現實,我們的生活又未嘗不是撲朔迷離呢?生活的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很縹緲,也很虛幻,我們知道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卻並不知道每件事情在我們人生走向中所發揮的作用。
所以,接受or順從,沉溺or警醒?
我們的人生軌跡就這樣悄無聲息地被周圍的人和事物改變著,沒有道理可言,面對慾望陷阱、面對平庸生活,我們只是不得不在某一刻做出自己最想要的決定而已。
【本期話題】面對慾望陷阱,你曾經做出過怎樣的選擇?歡迎大家在評論區里留言哦。
本期插圖
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