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面提升城市品質,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根據《山東省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方案》(魯政辦字〔2019〕146號)和《濰坊市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方案》(濰政辦字〔2019〕156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我市城市品質提升三年(2020年-2022年)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精緻建設、精細管理、精美呈現,實現城市市容整潔有序,生活交通便利安全,公共空間明顯增加,環境質量大幅改善,特色魅力充分彰顯,城市生活品質、環境品質、人文品質顯著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努力打造人民滿意的現代化高品質城市。
二、重點工作及責任分工
(一)風貌特色提升行動
1 、加快開展城市設計。編制《壽光市中心城區總體城市設計》,做好《悅動城片區城市設計》《萬達片區城市設計》《彌水電商小鎮城市設計》《彌河兩岸(安盛路- 南環路段)城市設計》等重點區域城市設計。針對城市整體或重點區域,研究城市總體空間格局和景觀風貌特徵,構築空間景觀系統框架,打造壽光市中心的城市客廳形象,建立完整流暢的公共空間與景觀體系,創建生態可持續的綠色宜居片區。注重保護歷史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編制《市域鄉村建設規劃》和《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規劃》,提升城市文化內涵。編制洛城街道轄區內聖城街兩側的城市設計方案,範圍為東至羊田路、西至堯河路、北至洛城街、南至富士街,面積約1500畝,主要對洛城老鎮區進行提升改造、拆舊改丑,提升東城新區整體功能。
2 、有序推進城市更新。採用微更新、結構改造、綜合整治等方式,完善城市功能,豐富旅遊設施配套,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陽台、主題街區。編制《壽光市中心城區城市雙修規劃》,積極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
3 、加大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力度。開展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核查,完成歷史建築「 零城市」清零。加強對歷史建築周邊新建建築和設施的管控,有序推進歷史街區、歷史建築的整治修繕工作。重視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傳承時代印記,鼓勵申報國家工業遺產。
4 、提升建築風貌景觀。貫徹落實「 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建築方針,新建建築嚴格外立面造型、色彩、線條管控。集中整治中心區域、窗口地區、交通幹線可視範圍內的建築立面。開展廣告牌匾整治行動,門店牌匾設置實行「一店一牌」,使用規範的文字或雙語標識,同一個連續介面上的店招牌匾高度應統一,風格應與所處街區景觀環境相協調,禁止使用低端噴繪材料、設置動態類門店招牌、使用高亮度閃爍燈光。完成對大型建築、住宅區、道路「大、洋、怪、重」等不規範地名的清理和規範化、標準化處理。
5 、實施細部美化工程。簡潔裝飾過街天橋、公交站亭、公交車體、郵箱、座椅、垃圾桶、售報亭等城市家具,提升城市雕塑、小品、噴泉等藝術美感,增設花箱和文化牆。開展城市公共環境標識設計,提升視覺效果和文化內涵。推進具備條件的架空線入地、合杆等整治,保障設施安全,逐步消除通信、監控、低壓電力、有線電視等架空線纜「 蜘蛛網」。
6 、提升景觀照明效果。按照簡約大氣的原則,對城市重要節點、組團片區、地標建築和城市出入口進行亮化提升,增添城市魅力。實施城區路燈改造提升工程,對城區五個街道路燈進行更換、維修、改造,對使用時間長、燈具老化嚴重、電纜氧化的路段路燈進行改造,排除安全隱患、提升照明效果。
(二)藍綠空間提升行動
7 、深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將海綿城市建設內容列入規劃條件和圖紙方案設計,各類建設項目嚴格落實海綿城市建設標準。開展黑臭水體整治,繼續加強水功能區和水體排污口監管,嚴格排污總量控制;繼續做好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後的日常養護,做到水面無浮泥、無漂浮物,建立整治與養護相結合的長效管理機制,確保我市建成區內無黑臭水體,實現長治久清。
8 、補齊污水收集處理短板。加快城市老舊污水管網和雨污管道混錯接改造。開展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行動,推進全市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提升,達到地表四類水標準;城市建成區基本無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顯著提高。對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進行穩定化、無害化處理處置,鼓勵資源化利用。
9 、強化供水節水管理。實施給水廠深度處理升級改造,提升供水水質;加快城區老舊供水管網改造,降低管網漏損率。充分利用再生水,將山東中材默銳水務有限公司和壽光巨能熱電發展有限公司處理的再生水分別納入羊口渤海化工園和科技工業園水資源配置。進一步鞏固好國家節水型城市創建成果,加大節水型企業(單位)、社區創建力度,確保城區建設項目節水器具普及率達到100% 。
10 、實施增綠工程。規劃建設城市綠心、公共綠地、街頭遊園和郊野公園、兒童公園、濕地公園、文化公園、體育公園等專類公園。開展城市綠道建設行動,完善配套設施,每年建成不低於10 公里的綠道。制定鼓勵政策,推廣立體綠化,重點推進公共建築屋頂綠化、橋樑(高架橋)等市政設施立體綠化。提升老城區綠化景觀,對聖城街、銀海路、農聖街、文聖街、金光街、公園街等城市主次幹道進行綠化改造提升,並在老城區新建菜都社區公園、鹽聖體育公園等一批公園遊園。加快新城區綠化建設,新建東城體育公園、董家公園、濱河公園、永富公園等公園遊園。全力做好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複審迎測工作。
(三)空氣潔凈提升行動
11 、強化建設揚塵治理。嚴格落實規模以上建築施工工地揚塵治理6 項措施;市政、公路、水利等線性工程必須採取揚塵控制措施,實行分段施工;拆除工地必須濕法作業;加強渣土運輸全過程監管,建立渣土運輸車輛市場准入制度,渣土運輸嚴格執行「十個必須」。對渣土運輸的「二點一線」(即施工地點、渣土處置地點、渣土運輸線路)實施多方位執法管理,對敞篷運輸、沿途撒漏、私拉亂倒、超速超載、不按路線行駛的渣土運輸車輛,發現一輛、查處一輛、處罰一輛。
12 、全面治理露天燒烤。城市建成區內建立餐飲服務業項目報批會審公示制,對新開餐飲、燒烤店鋪進行詳細審查、現場查看,嚴把選址關,杜絕新開餐飲店鋪在商住樓隨意選址而造成油煙、噪音擾民問題。全面禁止露天燒烤,推行進店烤、進店排、進店吃,實現無煙燒烤爐具進屋、達標排放。對現有餐飲店建立台帳,對居民投訴多、現有店址無法整改合格的餐飲店責令限期停業搬遷,逾期未落實的,組織聯合執法,依法強製取締。
13 、推進清潔取暖工程。全面落實《壽光市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9-2022 年)》。2020年供暖季開始前,完成我市東西換熱首站建設;2021年供暖季開始前,完成45.5公里供熱環網建設,加快集中供熱管網向城鄉結合部、城中村、城鎮及新型農村社區延伸,逐步替代管網覆蓋範圍內的燃煤鍋爐和散煤取暖。加快推進「鎮村通」天然氣工程,2020年底前,完成紀台、化龍、營里鎮管道天然氣通氣工作,鎮街區通氣比例達到100%。完善基礎設施,2020年繼續開展老舊小區供熱改造,積極推進供熱「串改並」改造、老舊小區公共供熱設施維修改造等供熱工程。
14 、提升道路清掃保潔水平。推廣道路清掃保潔機械化作業和深度保潔,提高洒水頻次,實行吸、掃、沖、收一體化作業。城市主幹道實現「 路見本色」,對垃圾收運點、小吃街等區域路面定期進行高壓沖洗或預設防污設施。
15 、強化移動源排氣管控。加強機動車尾氣排放檢測和機動車使用、淘汰等過程環境監管。嚴厲打擊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尾氣檢測弄虛作假、屏蔽和修改車輛環保監控參數等違法行為。全面實施機動車國六排放標準。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管控。
(四)道路交通提升行動
16 、優化路網結構。優化城市主幹路、次幹路和支路級配,打通「 斷頭路」,編制壽光市快速路系統布局規劃,建設城市內部交通與高速路、國省道、高鐵站、飛機場等的順暢通道。推廣街區制,提高路網密度,促進「微循環」。有序發展軌道交通,合理確定建設制式和時序,客流密集車站應與其他交通方式統籌規劃、一體設計、高效組合,實現無縫接駁,促進交通量的高效疏解和均衡分布。開工幸福路南伸、金光街西伸、文廟街西伸等城市主、次幹路建設,逐步形成「八縱六橫」的城市路網。逐步打通招賢街、興居路等城市斷頭路,打通封閉街區,提高背街小巷通行率和道路通達性。
17 、加強停車設施建設管理。實施差別化供給,加大停車收費差異化力度,通過價格政策引導停車需求。加快公共停車場建設,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建設和經營停車場,力爭用兩到三年時間,城區新建、改建公共停車泊位2000 個。推行錯時停車,鼓勵有條件的居住區、企事業單位內部停車場對外開放。編制壽光市中心城區停車場專項規劃。
18 、加快發展公共運輸。逐步完善公交基礎設施,推進在各類換乘樞紐同步建設停車場、自行車(電瓶車)停放場所以及充電樁、充電站等服務設施,建立公交站亭與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協調一致的零換乘模式,進一步提高公交承載能力和公交出行率。規範共享單車管理,推動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融合發展。
19 、嚴控占道行為。強化源頭治理,合理規劃設置農貿市場、物流網點、餐飲攤點、便民服務點等,引導商戶「 退路進廳(室)」經營。加大對占道經營行為整治力度。加強道路挖掘工程管理,合理安排施工作業時間。城市建成區內進行道路挖掘、頂管等施工作業必須嚴格履行審批手續,緊急搶險等特殊情況先施工後按規定補辦手續,對未經審批擅自施工的依法查處。
20 、治理道路常見問題。加強市政設施維護,更換防偷盜、防位移、防墜落「 三防」井蓋,開展道路車轍擁包、破損裂縫、路口錯台、花磚鬆動、立沿石歪斜等專項治理,提升道路通行舒適度和景觀效果。因地制宜建設地下綜合管廊,積極推進管線入廊,消除「馬路拉鏈」。
21 、提升交通文明暢通水平。優化城市核心區、重點區域的交通組織,提升交通信號、電警監控、誘導屏等交通設施智能化水平,提升通行能力。開展道路標線定期覆新工作,保持標線完好、規範、清晰。科學劃定城市建成區路面、人行道停車位,加強占壓盲道、占用非機動車停車位等行為的處罰;規範非機動車停放秩序,督促沿街商戶做好「 門前五包」,學校、銀行、商場等配備專職非機動車停放管理員。
(五)生活服務提升行動
22 、實施「15分鐘活動圈」覆蓋工程。統籌布局「 城市、組團、社區」三級公共服務設施,形成層次明晰、方便適用的公共服務網絡。重點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優化商業網點布局,補齊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社區醫療等公共服務短板,構建「15分鐘活動圈」。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社區養老服務場所建設與運營,圍繞老年人集聚區,建設嵌入式、小型化養老機構,同步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解決老年人就近養老問題。積極利用養老服務集團、城投太陽城養老服務優勢,鼓勵其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鼓勵學校非教學時段向社會免費開放體育場地。利用邊角地、零星用地,增加鄰里社交空間,形成親切宜人、有機融合、全齡友好的小環境。
23 、改造提升居住環境。探索設立老舊小區維修改造基金,對1995 年前建成的166個老舊小區進行維修改造,更新水電路氣等配套設施,完善安防、環衛、照明等環境設施,將老舊住宅小區長效管理納入社區治理體系。支持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完善無障礙環境設施。編制《全市老舊小區電動自行車充電樁規劃設計方案》,繪製小區電動自行車充電樁位置圖及車棚樣式圖,完善老舊小區電動自行車充電設施,解決老舊小區缺少電動自行車充電樁、充電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提高棚改項目規劃設計建造水平,嚴把工程建設質量,打造功能實用、環境舒適、服務完善的安置小區。
24 、改進物業服務管理。以黨建引領社區物業服務管理,健全街道、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協調聯動機制,激發多元共治活力。開展考核評價,完善以信用為核心的物業服務市場監管體制,將物業企業在日常經營過程中發生的良好、不良行為予以實時記錄上傳,形成物業企業信用等級評級。持續深化文明行業創建活動,提升行業標準建設水平,開展試點示範,每年培育創建一批物業服務示範項目、品牌企業。提升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交存使用管理水平。
(六)治理能力提升行動
25 、提升城市管理執法水平。深入開展執法隊伍業務培訓,提升綜合行政執法隊伍整體素質。釐清監督管理與行政處罰職責邊界,實現審批、監管、行政處罰信息共享。全面實行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制度。
26 、加快城市管理智慧化。普查、更新城市管理數據,實現對城市運行的立體監測和精準感知,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規範城市地下管線管理,建立完善地下管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推進5G 基礎設施以及省級新型智慧城市試點建設工作,加大政務數據共享開放力度,積極開發便民利企應用,提升市民獲得感和滿意度。
27 、推進社區治理共建共享。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規範整合社區網格設置,推進黨的建設、綜合治理、應急管理、便民服務等多網融合、一網統籌,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社區志願服務「 四社聯動」,提高社區治理社會化水平,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推動城市管理和服務力量下沉,推行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28 、建立健全違法建設懲防長效機制。強化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建立健全違法建設懲防長效機制,嚴控違法建設增量,對新的違法建設項目實行「 零容忍」,堅決執法到位,處罰到位;對歷史形成的違法建設積極化解,實行分類處置、逐項銷號。推行網格化巡查管理辦法,建立基層單位發現報告責任制。建立聯合處置機制,加強部門協同配合,增強違建查處能力。運用科技手段防違控違,對違法建築進行全方位無死角巡查監控,精準推進違法建設治理,實現城區違法建設監管無縫隙、全覆蓋。
29 、推進生活垃圾綜合治理。啟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加快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項目建設,新增400 噸/日處理規模,日處理能力由600噸提升到1000噸,滲濾液日處理能力由300噸提升到550噸。深入開展城市「廁所革命」,提檔升級公廁硬體設施和服務質量。
(七)安全運行提升行動
30 、突出安全空間布局。以安全為前提,合理規劃和調整居民生活區、商業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港區及其他功能區空間布局。完成城市綜合防災減災、抗震防災、排水防澇、消防、綜合交通體系、地下管線等專項規劃的修編備案。鞏固油氣輸送管道安全隱患整治攻堅戰成果,強力推進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工程,2022 年前,城鎮人口密集區現有不符合安全條件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完成就地改造達標、搬遷入園或關閉退出。實行城市安全風險分級分類監管,按照「分區域、分級別、網格化、實名制」原則,定期開展行業領域風險辨識評估,有效推進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工作。2020年,在濰坊市率先建成全省安全發展示範市。
31 、提升工程建設質量。以住宅建築、公共建築和城市基礎設施工程為重點,適當延長設計使用年限,提高建設標準,弘揚「 工匠精神」,建造「百年建築」。依法開展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提高民生工程、重點工程、重大基礎設施等的抗震等級。推進建造方式創新,大力發展綠色建築和裝配式建築。
32 、確保設施運行安全。定期開展城市供水、燃氣、熱力、消防設施、道路橋樑、垃圾處理、排水與污水處理等風險排查和隱患治理。落實戶外廣告牌、燈箱和樓房外牆附著物的所有人、使用人管理維護責任,嚴防倒塌和墜落事故。加強人員密集場所的安全風險管控。
33 、增強應急和救援能力。按照城市消防專項規劃,加快城市消防站和市政消防栓等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應急救援聯勤聯調聯戰工作機制,提高滅火和應急救援能力。按照《濰坊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濰坊市公共消防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的通知》(濰政辦字〔2018 〕143號)任務要求,2020 年建設390具市政消火栓。加強專業化應急救援基地和隊伍建設,在城市廣場、學校操場和體育運動場等空間面積較大的場所拓展應急避難功能,增建必要的救災設施,儲備一定數量的應急器材和物資。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平戰結合和軍民融合,在有關設施建造時統籌兼顧部隊機動需求、後勤保障需要。
(八)文明素質提升行動
34 、促進文明行為。深化文明城市、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加強中小學生思想品德和文明禮儀教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的行為習慣。加大對不遵守交通規則、隨地吐痰、亂丟污物、不清理寵物糞便、遛犬不牽繩、禁煙區吸煙等不文明行為管理處罰力度。
35 、開展志願服務行動。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組織市直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全覆蓋,引導黨員定期參與社區服務、扶危助困、交通疏導、衛生清掃、垃圾分類、文明宣傳等工作,作為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文明單位創建的重要內容,引領形成良好社會風氣。
36 、提升便民服務效率和服務窗口形象。貫徹落實「 一次辦好」改革、審批服務便民化要求,提高政務服務事項的辦事效率、服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提升窗口工作人員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以優質服務、優良秩序展示良好形象。
37 、推進信用壽光建設。加快建立個人誠信記錄,規範推進個人信用信息共享使用。發揮「 信用壽光」等平台作用,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三、加強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壽光市城市品質提升三年行動領導小組,市政府主要領導同志任組長,有關市級領導任副組長,各鎮街區、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住建局,具體負責綜合協調、調度督導工作。
(二)健全推進機制。加強部門協調,建立部門溝通協調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各鎮街區、有關部門要列出項目清單,明確任務目標,制定工作計劃,落實工作責任,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和工作任務落實。
(三)實行試點引領。將萬達城市片區(以聖城街、鐵路公園、建橋路、金光街為界,現狀用地面積2.13 平方公里)確定為城市品質提升試點片區。以生態修復、城市更新、城市設計、垃圾分類、清潔取暖等為重點,積極探索破解工作難題、政策約束的機制、經驗,組織申報省級城市品質提升專項試點。
(四)加大要素保障。優化城市建設管理領域財政資金投入結構,重點用於有利長遠、非經營性、短板明顯的城市品質提升項目。用好新舊動能轉換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府和社會資本(PPP )等籌集項目資金。優化土地指標分配利用,在各類規劃中,優先保障市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用地。
來源:壽光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