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買合資純電動車?先別急,看看這些差距再考慮

2019-07-25     電動汽車時代網

要論燃油汽車的平台與技術等,我國與海外很多大廠也許還有著不小的差距。但若論插電、純電等新能源技術,我國國內無論是車型還是技術,卻是一直遙遙領先。但通過近來發布了幾批新車來看,上至捷豹、沃爾沃等豪華品牌,下至日產、大眾、別克等平民品牌,有越來越多的合資車型出現在純電動車領域。

那麼就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現在的合資純電動車能買嗎?為何有著成熟造車技術沉澱的合資對純電車這款「蛋糕」反應那麼遲鈍呢?這背後是不是還有什麼別的原因?

現在的合資純電動車能買嗎?

仔細觀察其實不難發現,當下推出比較熱門的幾款合資電動車,比如朗逸電動版、軒逸電動版等,基本都是基於現有燃油車品牌打造而來的,那麼它們又有哪些不足,對於老百姓而言又是否值得買呢?

首先說不足,很明顯的一點就是,續航里程的缺陷。這和電池技術以及平台的適用性有很大的關係,在這個國產車續航基本400公里起步的時代,合資純電車們大多依然都還是200多公里的續航。這對於那些需要高續航的老鐵而言,顯然有些難以接受。

但是,合資企業有著成熟的造車理念、厚實的技術沉澱。同時,他的電控系統和動能回收比較先進,實際續航里程會比較接近理論值。另外,合資電動汽車憑藉多年積累的品控和品牌優勢,短期內還是能影響一部分忠實消費者的。

而相比合資純電動汽車,自主品牌車型則擁有更高的續航和配置,性價比更高。同時,自主品牌在售後服務方面做的也越來越值得肯定,汽車維護更便捷,成本也相對更低。

因此,對於消費者來說,現在購買合資純電汽車最大的障礙是續航和價格,花上十幾二十萬買一台車續航200多公里,恐怕很多人會覺得有點虧。但是如果對某款車特別鍾愛,那又另當別論。

為何合資品牌不喜歡出電動車呢?

無論是自主還合資車企,他們每推出一款車型,無非就是兩個目的:一是為了拓展,拓展家族陣容,拓展新車技術;二是為了盈利賺錢,而拓展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盈利賺錢。


而那些擁有國際大廠背景的合資廠商(尤其是對於產品嚴謹性要求極高的德系車),他們想要開發、提供的產品一定不會只針對中國市場,而更多的是符合全球化標準。因此在純電動車技術沒有達到汽油車的高度,或者說,純電動車沒有達到「完美」之前,他們並不會大量的投放生存。

因為純電動車與燃油車,其實完全是兩個領域的東西,他們不僅需要開發全新的專用平台(如i3,Bolt,Budd-E等),還需要從底盤設計到各項屬性都為電動車服務,研發(核心技術),製造,採購,質量和銷售售後五大項目,提出全方位的革新。這對於他們而言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大量的成本。

此外,在前幾年,我國插電、純電等新能源車之所以能夠大力發展,和當時我國的補貼政策有很大關係——有國家的政策作為資金補償,大家自然會「拼了命」的去啃它。但是對於合資車企而言,在國內賣純電動車卻享受不到任何補貼,研發成本又高又得不到回饋,合資老大們當然就不樂意了。

所以就前幾年的電動市場而言,他們並沒有看到太多值得投資這個領域的價值所在。

為何現在又開始慢慢推出電動車?

既然純電動車如此不吃香,為何今年卻有如此多的合資電動車蜂擁而至呢?其實說白了,合資車企們也不願意造,但一是出於政策無奈,二是因為電動車的市場確實已經到來。


合資車企想要在龐大的中國市場生存發展,就必須遵循「雙積分」政策與《咖啡法則》。一個由積分限制了燃油車的銷售額度,一個由油耗限制了燃油車的產量,在雙重壓力之下嗎,他們不得不推出新能源車來緩解壓力。而純電動車,作為零油耗的車型,恰恰又最能滿足這兩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此外,隨著國家補貼政策的減少與合理化,國產新能源在價格和利潤上的優勢已經慢慢被削弱,以後將更趨向於由產品力來決定新能源市場「蛋糕」的大小。大家都沒有了國家補貼,剩下拼的,就是誰能從消費者那裡搶下市場與利潤了。

再者,前幾年由於國產電動車的大力推進,當下消費者對於純電動車的接受程度,相比以往已經要普遍的多了。充電設備也相比以前方便快捷、合理的多了。市場大了,利潤高了,加上大勢所趨,名正而言順,合資企業當然有理由從現在開始著手純電動車市場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pTKFm0BJleJMoPMLi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