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個人只要有膽兒、只要拋棄羞恥、只要不顧道德淪喪,他還真沒準能「成氣候」!你看,「大」到皇親國戚,不是不少人不是把自己說成或是大清朝的「格格兒」,就是把自己說成是大清朝某個親王的後代……往「小」了說,一個普通的廚子,只要敢於說自己是某個「御廚」的傳人,或是「宮廷菜」的傳人,再加上沒骨頭、二百五的「託兒」一捧,一些人不是上電視露臉,就是七拼八湊地「整」幾十個「宮廷菜」,於是起碼可以把一些「傻子」騙來「嘗鮮兒」,先賺個「缽滿」。
儘管這些人中,有不少人不是最後無聲無息地自生自滅;就是最後灰溜溜地丟人現眼等。好在開始這些人就沒要臉面,所以最後只不過是拿丟人當「白玩兒」!我曾在某個會議上,看到大會主持人介紹的一位「名廚」的傳人。這位「傳人」在一通大吹大擂之後,就推出了他的兒子,並介紹說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真傳」,會後將在午餐上,給大家做一道老北京「名菜」。及至這道「名菜」一上桌,我和會上相識的幾位老北京朋友,就不得不「佩服」這位「兒子」的手藝;也不得不「佩服」那位已過古稀之年的「名廚」的臉皮之厚!
中國大概有句俗話,即「牛皮不是吹的,泰山不是堆的」。更有一句老話叫「真人不露相」。用這些簡樸而又直白的經驗之談觀察世人,你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和目光的敏銳。看看那些自己恬不知恥地自賣自誇的「大師」、「專家」、「名人」等,最後終於頂個「騙子」的帽子落個丟人現眼的下場;再看看那些在他人吹捧之下也戴上「名人」、「大師」等「桂冠」,最後成了被人耍而自己又心甘情願的「猴兒」!你就不得不「佩服」在人們中流傳的一句話:人不要臉活得更「痛快」!
本人的人生經歷中,還真有幸遇到不少「真人」。這些人的共同點是:從不自吹自擂,也不需要他人吹捧;而是憑自身的真才實力,最終被人們認定是「名人」或「大師」。如果一一舉例,恐怕篇幅有限。既然上篇博文中,談到了原東安市場內的飯館「潤明樓」,那麼就介紹一位我相識的與「潤明樓」有關的小人物吧。
潤明樓據說是上世紀20年代,由一些「口子廚師」主持在東安市場開辦的。所謂「口子」,就是專門承辦婚喪事上大擺筵席的廚師。大清朝時,旗人最怕被人譏笑為「小氣」,所以遇到婚喪事兒就大擺宴席,這些宴席的承辦者就是「口子廚師」,一般多稱之「口子」。
據說口子廚師傳藝,必須遵守祖師訓條:一是永不離開口子;二是不當飯館廚師;三是不開飯館。口子廚師的技藝都是很高的。大清朝被推翻後,上世紀20年代,口子行業衰敗不堪。於是有「口子」違背祖訓,在東安市場開了一家飯館,就是「潤明樓」。該飯館由於由「口子」主持,所以一切都是按「口子式」進行,而那些喜歡吃「口子」做的飯菜的人們,紛紛來到潤明樓品嘗舊味兒。
大概鑒於「口子」祖訓不准開飯館的原因,所以潤明樓儘管菜肴受人歡迎,樓上也有單間雅座,還能置辦酒席,但是在營業氣魄上似乎總是有點「底氣不足」,直到其關閉。
潤明樓有一道名菜,就是「雞絲拉皮」。那削薄剁窄、晶瑩剔透、渾然如玉,吃在嘴裡筋道滑溜而又爽口的雞絲拉皮,連老北京最知名的大飯莊都自愧不如。潤明樓還有兩手拿手絕技,即「炸醬不出油」、「打滷不澥」。聽家裡人談及這些時,我便記在心中了。
說來也巧,「文革」初期,我在一家國營企業的後勤部門工作。由於工作性質,和食堂的炊事員聯繫較多。一天,食堂調來一位50多歲的老師傅。這位老師傅瘦小的身材,卻顯得氣質不凡。大概是「有緣」吧,這位寡言的老師傅見了我顯得非常親熱,而且話也多。平時除了幹活,他就是叼個煙袋鍋子坐在板凳上吸煙,很少和別人談話。我們彼此熟悉了,他告訴我他小時候在潤明樓學徒,以後一直在潤明樓工作。該飯館倒閉後,他到一家著名飯莊做廚師,解放後被分配到一個重要單位的食堂,負責小炒菜肴。「文革」中,他們單位很多人被下放到「五七幹校」,所以「小炒」撤消,他被分配到我廠大食堂工作。
聽到他曾經一直在潤明樓,我立刻想到那「炸醬」和「打滷」。於是我攛掇食堂紅案的班長,讓這位老師傅打滷,理由是大家想吃打滷面。這位老師傅打的鹵,我這麼一看、一喝,嘿!真是「真人不露相」,果然出手不凡。那鹵不僅鹹淡適中,而且喝到碗底兒都不澥。這以後,我又攛掇班長讓這位老師傅做「西紅柿雞蛋打滷」,那打得的鹵依然是鹹淡適中、口感極好,而且喝到最後都不澥。因為我曾經和這位老師傅談論過潤明樓的一些事兒,這位聰明的老師傅大概想到讓他打滷是我出的主意,所以有一天他對我說:「小子,別出『壞主意』啦,不就是想考考我嗎!今天下班到我家吃飯去。」盛情難卻,那天下班我真去了他家。他早準備好了,結果,那天在他家不僅吃到「雞絲拉皮」,而且他還炒了幾個拿手菜,我們喝酒、聊天兒時,他說:「小子,就沖你知道那麼多,我就得請你,讓你嘗嘗潤明樓的手藝!」其實我出生時,大概真正的潤明樓就關閉了。我真沒去過潤明樓,只不過是聽父母等人說說而已。不過沒想到這倒使我吃到潤明樓傳人的菜。儘管有的菜據他說由於調料缺少已不完全是原汁原味,但吃後我不得不佩服這位老師傅的手藝!「文革」剛結束,我廠食堂恢復了小炒,這位老師傅負責小炒掌勺,每次午飯時,這位老師傅的窗口前總是排著長長的、等著吃小炒菜的職工。那時候的人們還不懂得「做廣告」或當「託兒」,這位老師傅更沒有大吹大擂,可是在他負責小炒的窗口排隊等著吃飯的人數最多,這就是他的「菜」的口味和口感,為他的手藝「做廣告」的結果吧!
能人不用自吹,更不用他人當託兒,這位老師傅剛退休,就被他原來的單位返聘,依然負責食堂小炒。聽說後來又被請到一家著名大飯店做飯。其實從去他家後,我就知道這位師傅不簡單。他住在北海公園東側的胡同「陟山門胡同」的一座四合院裡。看看他的住處,再品嘗他的拿手菜,我更知道:別看他平常話不多,但是這個人只要能幹活兒,絕對閒不住!
寫到這裡,還要提到我們工廠食堂一位曾在天津孚中飯店掌勺的老師傅。他也是屬於寡言少語那類人,更聽不見他「吹牛皮」。結果他還沒退休,就收到幾家大飯店的工作邀請。他告訴我,由於年歲大了,也為了離住處近,他決定接受燕翔飯店的邀請去那裡工作。應該說明的是,這位老師傅中西餐菜肴都拿手!
接觸諸多人的經歷,使我更堅信:真人不露相!那些自吹自擂、靠他人吹捧妄想成名,而又沒有真本事的人沒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