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沒有領兵經驗,仍被劉邦拜將,背後的博弈,歷史書不會告訴你

2019-12-25     臥牛說歷史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被後人稱為「兵仙」。對韓信的領兵能力,我們沒有疑惑,另我們疑惑的是韓信的崛起之路。他叛楚投漢,不被重用後又叛漢而逃,哪怕如此,仍被劉邦拜為大將。

我們擁有2000多年的「上帝」視角,自然知道韓信的「暗度陳倉」、背水一戰以及垓下之圍,這些戰役成就其兵仙威名,可劉邦不知道啊,他為何敢拜韓信為大將,只是因為蕭何推薦麼,背後會不會有我們沒有看到的東西?

韓信同蕭何、張良的不同


聊韓信前,不得不說說蕭何與張良。漢初三傑每人分管漢軍一攤子,蕭何是後勤,張良是參謀,韓信是大將。蕭何保證劉邦軍隊的戰鬥力,張良佐助劉邦制定漢軍的進攻戰略,韓信則保證具體戰爭的勝利,漢初三駕馬車缺一不可。

反秦前,蕭何本就沛縣二把手,有組織管理經驗。劉邦沛縣起兵後,蕭何又是第一波跟隨的人,他自會被重用。張良是韓國貴族,張家三世相韓,除了身份外,還有刺殺始皇帝帶來的聲望,以及兵書《太公兵法》。

蕭何有經驗又是沛縣嫡系,張良早有名氣,這倆人登上高位,被劉邦重用是自然而然的事,但韓信呢?既沒領過兵,也沒顯赫家世,他憑什麼被拜將?

說到這裡,我說一說題外話,為何我一直提家世?因為家世代表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所謂虎父無犬子,雖不算絕對,但有了父輩的言傳身教(以及物質基礎),比一般人成才的機率要高些。

同等才智的倆人,一人家庭富貴,一人貧寒落魄,後者若不能付出成倍的努力,絕達不到前者的成就。現實如此,可不是幾碗雞湯就能洗刷的掉的。古往今來,寒門成才的固然不少,可與貴族相比,就有點不夠看了。

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是他「說」服的趙王麼?還不是因為他爹趙奢。趙王認為趙括既然是趙奢之子,哪怕比不上他爹,比一般人要強吧,再加上演練時候的「頭頭是道」,才被委以重任。

沒了趙奢之子的身份,哪怕趙括說出花來,趙王也不一定會用,與其說趙王信了趙括,不如信了趙奢的「家教」。這便是家世的威力。



韓信在漢營的初次崛起

再回到我們的主角韓信身上來。我們讀《史記·淮陰侯列傳》,不曾發現韓信苦讀兵書的經歷,他的兵法哪裡學的,難道真是天生戰神?哪怕霸王項羽,也得學習萬人敵(兵法)的本事,韓信比項羽還強?

韓信當然學過兵法,「背水一戰」勝利後,他不就用「兵法雲」忽悠諸將的麼。兵法說白了就是前人的經驗總結,而並非詭計教程,帶兵打仗的靠還是組織管理,而非小說中的智謀對抗。

韓信投奔劉邦後,還沒被人賞識,就因連坐要被處斬。在刑場上,韓信即將行刑,看見巡視的夏侯嬰,趕緊求救:「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夏侯嬰「奇其言」,便將韓信赦免。為何一句話韓信就得救了?

韓信的話在我們看來很普通:漢王不想得天下麼,為何斬殺壯士呢?這話有什麼不一樣,他揭露了劉邦隱藏的野心——奪取天下!

劉邦進漢中後,為了安項羽的心,可是將出入漢中的棧道燒了的,除了心腹重臣外,都認為劉邦就此孤老漢中,不會參與天下霸權的爭奪,哪知道韓信一口道出劉邦的打算,如何不讓夏侯嬰驚訝。

我們現在常說:信息不對等。誰掌握的信息全,誰就能占據主動權。與普通士卒一樣,韓信也僅僅有「燒毀棧道」這一條信息,但他卻吐出劉邦心中的秘密,足以說明他的大才。韓信又是如何得知的?

劉邦想奪取天下,必然要發展軍事力量——鍛造武器鎧甲、徵兵以及儲存糧食,普通士兵不懂這些事情背後的含義,卻瞞不住韓信。於是有了刑場求救的一幕,他話的背後含義是:我能幫漢王一統天下。

​蕭何的判斷

夏侯嬰救下韓信後,與其交談,認為韓信是個大才,便推薦給劉邦,劉邦「拜以為治粟都尉」。太史公在後面還加句「上未之奇也」,這是為韓信的軍事才能抱不平,而非因劉邦官位給的低了。

韓信初入漢營,不過是一個「連敖」,徐廣注云:「連敖,典客」,而張晏云:司馬也,無論典客還是司馬,都比不得治粟都尉,因為治粟都尉相當於劉邦的財政部長,孰高孰低不用多說了吧。

《寓簡·卷三》

 漢淮陰侯歸漢,漢以為治粟都尉。按秦官有治粟內史,高帝因之。(景帝後元年更名大農令)

韓信雖沒被任免為軍事官職,卻成了蕭何手下,使得倆人有了深層次的接觸。蕭何為何篤定韓信的軍事才能,不就是有了就近觀察的便利麼。

所謂察其言,觀其行,有了這兩點,對一個人也就有了大致了解。領兵打仗就是將軍對士兵進行有效組織管理,而這些行為,在韓信的「治粟都尉」一職中,都會顯露出來。

劉邦東出的時候,蕭何能將後方的糧草、士卒源源不斷地輸送過去,靠的便是出色的組織管理能力,蕭何是這方面的大家,自然能看出韓信是否精於這一點。再加上平時與蕭何進行兵法、局勢的探討,足以讓蕭何明白,韓信是將帥之才。

丞相既然能將國家管理的井井有條,就能帶好軍隊,與名將的區別在於戰爭中的「臨場發揮」。三國賈逵,宋朝范仲淹都有文臣官武事的經歷,而且還不錯。對某些人來說,萬物皆有聯繫,一理通,事事通。

正如蕭何對劉邦所言,漢軍不缺大將,曹參、樊噲、周勃、夏侯嬰等,唯獨沒有一個帥才,千將易得,一帥難求。蕭何可不是隨意舉薦韓信,而是有了觀察、了解後,才做了決定,只是這決定下得有點晚。

《史記·淮陰侯列傳》稱:「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這裡產生個誤會。蕭何認可韓信的才能後,向他保證,一定會向劉邦舉薦。奈何韓信是個急性子,等得久了便有點不耐煩。

韓信認為蕭何已經向劉邦舉薦,只是劉邦不願用自己,於是產生「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想法,哪知道韓信還在蕭何的考察期,根本沒給劉邦舉薦。

韓信跑了,這一跑可打亂蕭何的計劃,甚至來不及稟告劉邦,便騎馬追了出去,也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任何決定都是一場博弈

蕭何肯定韓信的才能,但他能保證韓信一定能打勝仗嗎?他不能,韓信畢竟沒有帶過兵,這也是一開始蕭何沒有立即向劉邦舉薦的原因,他想繼續「考驗」一番,可韓信的出逃,使得蕭何不得不放棄對「失敗」的擔憂,搏一搏韓信帶兵的勝率。

諸葛武侯用馬謖,是一生的敗筆。不少人說劉備早告訴諸葛亮,馬謖不可用,他偏用,活該失敗。劉備若真的預言如此「準確」,還會有夷陵之敗麼?

馬謖長期跟隨在諸葛亮身邊,他的能力被諸葛亮看在眼裡,若真是一庸才,武侯當然不會用,但用了一定能成功嗎?不然,還是一場博弈,敢不敢賭一賭、搏一搏?只不過武侯最後輸了。

街亭之戰,張郃擊敗馬謖後攻向王平,王平兵少,敵不過張郃,於是「大張旗鼓」,擺出人多勢眾的架勢,張郃疑心有詐,沒敢進攻。

早些年的劉備曹操漢中之戰,曹軍追擊趙雲,圍了蜀漢大營。趙雲營中同樣沒什麼兵卒,若曹軍進攻難以抵抗,於是「偃旗息鼓」,擺出一副空營的架子,曹軍同樣懷疑有詐,引兵退去。

試問,若你被強敵包圍,是選擇王平「裝人多」的做法,還是趙雲「擺空城」的做法?無論選了哪個,最後的勝敗還得寄託於對方,看對方敢不敢搏一搏,你在耍詐。

​歷史上每一個決定,大多誕生於一次次博弈,諸葛亮用馬謖,他輸了,蕭何舉薦韓信,他贏了。源於巧合,還是實力?誰又能說的清呢。

現在不少人說韓信靠「紙上談兵」,才入了蕭何法眼,靠的是幸運。固然,韓信有一定的幸運——蕭何敢賭,若沒有與韓信的接觸,蕭何敢搏嗎?不少事情往往沒表面那麼簡單,背後總藏著一些我們看不到的東西。這便是讀史的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UhpxW8BjYh_GJGVmUK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