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破釜沉舟和韓信的背水一戰,兩者的不同,歷史書不會告訴你

2020-02-01     臥牛說歷史

項羽和韓信,是秦漢交接之際始終繞不過去的倆人,究竟他倆的軍事能力誰更高,更是眾說紛紜,沒個結果。想來也是,打仗這東西又不是做算術,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除勝負外,很難比較高低,畢竟背水一戰和破釜沉舟都贏了。

破釜沉舟在前,背水一戰在後,但究竟哪個更厲害?甚至有人認為,項羽「破釜沉舟」的時候,韓信也在楚軍。當然不排除這種可能,那麼背水一戰是不是學的破釜沉舟?其實不然,兩場戰爭只是表面相似罷了。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相似點大約就是同樣深陷「死地」,但兩者真的是死地嗎?明知進入死地,士兵難道不會逃跑?當然無論何時何地都有敢於赴死的人,但不能拿個例當慣例,明知必死,是慷慨前往,還是裹足不前?

先看項羽的破釜沉舟。《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還是那句話,明知死地,又有幾人敢慷慨前往?

假如項羽對麾下士兵說:「不是敵死就是我亡!」有些士兵會熱血,恨不得拼殺一番,但肯定也會有人產生疑慮:這是讓我們送死啊。因為這時候還沒有進入「死地」,產生疑慮的士兵還有活路選擇——逃跑。

我這樣說,不是說陷入死地無用,而是不能讓士兵提前知道。士兵提前知道要進入死地,必然會產生動搖,哪怕不一定會逃跑,士氣上也會受到一定打擊。

我們從韓信的話也能看出一二。「背水一戰」勝利後,諸將問韓信怎麼贏的,韓信回答:「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有活路,局勢稍有不順就會逃跑,更別說讓士兵主動赴死了。

項羽也許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想法,但應該不會主動告訴士兵,他所作的「破釜沉舟」,或許用拋卻輜重,快速行軍來解釋更好,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項羽後續的戰術上找到輔證。

解釋項羽戰術前,先看看項羽真的是奔赴死地嗎?也不盡然!不說被包圍的趙國大軍,還有一些反秦諸侯也在附近,只是礙於秦軍威勢,不敢進攻罷了。這些人哪怕不動,對王離章邯就是威脅,秦軍又怎麼可能不分兵防備?

項羽拋卻輜重,只拿三天糧食,好打王離、章邯一個措手不及。項羽可不是個莽夫!在渡河前,他早已派遣前鋒軍隊試探渡河,看秦軍是否有著嚴密防守,等前鋒安全渡河後,項羽的主力才全力渡河,也就有後續的破釜沉舟。

​項羽的急行軍有沒有用?當然有。他直撲王離、章邯的弱點——甬道(運送糧食用的)。王離、章邯二人互成犄角,又藉助甬道連成一線,項羽無論打誰,都可能被二人合圍消滅,只有先將倆人大軍切割,才能逐一擊敗。王離、章邯連接的地方就是甬道。

整個補給線(甬道)都是需要秦軍防守的,而項羽只需要攻破一點就行,王離得分兵把守,項羽卻可以集中主力攻擊一點,再加上急行軍,打秦軍個措手不及,於是「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

至於章邯為何不救援,一個可能被英布牽制,另一個可能是王離敗得太快,章邯來不及,也許兩者皆有。總之項羽破了甬道,前來支援的反秦諸侯一擁而上,滅秦軍、虜王離,章邯只能後撤,保留實力。項羽一方完勝。

再說說韓信。「背水一戰」也不是進入死地,或者說不是完全的死地,韓信在河上建個臨時軍營,依靠營寨防守,和列陣抵抗可是兩個概念。被趙軍圍困,韓信軍陷入死地,可營寨的存在又給韓信士兵生的希望,有「生」才會「死戰」!

「死地」防守終究不是長遠之計,韓信的目的也不僅僅死地反擊,他將士兵帶入死地,無非是吸引趙軍罷了。他早早埋伏2000騎兵,一旦趙軍全部出營,這些騎兵迅速占據趙軍大營,插上漢軍旗幟,以營造一種趙營已被漢軍攻占的假象。

古代戰爭旗幟才是勝負的關鍵。打個比方,一方正占據優勢,結果帥旗突然掉了,占據優勢的一方怕是會立即崩潰。帥旗沒了大概只有兩種解釋:主帥被殺或主帥跑了,無論哪種情況,普通士兵只會潰逃。

​韓信最後勝利,「背水一戰」只是一方的原因,他的虛虛實實、正奇結合的打法才是關鍵。韓信和眾將士陷入死地,這是「正」,2000騎兵為「奇」,先打擊趙軍士氣,一舉擊敗趙軍。

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看似以死換生,兩者卻有著本質區別,或者說只是大戰術中的組成部分,關鍵不關鍵先不說,最起碼沒了其他組成部分,僅靠「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他倆誰也贏不了。

項羽急行軍,將王離、章邯二人分割,最後消滅王離,韓信虛虛實實,一正一奇將趙軍引入圈套,兩人不愧是秦末有名的軍事家!至於哪一位更厲害,恐怕真不好說,不知諸位看官怎麼看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2WE_m8BjYh_GJGV3kx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