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艱難,是屈服還是反抗?看看明朝姚廣孝,便發現:低頭並不難

2020-01-06     臥牛說歷史

明朝的靖難之役,大多人都了解一二,朱棣從北平起兵,搶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借著《大明風華》這部劇,這段歷史,再次進入大家的眼裡。

朱棣的成功,離不開一個人的幫助——姚廣孝,姚廣孝法號道衍,因長期身穿黑色僧衣,謾罵者,稱其為黑袍妖僧,敬佩者,稱其為黑衣宰相。

明代思想家李贄(關於他的事跡,大家可以搜一搜,牛人一個,那個字念「智」)曾說:「我國家二百餘年以來,休養生息,遂至於今。士安於飽暖,人忘其戰爭,皆我成祖文皇帝與姚少師之力也。

李贄認為,大明朝能安享200年太平,全是朱棣和姚廣孝的功勞,這份評價真真不低了吧。

姚廣孝雖為僧人,也有「道衍」這樣的法號,卻對儒、釋、道三家均有涉獵,而且成就都不低,這些「文學」上東西暫且不提,主要說一說姚廣孝的智慧。

相者袁珙見到道衍:「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病虎不是說老虎病了,指老虎擺出一副「生病」的樣子,麻痹對手,伺機發動致命一擊。

袁珙用「病虎」形容道衍,表面平平,卻內有乾坤。劉秉忠是元朝開國元勛,被人說是開國元勛,道衍自然高興。

朱棣奔母喪的時候,在南京遇到道衍,倆人一見如故,用現代的話來說,確認過眼神,是對的人。喪期過後,朱棣回北平,道衍則隨著一起北上,倆人開啟一段不同的人生。

數學上,一加一等於二,現實中,一加一會產生遠遠大於二的效果。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為帝,想撤銷藩鎮,朱棣自然也在打擊範圍內。自保也好,野心也罷,朱棣開始起兵,反抗侄子。

朱棣起兵,姚廣孝出力最大,為何這樣說?熟悉這段歷史的人,知道朱棣靠著800人起兵,我想問問,心得多寬的人,認為靠著800人,就能擊敗占據整個天下的朱允炆?

朱棣是傻子嗎?當然不是,他也覺得自己勢力過於弱小,勝算不高,不太敢反叛,還是道衍極力勸說朱棣,最終打消他的顧慮,奪取北平城,開始「靖難」。

道衍究竟怎麼勸的,咱們不知道,密室之謀,豈會有第三人旁聽?更何況商量怎麼奪取侄子江山,說出去也沒臉面不是。道衍能說動朱棣「以卵擊石」,這份本事,還小嗎?

以800人起兵,多少也說得過去,富貴險中求,朱棣腦袋一熱,也會同意。可道衍接下來的「計謀」,卻過於兇險。

朱棣起兵後,前前後後打了四年,雖說勝績不少,實際上仍處於下風。攻打濟南的時候,朱棣久攻不下,士氣衰落,這時候留守北平的姚廣孝來信,說:「別打了,回師北平修整吧!」

對道衍的建議,朱棣歷來言聽計從,立即班師回北京。眼看局勢艱難,道衍出了一條險計:放棄攻打其他城鎮,朱棣率軍從北平突襲南京!

這不是捅馬蜂窩,而是鑽進馬蜂窩。其他人或許會想:你是不是想害死我,然後奪了我家產,占我妻兒?朱棣非常人,他聽了姚廣孝的建議,突襲南京,最後的結局我們也清楚——朱允炆自焚,朱棣登基。

道衍輔助朱棣成功,被其稱為大明朝的張良、蕭何,以首功被封為榮國公,世襲罔替。道衍從一介僧人,登上國公之位,正該意氣風發的時候,可他接下來的做法,彰顯了一個人真正的智慧。

我曾說過,歷史上的功臣,除了個別的,大多是自己找死——規則擺在那裡,你卻不服從,怨君主狠毒嗎?

好比現在,大多數30歲以上的人,哪怕老總再欺負、壓榨,也不敢輕易辭職,因為家庭壓力大。這種情況與古代臣子,生死掌握在皇帝手裡,有什麼區別?

現代社會,早已教會我們:不適應社會規則,被拋棄的只能是我們自己,而不是社會。哪怕再苦再累,為了老婆孩子,不也得忍麼。有人問了:這和姚廣孝有什麼關係?別急,聽我繼續說。

伴君如伴虎,因為皇帝權力太大,自己的生死,全在皇帝一念之間,所謂多做多錯,不做不錯,雖有點消極,卻也有一定的道理。功成名就的道衍,就奉行不多說話,不多做事。

不少人說,朱棣是個好皇帝,他不殺功臣。不殺功臣,那是因為功臣沒侵犯到朱棣利益,看看那些朱允炆集團的下場。

皇帝會不會猜忌不重要,關鍵是姚廣孝不能做讓朱棣猜忌的事,所以朱棣登基後,只有和尚道衍,而沒有榮國公姚廣孝。

​道衍上朝參政,不穿朝服,仍著黑衣袈裟,對政事也是一言不發,大有「徐庶進曹營」的架勢。下了朝,便回到慶壽寺里,不與其他朝臣接觸,一心禮佛。

道衍被任命為太子少師,輔佐太子,哪怕朱棣見了道衍,也稱一聲「少師」。可道衍不曾過問東宮的事,朱棣想要換掉太子朱高熾,另立朱高煦,道衍這太子少師,也不管不問,既是不能,也是不願。

對君主仍有作用的時候,臣下可以恣意發揮,如滅楚前的張良。當天下太平,臣下的作用能有人取代的時候,要小心謹慎。

劉邦缺「運籌帷幄」的張良,大漢不會缺留侯張良,這裡的區別要搞清楚。人的禍患來自何處,往往就是把自己放得過高,沒擺平自己的身份而已。

道衍不脫袈裟,如同張良功成後求道,在於向皇帝表明一個態度:我的任務已經完成,剩下的事皆與我無關,你願意咋滴就咋滴吧!不顧社會法則存在的人,不是你我,向生活低頭,不丟人!

雞湯雖好,貪杯也會醉。沒事讀讀史書,總有一個人、一件事,帶給你不同經歷。姚廣孝這個黑衣妖僧也好,黑衣宰相也罷,這次就聊到這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H57h28BMH2_cNUgToq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