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田氏篡齊為何不改國號,便明白:周公不叫姬旦,嬴政不叫趙正

2020-04-02     臥牛說歷史

歷史是一件件事情的組合,如同一滴滴水匯聚,變成大江長河。其中,一些事情平淡無奇,也有一些事成為的轉折點,變成兩段歷史的分界線。

周朝分兩段,標誌事件是「平王東遷」,鎬京陷落,周天子的權威降到冰點,諸侯逐漸做大,歷史進入春秋。春秋後是戰國,它們又是如何區分的?

春秋時周天子失勢,而到戰國時期,則徹底淪為擺設,標誌是三家分晉、田氏篡齊。為何是這兩個事件呢?因為它們的本質是以下克上。

戰國以前,無論諸侯間怎麼兼并,大國吞併小國,那是諸侯間的戰爭。雖說諸侯有的是公,有的是侯,地位有高有低,但他們的本質都是君主。

君主吞併君主,誰也也無話可說。但韓趙魏呢?他們是晉國的六卿,是臣屬。臣子奪走君主的地位(春秋有臣子弒君,卻沒篡位的),不是以下克上嗎?

至於齊國的田氏,比三家分晉更惡劣。田氏本是陳國公子,流亡於齊。換句話說,田氏齊不僅是弒君篡位,還是齊國的外來戶。

田氏篡齊,好比一個人收留個落難的人,落難人卻化身為強盜,霸占恩人一家的所有東西——財富和地位。這對講究禮儀尊卑的周朝是致命打擊。

三家分晉和田氏篡齊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兩者前後都經歷上百年的時間(指的是從權臣到篡位)。畢竟是三家、田氏沒什麼經驗借鑑,下一步該怎麼走,如同走鋼絲,稍有不慎便會家族傾覆。

田氏代齊在三家分晉後不久,齊康公十九年(公元前386年),魏文侯派人覲見周天子,請立田和為諸侯,不過是個形式,於是田氏正式取代姜氏,成為齊國君主。

2000年歷史中,改朝換代不知凡幾,過程也不盡一樣,但後朝都會施行一個措施:更改國號。田氏為何不改齊國的名號,仍沿用至滅國呢?

春秋戰國的國號、姓氏既有講究,也很「隨便」,不同於秦漢之後的國號、姓氏。周朝的國名大多來自地名,封地叫什麼,便是什麼國——先有地名,再有國號。

晉國最初的國號不是晉而是唐。周成王將弟弟叔虞封到唐,因此叔虞也叫唐叔虞,國名也是唐。若歷史沒有改變,「唐」便是叔虞這一支的氏。

唐叔虞死後,兒子燮將都城遷到晉水附近,於是國名變為晉,成為我們最熟悉的晉國。西周的爵位,指的是某某地的公、侯、伯。周公便是周地的公爵,齊侯便是齊地的侯爵。

《爾雅·釋地》曰:「齊曰營州。」營州是姜子牙最初的封地,姜氏齊的由來便是基於此。田氏只是取代姜氏的侯位,成為齊地的統治者——齊侯。

戰國七雄之一的魏,魏惠王為何在《孟子》中被稱為梁惠王?就是因為魏國將都城遷往大梁,按照習俗可以稱之為梁國。這在秦漢之後是不可想像的。

不僅商朝如此,更早的商也是如此。我們常以殷商並用,因為商朝起源於商地,最後又定都於殷,地名才是國名的根本。商周的國名,尚沒有成為勢力的代名詞。

西晉東晉、北宋南宋,無論國都在哪,國號未變。東晉宋齊梁陳,地名沒變,國號卻隨統治者的改變而改變。全因為歷史習俗變了。

同國號類似的還有姓氏。秦漢前(其實戰國差不多已經定下來),姓、氏大多來源於地名,尤其是諸侯的姓氏。祖先被封到某地,便以某地為氏,若後代獲得更高的爵位封地,再用新「地」取代舊氏。

我們常說周武王姬發,其實不全對,應該是周王發、武王發,地名加爵位加名。早年伐紂的時候,周武王也是自稱太子發,目的是表明自己是周文王的繼承人,姬發又有什麼用?

周朝多用氏稱,而不會將姓掛在嘴邊,因為氏才是表明自己出身的標誌,如同太子發。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熟悉三國歷史中看出一二。

三國中,介紹一個人,除了姓名、字號外,還得加上地名,地名才是自己的出身,例如熟悉的常山趙子龍、

比如一人說是荀氏,大家也許會高看一眼,但加上潁川便完全便不一樣了。隋唐的五宗七姓,無不加地名以示區別,這都是周朝習俗的遺留。

網上不少人稱周公為姬旦,若僅是說笑話,笑笑便罷了,若當成真的,被笑話的只會是自己。周公有爵位前,可以是公子旦,獲爵位後,便應用爵位稱呼,也就是周公旦。

​周是封地,公是爵位,絕不會用所謂的姬姓來稱。他的後代,若有封地便以封地為氏,也可以用周當氏。周公長子伯禽繼承魯國,兒子君陳繼承周國,伯禽、君陳的後代便是不同氏族。

秦王嬴政,只是後世習俗的稱呼,正確的稱呼是秦王政。秦國祖先非子受封於秦地,因此秦既是國號,也是氏族。嬴政沒當秦王前,與他的長輩們一樣,僅有公子政的稱呼。

至於趙政中的趙,是他出生地趙國的趙,還是祖先被封趙地的趙,無論是哪個,當嬴政回到秦國成為公子,便成為過去,而不像現在的姓氏,大多跟隨我們一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15TnEBnkjnB-0zOSd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