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傳統家具企業的「智能進化史」。
文|許嘉婧
要有電
2020年初,剛加入西昊不久的產品項目經理方奇浩,被召集進一個立項前內部會議。聽到董事長羅慧平確定要打造一把全球頂尖的智能人體工學椅,來完成西昊這家國內人體工學椅頭部企業的轉型時,做儲能充電寶、非傳統家具企業出身的方奇浩,有點懵,他不知道這是不是「老闆拍腦袋的一個決定」。
其實關於智能椅的構想和籌備已經進行很久了。做一把受打工人歡迎的好椅子,西昊在這個賽道無疑已經駕輕就熟。「椅王」西昊,至少從4年前開始這個稱呼就坐實了。2018年登陸亞馬遜歐洲站來,西昊sihoo年銷量從2018年的800萬元,躍至2020年的1.5億元。國內同樣戰績不俗,2021年起京東、天貓平台連續三年銷售額第一。
可為什麼在這個時候要做一把智能人體工學椅?它又該怎麼做?
當時正是「元宇宙元年」前的黎明,市面上已經相繼湧現出許多「智能」產品的雛形,流行的一句話是,抓住元宇宙才能抓住網際網路的未來。
而椅子,能挖出怎樣的潛力?
羅慧平想到的是,電影《頭號玩家》中,沉浸在虛擬現實中的人類也是要長時間坐在椅子上的,「未來20年、30年甚至50年,座椅它不會消失,它只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這給了我們非常大的底氣。我們在想未來用戶真正需要什麼,後來就有了一個對產品的終極定義,叫『生命保障倉』。」
「生命保障倉」,聽起來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暢想。這到底是不是「老闆拍腦袋的一個決定」?回到當時的西昊。
彼時,西昊產品線始終處在2000元以內價格段,雖是以量取勝,但利潤率不高;另一方面,自2015年全面投入自主研發後,羅慧平覺得,西昊蹣跚學步的技術積累已經到達一個成熟的時機。
腰部支撐到背部,再到扶手、後仰的角度,底盤運動軌跡,一切能改良的、能提升用戶體驗的、作為傳統家具層面的人體工學椅技術都接近到了頂,「沒得再堆了,再堆它就要變成一個DIY(功能)的東西。」
對高端市場的規劃,幾乎是個必然路線。
他反覆思考用戶的新需求。過去,西昊的成功是建立在撐腰護背技術的基礎上,以守護健康為出發點。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20年全球腰椎患病人數估計為6.19億,相比1990年增加了60.4%。人們一天將近10小時都在辦公椅上度過,那麼在下一階段,人們對椅子帶來的舒適體驗會提出更高要求。
圖源:視覺中國
椅子疊加智能,羅慧平看到了其中的潛力。
將座椅接入網際網路,西昊才能為用戶提供更多形式的服務。第一步,先讓材料和電結合起來,「有了電,我們才會有更多想像空間。」
在那次內部會上,他們對智能椅展開了天馬行空的想像,這把椅子可以有哪些功能?羅慧平關注的是這把智能椅能讓用戶感到舒適解壓,「人的感官有視覺、嗅覺、觸覺、聽覺。我們能不能每個地方都給他加一點點更美好的東西?」
在第一份版圖上,關於肩頸按摩、人機互動語音控制、健康監測、藍牙音響等功能被列入了初步設想,還有更多未被記入的可能性,電動扶手行不行?坐墊按摩行不行?源源不斷的新點子不勝枚舉。
公司高層一合計,以當時的人力資源,這麼大工程的項目暫時支撐不起。轉而,他們決定先推進純機械款S300的研發,把「舒適」這個賣點摸清了,再同步蓄力智能化產品線。
改變的決心
智能人體工學椅T6項目正式啟動,是在2021年,純機械款S300研發項目接近尾聲時。西昊總部從佛山搬到了深圳,一個更豐富的科技人才聚集地。直到這時,方奇浩確信董事長是來真的了。
西昊新辦公樓
項目的內部代號為A+。項目初期,方奇浩等人操刀進行了大半年的預研,這是個異常艱難的過程。市面上不存在可以參考的椅子,很多標準和設計方案都要自己找參考案例,重新擬定,這完全是「從0到1的創新」。
「一開始大家想簡單了,是不是把我坐的椅子做個電動化,加個按摩、音響組件就OK了?發現不行,那種叫組裝的邏輯,但是到了實際上手的時候,它還是要重新研發的邏輯。」用傳統辦公的邏輯來做,根本行不通,方浩奇說,「這些功能在其他行業的產品上都有,但把它們集成在椅子上,就得從頭到腳研發一遍。」
椅子通上電之後的事,傳統椅子行業從業者沒人懂。怎麼辦?重打地基,跨界招人。
軟體、硬體工程師、APP研發人員陸續到位,全新的產品團隊搭建了起來,3年內就擴充成了100人的規模。「研發團隊都是開著綠燈在招人。」GTM經理鄧濤說。
一般傳統做椅子的企業也只有10多個研發人員,而西昊光是傳統研發線就有30人,整個研發團隊中58%都為了智能化準備。有做體脂秤的、物聯網的、烤箱的,五花八門。團隊平均年齡30歲,95後很多,其中不乏北體的運動醫學碩士、哈工大的自動化碩士,就職過華為、小米等網際網路企業的高級研發人員。
一次羅慧平路過team技術交流會,看到PPT上複雜的人體數據測量和公式計算,內心很是感慨。「是有點殺雞焉用牛刀的感覺,因為早期在我們這個行業里平均水平就是大專及以下。但是如果說我們要改變,就一定要更加好的這種團隊。」
在傳統家具行業,對研發如此重視的企業並不多見。鄧濤和36氪解釋,是因為技術創新曾經救過西昊的命。
2014年電商崛起初期,公司剛創立3年,小有成色,雙十一就備了大量的貨,結果同質化的產品競爭太大,備的貨全部滯銷了。
絕對的至暗時刻,西昊連供應商的尾款都付不出了。友商們在過年時堵著羅慧平要錢,他一度以為西昊撐不下去了。背水一戰,羅慧平投入100萬——據悉差不多是西昊當時全年的利潤,用來研發新品M18,在撐腰技術上做革新。
自研的第一款產品M18不負所托,一炮打響,2015年累計賣出了30萬件,讓西昊打了場翻身仗。
從那之後,羅慧平深諳一個道理:打價格戰是行不通的,和市面同類產品做出區隔化,就要做爆品邏輯。所以即便在降本增效時期也是先從營銷身上動刀,絕不會砍掉研發線。
「好的產品給我們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自己就會銷售,自己會給自己做廣告。」羅慧平說,另一個數據是,公司每年凈利潤的50%,都將用於下一年的研發經費。
在T6研發階段,羅慧平的每一天都很興奮,按他的話說,自己是在「被員工畫餅」。研發不斷傳來捷報,又攻克了新的技術難題,實現了新的功能整合。最近一位年輕的嵌入式工程師還做了個GPS定位導航,讓椅子能自己找到充電基座,他把視頻發到群里和其他工程師分享自己的「大作」,雖然這個功能對初代T6來說還有點太遠了。
羅慧平覺得這群年輕人和自己打交道的傳統工程師都不同,「工程師會更嚴謹、更邏輯縝密,但他們完全是一種產品經理文化,他們是在嘗試著做出更新、更好玩的東西。」
「成功的確定性」
正常椅子的開發周期是半年,自立項以來,T6卻用了4年。
技術的集成化難關,和大量需要反覆調試的細節,讓這趟車剎不住閘了。
前期規劃中,團隊明確了T6作為初代高端產品的最終目的是讓用戶能實現全身心的解壓放鬆。由此為出發點,產品藍圖上刪掉了可有可無的部分,也圈定了幾項必須具備的功能:一是按摩,二是播放音樂,這兩項功能分別照顧到了用戶的身體和心靈解壓,不僅必須有,品質還絕不能差。
西昊T6萬向裹腰工作示意動圖
羅慧平有一條「成功的確定性」原則,在初代高端產品的投入上,永遠選擇和最專業的頂級人才合作,「標準必須要拉高,之後才是降本的問題,我相信中國的供應鏈有辦法把成本降下來,但它的技術起點一定不能低。」
提到藍牙音響,羅慧平腦中第一個就浮現了美國知名高級音響哈曼卡頓,哈曼的音響品質都是車載音樂級別的,每年促成的海外聯名也就在2-3個左右,是個很難搞定的合作夥伴。
巧合的是,在2022年方奇浩溝通音響合作商時,圈定的十幾家知名海外音響企業都對這款智能椅產品興致平平,反而是深圳哈曼卡頓總部的銷售副總監主動聯繫到他,說美國總部對這款產品相當有興趣,推動他們快點促成合作。
西昊x哈曼卡頓合作認證
這段插曲也給了羅慧平很大信心,說不定高端智能椅的概念未來在海外會很有市場。
贏得了聯名合作的短暫甜蜜後,產品團隊很快就陷入了無盡的折磨——哈曼幫助設計了結構腔體和喇叭布局,電子設備完全需要團隊自己操刀,行業頂級大佬對品質的高嚴格要求隨之而來。
結構經理曹旭林在合作中真切感受到了這一點。哈曼對音質的要求是:高音要不刺耳,中音要穩,低音要夠下潛,還有一個硬性標準,聲音失真率要在1%以下。
沉浸式音樂體驗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必須要一個三並三串的電池瞬間達到100瓦,而當時西昊的電池只能實現50瓦,音量放大器設計、電池技術、電源散熱,這些都要重新考慮。
曹旭林的整體設計推翻了4次,光畫圖都改了十幾版,又花了一個月補充各種細節。在做好結構設計後,它還要能完美契合到椅子布局上,細緻到用戶從正坐到躺下的過程中,聲音也不能出現斷層。
同樣的,按摩組件也經歷了幾個版本的疊代。
討論時,大家一致認為用戶最痛的點是肩部和背部,但是要採用哪種按摩方式?傳統按摩椅體型笨重,按摩頭是凸出的,坐上去很不舒適。T6必須考慮到用戶正常久坐時的舒適感,打磨了很久方案後,才確定採用電動推桿加旋轉頭揉捏的組件做肩部按摩。
西昊T6電動調節腰靠工作示意動圖
另外T6採用的腰部按摩是波浪式震動,很多人擔心會不會強度太低、不痛不癢的。其實震動方式也是經過了一套分析才確定的方案,「60%的人體檢測數據,30%的實驗室檢測測評,10%的我們用戶觀察,這個是我們之前積累的一套確認用戶需求的方式。」鄧濤說。
西昊T6腰部按摩工作示意動圖
後來他寄給了10多家網際網路企業的CTO做試測時,初試時他們覺得強度過低,在一周後就覺得,這作為日常放鬆剛剛好,因為人體是承受不來長時間、多次的大力度按摩的。這也印證了他們在前期設計時的判斷。
在逐漸拉長的研發周期中,經費也是水漲船高。可即便預算像脫韁的野馬一樣拉不回來了,羅慧平也沒有過多插手。「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要資源給資源,給予了我們最高授權的信任。」方奇浩說。
更大的開銷
羅慧平完全沒想到T6的研發項目會達到億級的投入。而西昊產品的研發經費,最高的,售價3000元的高端產品線S300也只在千萬級。
「如果一開始就知道會有1個億的投入,可能這個項目就夭折了。」羅慧平對36氪說。
水越來越深,三筆更大的滯後花銷還在後面。
T6產品試產階段,所有的傳統生產思維全部要打碎重整。方奇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用原來的模具廠,全部換新的。很簡單,傳統的家具生產都是流水線,撐不起這麼大件的智能精密設備,必須全部更換成生產電子產品的模具廠,這比傳統生產線至少貴三倍。
採購流程也經歷了一次洗牌。一般傳統家具生產不是一次性付款,但在3C電子產品領域,都是在預付階段全款給到後才能拿單等排期,這免不了和供應商輪番的交涉。「很卑微」,這是羅慧平轉型智能化的路上最真實的感受。
合適的合作夥伴難尋。光是方奇浩親自去踩點看過的組裝廠都有40家,供應商報上來的還有60家不止。
一開始他們還沒擺脫傳統家具製造的思路,找傳統家具組裝廠考察了一番,按羅慧平的話說,發現「好幾家連地都掃不幹凈」,做不來複雜的電子產品。
那就考察電器廠,然而電器的工程落地團隊大多是模塊化流水線,他們很難陪著一群半路玩家來做不確定的事情。多次篩選中,羅慧平連醫療設備都看過了,他們的發動機是太大,和智能椅組件不匹配。
最終,一家做貼片、小型智能產品和西昊達成了合作,當時他們也在為應對珠三角的產能過剩而掙扎轉型。「我給了他一個夢想,我們想把家具智能化做到全世界去。」羅慧平說,雙方聊了兩次就敲定了。
在搭建產線時,靜音房、高周波(高頻率電磁波)機器、鏟車支具、打碼機,這些設備全部要換新,也全部由西昊自己購買,「我們為了這個項目可以說是不惜一切代價,在生產管控方面。」方奇浩說。
傳統椅子只有不到100個配件,一人一天能幹8~10張椅子,現在的T6已經有253個左右的基礎配件,一個人一天也干不出來一把。
羅慧平去工廠考察時看到了穿防靜電帽、靜電衣全套裝備的工人,「我看到我就覺得這不可能便宜,以前我們傳統產線叮咚咣當的,從來沒見過這個。」
試產階段,方奇浩每天都在駐場給工人培訓工藝。他們沒做過這種東西,細緻到蒙網時要先放豎的再放橫的,才能把整個造型撐起來,這些都是方奇浩親自來教的。
緊接著,產測也是一筆巨大費用。以往的流水生產線抽檢,變成了每個產品都要過三道完全的檢測,原材料全檢、製成全檢、成品全檢。光是在檢測設備上的投入,有可能抵上傳統產品一整條生產線還不止。
同時,T6在國內還有83項專利在申請,全球範圍內也在申請專利保護,每一項都是百萬級的投入。海外專業檢測機構的認證是必備的。鄧濤就踩過一次雷,西昊產品的材質雖能防火,但因為沒有做防火認證,有一家亞馬遜店鋪就因此被舉報下架了。
然而,海外專業檢測機構也都沒見過這樣的智能椅,西昊和BIFMA(美國家具協會)、SGS等專業機構商量過好幾輪,最後定下來用智能家電的標準,按模塊化功能來分別進行檢測認證。
西昊內部還制定了很多細緻的產品自檢標準。比如在座椅穩定性測試中,試著坐椅子的1/3位置,壓下去如果能翻就是不安全的,不安全意味著任何設計都是空談。「我們對品質的要求就是這樣,不想說推出一個半成品糊弄糊弄用戶。」鄧濤說。
由於在試產階段反覆調整模具,T6產品已經修改到第六代,一點小尺寸的修改就要一兩個月的時間調整模具,整個研發時間也變得相當緊縮。直到2023年底,產線才正式投入使用。
版圖的第一塊
核算完生產成本,團隊初步商量定價在15000元,羅慧平堅決反對這個結果,「我有一個願景,是希望人人都能享受到西昊的人體工學椅。」
他的決定是,價格無論如何也要壓在萬元以內。
降本怎麼降?考慮到產品最終品質的呈現,很多成本又都是不能省的。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原本銷售建議做成可拆裝的鋰電池充電,方奇浩就堅決不同意,「都已經是集成式椅子了,你再讓用戶把電池取出來,充完電再組裝進去,它體感是很差的。」所以T6最後還是用了固定在椅子上的電池加磁吸頭的充電方式,儘管可拆裝電池能省去非常大一部分研發成本。
能讓步的都砍掉後,利潤空間也被大大壓縮了,T6最後的折中方案是定價9999元。
產品出來後,羅慧平收到不少同行的反饋,傳統家具企業都覺得這太牛了。反而是做3C電子產品的人提出了很多建議,比如要配置更好的CPU、螢幕、更長續航的電池。
這些都被納入了後幾代產品的考慮中,羅慧平和36氪講述了西昊的規劃:「這一代產品大部分還是機械功能。雖然有電,但是它還停留在一些基礎的愉悅層面,我們下一代產品做物聯網,有可能讓我們解放雙手雙腳,第三代我們會做全主動適應,是已經在開發階段了。」
2022年時西昊定下了兩個小目標:高端產品單品年銷數量超過200萬,5年實現100個億的銷售額。要實現這個宏大計劃,T6將是關鍵的一環,他決定了西昊未來的智能化版圖能走多遠。
羅慧平還有很多想法,團隊已經做出了一版demo,如果智能辦公椅能連入AI大模型,可能性就更多了。下一代產品是不是能跟輪椅結合,幫到長期臥病在床的用戶在家裡自由移動,為沒有自主翻身能力的人提供按摩,進而接軌到養老服務市場。
「人群痛點要從用戶中來。我們多去跟用戶多溝通,就會發現特別有意思,就不需要去考慮我要做什麼,做什麼不是想出來的,是選擇出來的。」羅慧平說。
T6正是瞄準了上班族的工作壓力,為了更用戶帶來更多愉悅感而誕生的。「通過這樣一把椅子來解壓,能讓本來焦慮、勞累的人,犒賞一下自己,能有一個精神堡壘快速地回血。」鄧濤說。
他已經率先用上了T6智能人體工學椅,下班後,他經常把座位調個後仰,按摩調到50%,聽上兩首歌,就覺得自己整個人切換到了另外一種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