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馮大剛:讓AI通向物理世界|AI Partner·2024具身智能大會

2024-09-30     36氪

具身智能作為AI技術的重要分支,正逐步從抽象理論邁向物理現實,實現了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彼此的感知與連結,讓AI在物理世界中有所作為。36氪長期專注探討AI領域的產業革命和創新趨勢,針對具身智能領域的突破性變革,以「讓AI通向物理世界」為主題,邀請了重磅研究學者和企業嘉賓,共同見證人工智慧技術從數字世界走向物理世界。

2024年9月26日-27日,為期兩日的「2024具身智能大會」在上海盛大召開。大會以具身智能為核心,構建了從認知-發展-應用-未來為內容的議題體系,來自工程院、人工智慧研究院等專家學者及業內從業者,以及來自知名科技巨頭公司的行業大咖嘉賓,共同深入探究了具身智能技術對千行百業的重塑,並研判具身智能在商業領域應用潛力。同時,大會首日隆重發布36氪「2024 具身智能創新應用案例」,為更多企業在該領域的發展應用提供寶貴參考,助推具身智能產業蓬勃發展。本次大會還特設「具身智能案例路演show」環節,諸多行業優質企業集體亮相,立體展示了具身智能行業的蓬勃新生力量。

以下為馮大剛先生演講實錄,經36氪編輯整理:

各位遠道而來的夥伴們,大家上午好,我是馮大剛。

剛才的開場視頻中大家已經看到,幾十年前科幻電影里對世界的想像,已經在今天成為現實。無論是清掃機器人「瓦力」、健康醫療機器人「大白」,還是可以陪你聊天的「Jarvis」,如今都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智能產品。那站在當下,對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後未來生活的「科幻預言」要靠什麼實現呢?今天大會的主題就是我們的答案——具身智能。

具身智能的核心思想是將智能系統與環境融為一體,使其能夠像人類一樣通過感知和行動與環境進行交互。按照目前的探索實踐,我們發現大多數的具身智能,就是AI大模型+實體機器人。

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幾個觀點:

第一、具身智能不等於人形機器人,我們未必都要集中資源去拼終極形態。更不要為了做機器人而做機器人,更多要考慮它的應用價值;

我舉個例子,低空經濟在今年是個新興且充滿活力的領域,無人機物流是低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具身智能技術能夠使無人機實現自主導航、路徑規劃,通過深度學習不斷優化飛行策略。而無人機顯然不是人形機器人。

第二、中國的產業環境及市場環境里,具身智能落地在工業製造等B端場景要早於家庭服務等C端場景。但只有面對家用才能實現爆髮式的市場規模,比如蘋果、特斯拉。

工業等B端場景數據和經驗都是細分的,屬於細分小市場。在目前具身智能的技術發展下,B端場景會有獨特的機會,更適合創業公司去探索。而家庭服務等C端場景,始終是圍繞人展開的,是通用級產品。

我們目前的一些服務機器人,比如酒店服務機器人、掃地機器人等,還在某一項專業能力沉澱的階段上,是實現通用機器人的過渡階段。

第三、具身智能的企業更應該出海找市場。

在海外市場,企業更容易靠技術能力和產品優勢獲得商業溢價;且具身智能技術與產品在現階段作為人工協作和補充角色,在海外更有市場需求。會出現一些小而美的細分市場機會。

在本次具身智能創新應用案例中,我們同樣也找到一些有趣的案例,他們來自於工業和服務場景,恰恰正處在這個過渡階段。

人工智慧時代,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AI?

理想的AI,應該是讓機器人像人一樣思考和工作。應該是結合具體場景應用,端到端解決實際問題,還能創造價值就更好了。

我們關注到了雲跡科技,這家率先選擇在酒店場景布局,從解決配送問題開始,讓具身智能機器人找到「工作」的。在中國,我們只要住酒店,就可以發現無處不在的機器人、來去匆匆的機器人,在默默工作,成為了真正走向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的具身智能。

我看到了一組數據:

30000+酒店、醫院、工廠、公寓及樓宇都在用雲跡機器人

在中國,有機器人服務下沉的縣/區達到2500+個,目前單台機器人日有效任務數已突破200次。

單日最高運行里程超20公里,相當於每天在室內來個半場馬拉松。

我想分享兩點觀察:

第一,雲跡科技讓服務機器人已經與大家形成了天然的默契,相處融洽,讓本來看似冰冷、距離很遠的機器人在身邊為我們提供絲滑的服務,中國服務機器人,尤其是在酒店喜聞樂見了,且遠超海外,這就是中國科技、供應鏈、市場等等優勢。

第二,科技的本質要回歸到解決問題,以機器人為例,「任務」不等同於「服務」,大部分機器人只是完成一個動作或任務,而不是真正的服務。未來,具身智能是靠更高質量的服務發展的,因此,雲跡科技為衡量機器人的服務品質指定了四個指標:

一是質量:主要看任務數、好評數、投訴數等數據;二是有效:主要看任務的閉環率;三是依賴:人員是否多次需要遞送、服務的粘性;最後是深度:場景智能、服務項目

能實現這些主要靠雲跡的兩大法寶:

一個是新型服務機器人,叫:復合多態機器人「UP」,讓機器人有更多的身份、更多的職責以及更多的價值了。它不光具備機器人的自我生存能力,還具備使用工具、理解推理分解任務、以及Human In The Loop智能調度的特點。這樣的機器人是在做有效服務。

另一個法寶是雲跡首創的服務數字化系統HDOS,並通過UP+HDOS做端到端的場景智能。

HDOS系統,即是在感知、認知、決策、執行到反饋的每一個環節,將信息流可處理、行動流可執行,並轉化為可分析、可處理的數據,進而優化決策並執行,這是具身智能的深度服務。

對酒店而言,HDOS系統相當於把酒店升級成了一個類智能體,如此一來,形成兩個「端」到「端」的閉環,一是幫助酒店提供增值服務,讓客人從「有服務需求的客人」變成「得到服務且滿意的客人」,同時還可以增加酒店非房收入;二是服務員運用機器人輔助工作,提高工作質量、縮短服務響應時間,讓員工從「有待辦任務的員工」變成「輕鬆完成任務且幸福的員工」。

我們還注意到一組數據,機器人單日最高任務200次,平均節約10-12小時/天,相當於人效1.25人;對C端客戶而言,服務體驗感和及時性都得到了滿足。目前雲跡科技機器人累計OTA好評600萬次。

「千人千面」,最初作為一種算法和營銷手段被提出,後來,這個概念擴展到了各行各業,新聞有了「千人千面」,家裝有了「千人千面」,招聘也有了「千人千面」......現如今,「千人千面」的內涵愈加豐富,連強調標準統一的傳統製造業,都已經在「千人千面」。

你能想像到「千人千面」這個詞用在工業生產製造上麼?在過去這會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畢竟「千人千面」與傳統製造業的「批量標品」是兩個相矛盾的詞。

但一家叫米思米的企業,用AI把它變成了現實。2023年10月,⽶思⽶集團,在中國推出了⾮標零件AI智能報價平台「meviy」,這是⼀種顛覆了傳統製造業的新模式。無論你是大廠巨頭,或者中小企業,都可以按項目需求來量身定製零部件。也許你在想這麼做會不會很麻煩,成本很高?過去的確如此,但AI改變了這一切。

以採購為例,如果沒有AI,這類項目的傳統流程通常是,設計師先設計3D模型,再出2D圖給到採購獲取報價,費時費力、流程繁瑣。如果藉助meviy,這一過程則會大大簡化。哪怕非常複雜的機器人的假手骨骼部分,也只需考慮3D環境下的模型特徵和定位,上傳數據,AI就可根據算法,⾃動解析該模型的形狀和特徵,當場進行報價。

meviy也不只用在採購流程。2023年8月,一款可變形、可駕駛的機器人在日本問世。它的機身數百處都使⽤了meviy,像是駕駛艙內的⼩型鈑⾦件,主架構外附的構造零部件,以及連接主架構和外附零部件的⽀撐件等等。meviy⾃動⽣成加⼯程序,進⾏智能化的⽣產製造,僅憑3D數據就能定製零件,讓⾮標定製零件最快1天出貨,這在過去是完全不可想像的效率。但AI做到了。

⼈⼒成本,對於企業來說是最珍貴的資源,而幫助客戶節省精力,是米思米這家企業的基因。AI賦能更重要的在於給客戶提供時間價值,⽆論是設計環節和採購環節,有效簡化了公司內部流程,釋放了新的⽣產⼒,從而提升企業及產品的競爭實⼒。

隨著全球製造業的快速發展,非標零件的定製需求日益增長,人們對生產的靈活性和響應速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字典大全式銷售目錄也難以滿足企業需求。特別是工業4.0時代的當下,類似meviy這樣的智能平台,便成為了製造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藉助AI和大數據的賦能,製造業將朝著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邁進。

還有一家深圳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叫做「帕西尼感知科技」,他們今年8月份發布了以第二代多維觸覺人形機器人TORA-ONE為代表的三款新品。

我們關注到它,是因為以TORA-ONE為代表的機器人已經具備了壓感、摩擦、軟硬度、紋理、重量和溫度等多維觸覺感知能力,而感知能力是具身智能當下發展的關鍵。

AI大模型的突破,給具身智能裝上了大腦。但具身智能的突破,絕不僅僅是大腦的升級,身體的疊代與進步也決定著具身智能在協助人類完成複雜作業方面的應用潛力。它要求機器人理解物理世界運作規則,了解物理量之間的耦合關係,並通過身體與物理世界直接交互。TORA-ONE機器人,雙手集成近2000個「帕西尼感知科技」自研的ITPU多維觸覺傳感單元,能捕捉並解析接觸面上細微形變與多維度觸感信息,賦予了機器人精準操作與交互能力。同時,「帕西尼感知科技」自研VTLA-Model視觸覺多模態感知模型與前沿AI視覺系統,讓TORA-ONE機器人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實現觸覺與視覺的深度融合,為機器人在複雜場景的廣泛應用提供技術支撐。

機器人已經在工業和自動化等結構化場景中獲得高度認可。隨著智能化程度的迅速提升,人們無不期待機器人加速走進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然而,要讓機器人適應複雜多變的生活場景並不簡單,組裝纖細的產品,拾取柔軟的布料,端起易碎的玻璃杯,甚至搬運大小重量不一的箱子都是機器人作業的阻礙。人類克服這一困難的利器是布滿雙手的觸覺感受器,藉由多維度陣列式的觸覺反饋,人類可以在行動過程中不斷地調整姿勢和力度,實現對各類物體和工具的操控,因而,觸覺感受能力是機器人進入複雜柔性場景的關鍵。

可以發現,如今帕西尼已經突破機器人多維度觸覺底層核心技術,產品體系包括觸覺傳感器、靈巧手、機器人等,這使得帕西尼既能夠作為專業的觸覺人形機器人企業提供整機產品,也能夠為企業提供配套的核心觸覺傳感器零部件,這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閉環。

還有很多精彩的案例,會在接下來的大會上做介紹和展示,他們都在用具身智能解決實際場景中的問題。

「這不過是將來之事的前奏,也是將來之事的影子。」這是人工智慧之父艾倫·圖靈說過的一句話。這些具身智能企業正在用技術預演著明天的世界。我們已經正在進入人工智慧時代,不僅僅是人工智慧幫助人類,而是人工智慧的發展會不斷推動人類去適應人工智慧。當然,回到現階段,具身智能還面臨AI模型、AI訓練數據、AI的落地部署不足的困境,這些需要我們一代代的創新者們共同努力去突破,我們希望看到具身智能不僅很好的服務於人類,更能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cad1a844496e6edea063003b39def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