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在線1丨出現「不典型」病例是病毒進化的表現嗎?

2020-02-02     呼吸界


1、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臨床診斷標準是如何確定的?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同聯防聯控機制的成員單位,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開展疾病溯源和技術指導,組織專家在較短的時間內查明病原,疫情發現一周多時間就初步判定了新型冠狀病毒,隨後印制了診療指南、應急監測、流行病學調查處置、採樣技術等方案。


在制定新型冠狀病毒診療指南過程中,專家們通過對實驗室確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的疾病譜進行分析,結合不同臨床症狀發生率、實驗室檢查以及不同疾病階段影像學特點,再與其他細菌、非典型病原體及其他病毒性肺炎特點進行比較,總結出冠狀病毒肺炎相對特異的臨床表現,隨後將這些臨床特點與病原診斷相結合提出臨床診斷標準,經多輪專家評議並結合臨床實踐,最終確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臨床診斷標準。該診斷標準同時也被WHO指南所應用。

2、新型冠狀病毒在潛伏期也具有傳染性,還有一部分患者感染後並沒有明顯症狀,應如何在第一時間鑑別這種隱性傳染源,從而儘早隔離?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提到,基於目前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認識,疾病的潛伏期最長約為14天。在臨床中也觀察到一些案例,例如:病毒攜帶者本人無症狀或尚在潛伏期,但其家庭接觸者出現發病,因此推測在潛伏期、沒有任何典型症狀的時候,可能也具備傳染性。從武漢回來,或者與疫源地有接觸的人員,應該做好自行隔離,隔離期間不要和他人接觸;已經從武漢出來的但還沒有到14天的人員,也應該自行隔離,如有症狀應及時去醫院檢查。


對於部分無發熱等明顯症狀的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患者,醫務人員要充分提高對乏力、肌肉酸痛(包括輕微酸痛)和精神稍差等不典型症狀患者的警惕,要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充分的溝通,了解疫區旅行史、是否有與疑診或確診患者的接觸史、近兩周內是否出現發熱等病史,進行相關排查。同時對「不典型」病例,及時進行血常規、呼吸道病原學檢測,儘量行胸部CT的檢查,若提示異常,則應進一步做冠狀病毒檢測。疫情時期不建議對患者進行肺部X光胸片檢查,因為胸片對早期滲出性病變不能及時發現,極易導致漏診。作為一般群眾,應加強對自身症狀的監測、包括乏力、肌痛、腹瀉、咳嗽和低熱。若出現上述症狀同時有流行病學史時,應儘快隔離,擇期就診。

3、對於已出現的不是以呼吸病症狀前來看病的「不典型」病例是病毒進化的表現嗎?研究中那13個與海鮮市場無關聯的病人,他們的症狀特徵是怎樣的?


在疫情初期缺乏病原學診斷方法時,臨床醫生觀察到一群以相似呼吸道症狀就診,並表現出相似實驗室檢查指標變化和胸部影像學變化的患者,因此發現了此次疫情。隨著病原學診斷方法的出現,確診病例逐漸增多,我們對疾病譜和疾病症狀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及時發現了一部分以非呼吸道症狀為首發表現的患者。對於病毒變異這個問題,目前從人體、環境中監測分離的病毒上看沒有發現明顯變異。但是,流行期越長其變異的可能性越大,病毒學專家和流行病學專家會繼續對新型冠狀病毒進行密切監測,而縮短流行期是降低病毒變異風險的關鍵。


13名與海鮮市場無關聯的患者,他們的臨床症狀也是發熱、咳嗽、乏力、腹瀉等,這些症狀與在海鮮市場發現的患者的症狀沒有明顯差異,從血常規、肝腎功等實驗室檢查指標結果上看,也沒有統計學差異,兩組人群的胸部影像學變化也十分相似。

4、新型肺炎疫情爆發的同時也對很多人的心理狀態帶來了巨大影響,面對這類心理問題,我們能怎麼做?


由於目前各種信息充斥媒體和網絡,各方評論也層出不窮,一般群眾的醫學知識有限,對這次整體疫情的了解受到諸多因素影響。我們要肯定的是,我們曾經戰勝了「SARS」,此次我們的診斷、治療和防控技術有了長足進步,國家從醫務人員、治療藥物、設備、物資等各方面予以大力度支持,對此次疫情的防控和救治進行了全面布局,各界團結一心,我們是有信心再次贏得最終勝利的。


我們可以做的是:


一、不信謠,不傳謠。對非官方的消息和評論不予採信,包括小偏方,例如熬醋,板藍根等;關注央視新聞等主流媒體,看權威的診療指南和預防指南,如果不確定,諮詢臨床醫生。


二、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正確防護,避免傳染。減少外出,必需外出時,佩戴有防護能力的口罩(醫用外科口罩,不帶氣閥的N95,或2層醫用防護口罩)。家有病人時,注意隔離,注意防護,除了注意口罩佩戴時長,手衛生也很關鍵!當然細節不限於此,可以參考權威平台發布的信息。目前一般群眾與前線密切接觸患者的醫療工作者有巨大不同,根據推薦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是可以有效預防感染的。


三、正確疏導,不要盲目。1月27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指導各地科學、規範地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關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充分發揮「健康中國」、「12320」、省市健康平台、現有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和多種線上通訊手段的作用,統籌組織心理工作者輪值,提供7*24小時在線服務,及時對第一、二級人群,也就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疫情防控一線醫護人員、疾控人員和管理人員等;居家隔離的輕症患者(密切接觸者、疑似患者),到醫院就診的發熱患者,提供補充的心理援助服務。為第三級、第四級人群,即與第一級、第二級人群有關的人,如家屬、同事、朋友,參加疫情應對的後方救援者,如現場指揮、組織管理人員、志願者等;受疫情防控措施影響的疫區相關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眾,提供實時心理支持。

5、分診對於新型肺炎的意義是什麼?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具有較強傳染性的新發突發呼吸道傳染病,其特點是人群普遍易感,傳播較快。目前的現狀是有大批類似型感染症狀人群就診,有限的醫療資源難以滿足激增的就診需求,真正感染患者及重症患者在就診篩查階段消耗大量時間。傳染病預檢分診是醫療機構有效控制傳染病、特別是控制呼吸道傳染病在醫療機構內交叉感染的第一道屏障,使得有限的醫療資源得到充分應用。就診患者在預檢分診點檢查後,將按照檢查結果分流就診,減少了人流交叉導致的交叉感染,加快的醫療資源使用率,使高危、疑似及重症患者能夠得到更快速診治。

專家介紹


曹彬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呼吸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呼吸病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肺炎研究(CAP- China)創始人,承擔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醫學科學院重大協同創新項目、北京市科委協同創新重點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




本文完

來源:《中國醫學健康新聞發布會》專家問答(六);整理人:童惟依 李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7DRBXABgx9BqZZI7V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