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場國際在線交流,美歐同行最想聽中國專家講什麼?

2020-04-02     呼吸界

編前語

3月31日晚,當美國洛杉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PCCM專科臨床醫學教授喬人立主持完中美「新冠肺炎網絡論壇」後,他心情激動地記錄下一段話:「一場下來,NBA觀眾有多少人?天王歌星演唱會有多少觀眾?我不知道。我們的兩場講座,中美兩地,大約還有世界各地,聽眾近5萬人次,這是專業講座聞所未聞的吸引力。」而此前的3月28日晚,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中國醫師學會呼吸醫師分會受歐洲呼吸協會(ERS)候任主席Anita Simonds教授邀請,王辰院士、瞿介明教授、曹彬教授面向歐洲乃至全球呼吸專科醫師介紹中國的防控經驗,千餘名歐洲同行實時在線分享。世界同力,抵禦新冠。四天裡三場國際在線交流,那麼,深陷疫情重災區的歐美同行最關注什麼?喬人立教授和曹彬教授給我們介紹了相關情況。


曹彬教授:「我問,您們想了解一些什麼內容?對方說,我們什麼都想了解……」


ERS多年來一直與我們有學會層面的合作。近幾年在我的印象中,兩個學會之間交往非常頻繁,無論是歐洲呼吸年會設置的中國專場(CHINA DAY),還是中國呼吸年會設置的ERS DAY,雙方教授都互相邀請,促進交流。因此,當第一天ERS與我們溝通時,我們就直接問對方,「您們想了解一些什麼內容?」對方直接說,「我們什麼都想了解。」我們通過反覆溝通,基於他們目前最想了解的問題,商定從兩個角度介紹,一是中國在對抗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公共衛生管理政策,二是新冠肺炎診斷及治療。我們重點講了在整個疫情期間,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同仁在大的防控體系當中承擔的重要使命和作用。


我們與美國開展此次網絡論壇,是基於呼吸與危重症專科醫師的培訓這層淵源,主要在呼吸醫師層面進行交流。講座結束後,美方專家進行了在線提問。他們的主要方向集中在防控、方艙、危重症救治、ECMO的使用、抗病毒藥的使用以及個人防護,比如戴口罩方面等問題。


昨天的在線講座中我們有一個感受:在國內,我們有國家衛健委統一發布的診療指南,但美國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全面的、由美國CDC牽頭或者至少學會牽頭制定的診療指南,仍是各自為戰。他們可能在用藥方面,還像我們剛開始時那樣相對來說比較忙亂。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否則這樣下去這場戰疫也是「打亂仗」。我們將這個建議提出來與美國專家進行交流。我們現在想的是,只要我們公開發表過的內容、經驗,都總結歸納好,實實在在地告訴人家,大家共同抵禦疫情。


喬人立教授:「臨床醫生最感興趣的是治療,但實際我們更想呼籲美國政府關注疫情防控的內容」


美國胸科醫師學會對於舉辦這次論壇非常重視。從有這個想法到開始設計會議方式、流程,一直到網絡測試,大家至少準備了一周時間。


3月30日是我們舉辦的第一場論壇,由於美國時區不同,比如洛杉磯西部的下午6點鐘,到紐約就是晚上9點鐘,而這個時間段正是臨床醫生最忙的時候。首場論壇在線觀看收聽大約1200多人,實際上這些人可能來自世界各地。美國的大夫估計都是事後再看回放。


我們事先已整理出很多想問的問題。作為臨床醫生,他們最感興趣的肯定是治療,大家應該對曹彬教授講的《抗病毒的追求》感興趣最多,因為他講的都是治療藥物方面的內容,他們也在此次新冠病人的用藥方面有所研究。


但真正說到防控疫情,控制傳染源才是最關鍵。第一天的論壇,王辰院士和瞿介明教授都是從城市布局的角度來介紹經驗。王院士講武漢抗疫布局-方艙醫院與全面控制感染源,瞿教授講上海防疫成功是如何取得的。兩天的論壇講座,四位專家講了四個方面,從大局的把控,到臨床的治療,十分詳盡。詹慶元教授講如何把住最後一關:疫情中的ICU,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內容。美國現在面臨的難點,不能像中國那樣去劃分疫區和非疫區。美國現在是多點爆發,雖然目前紐約的病例顯示最多,但實際上像洛杉磯,每天病例都在翻倍。如果從抗擊疫情的角度出發,我認為第一天的報告更為重要,因為必須得在以城市為單位的基礎上來布局。


最初我也同專家們商量過題目。我們請四位專家講的每個題目和內容,都有目的和意義。比如請王辰院士講方艙醫院,就是考慮到王院士本身是方艙醫院的提起人,我特別想請他以方艙醫院的介紹作為重點。因為方艙醫院的意義從流行病學來說,它可以完整地控制整個傳染源。


請瞿教授講上海的防疫也是這個目的,相當於放在美國來看,上海是將病毒如何抵禦在「國門」之外的?又到底是如何才能做到把它擋得那麼乾脆,不讓病毒進入「國門」?上海是非常成功的例子,那麼龐大的一座城市,2000多萬人口,距離武漢又不算遠,可最後只有400個病例,近乎於奇蹟。我們迫切地想讓美國人聽到中國的專家講述,中國具體是如何做的。其實,上海就是緊緊地抓住了每一個可疑病例,對每個輸入病例都早早地加強管理,嚴格控制傳染源。


曹彬教授是幾個大的臨床藥物試驗的牽頭人,所以我們請他講用藥治療。請詹慶元教授講ICU這一關,是因為新冠病人最終致死的原因大多是嚴重缺氧、呼吸衰竭,所以,ICU的管理、呼吸機管理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最想了解的。有沒有可能在病人已經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在即將進入ICU之前,能預測到病人會否加重?這是我們迫切想了解的。因為病毒的傳染力非常強,大家誰都會害怕。


現在,在美國的醫院裡,大家普遍都有這樣的擔心。一般來講,假如一個病人缺氧,我們先採用鼻管讓其吸氧,如果還不夠糾正缺氧狀態,下一步就採取經鼻高流量氧療,假如還沒有較好的效果,第三步就採取無創通氣,最後才是氣管插管、ECMO……但在中間這兩步,經鼻高流量氧療和無創通氣,就很有可能加大氣溶膠產生的密度。這兩個步驟具體如何處理?詹慶元教授講解得十分清楚。


主持完這兩場講座後,我收到了多位美國朋友的信息,如:「Renli:That was an excellent session,Please pass on my appreciation and very best wishes to both Chen and Jieming.Darcy 卸任總統」;「RENLI on behalf of CHEST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organizing and moderating today’s webinar. Very well done and received.Thank you Robert Musacchio,董事會執行長」……他們都發來信息稱此次會議開得很好,請我代為轉達他們的感謝和祝願。


疫情之下,保持國際交流通暢可以說是保持世界活力的命脈。




本文完

采寫編輯:冬雪凝;今日頭條排版:大奔


版權作品,未經《呼吸界》書面授權,

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rhrOnEBiuFnsJQVRai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