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開展睡眠監測及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專家共識

2020-03-23     呼吸界

摘要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密切接觸及高濃度氣溶膠傳播。睡眠監測及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可增加醫務人員和患者發生新型冠狀病毒暴露及傳播的風險。在當前疫情防控及恢復正常醫療工作並重的關鍵階段,本共識根據睡眠呼吸疾病診療的特點,從醫患教育管理、診療流程優化、診療環境設備消毒管理、醫院內感染的防控管理等四個方面制定推薦意見。主要強調在當前疫情流行期間,需根據本地區疫情流行情況,嚴格睡眠監測及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適應證,推薦採取家庭便攜睡眠監測和自動壓力滴定治療,睡眠監測儘量採用一次性氣流壓力傳感器,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推薦採用一次性或個人專用的口鼻面罩和呼吸機管路,規範無創正壓通氣操作,嚴格醫務人員分級防護和睡眠診療區功能分區,加強儀器設備及環境清潔消毒。


自2019年12月,我國湖北省武漢市暴發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疫情迅速蔓延至全國31個省(區、市),境外多國也相繼出現此類病例,目前國內外累計確診病例超過十萬餘例。該病作為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已納入我國法定的乙類傳染病,按甲類傳染病管理。通過採取一系列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措施,我國境內疫情上升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大多數地區疫情得到了緩解,但由於境外其他國家地區疫情呈較為迅速的增長,近期出現了境外輸入病例的增加,加之隨著復工復學及正常工作生產的恢復,人員流動性的增加,因此防疫形式依舊嚴峻。


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中也存在經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此外感染者的糞便和尿液也可能通過污染環境造成氣溶膠或接觸傳播。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此外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人群普遍易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隨著疫情時程的延長,部分患者缺乏確切可尋的流行病學暴露史,為疾病的早期識別帶來一定的困難。醫院內,尤其是人員較為密集的診療區域,為病毒播散和交叉感染的重要源頭之一,因此必須實行嚴格的感染防控措施。


多導睡眠監測可同時記錄睡眠過程中的腦電信號、肌電信號、心電圖、呼吸運動、脈搏氧飽和度,是人體睡眠狀態下神經系統、心血管和呼吸系統功能評估的重要手段,是多種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疾病的重要確診依據。無創正壓通氣是多種睡眠呼吸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睡眠監測電極佩戴及無創正壓通氣的過程中,操作人員須與患者有較長時間的近距離接觸,尤其是無創呼吸機壓力滴定及治療的過程中,呼出氣霧中含有高濃度氣溶膠,可能污染監測環境、儀器和周圍物品。患者吸氣時可能吸入呼吸機管路及空氣中懸浮的氣溶膠,而醫務人員在為患者調試呼吸機面罩及床旁調壓的過程中,均有接觸及暴露患者氣道分泌物及呼出氣的可能。因此,睡眠監測及無創正壓通氣壓力滴定和治療可增加醫務人員和患者發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暴露及傳播的風險。


為了指導睡眠監測及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相關醫務人員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防控工作,有效阻斷醫院內傳播,更好地保障睡眠疾病診療過程中患者與醫務人員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同時逐步恢復正常的醫療工作,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睡眠呼吸障礙學組和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呼吸病學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睡眠呼吸設備學組組織專家制訂了本專家共識。


一、醫務人員培訓及患者宣教


1、睡眠中心/室醫務人員均需參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培訓,熟練掌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識、方法與技能,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


2、關注醫務人員健康。根據睡眠實驗室工作量合理調配人力資源和班次安排,避免醫務人員過度勞累。開展主動健康監測,包括體溫和呼吸系統症狀等。睡眠中心/室醫務人員在工作環境或院外非工作環境接觸確診或可疑暴露患者,應按流程及時上報,依據暴露情況採取必要的隔離措施。


3、睡眠中心/室可依據本醫院具體的防控預案及睡眠實驗室的工作流程,製作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護知識宣傳手冊及睡眠監測注意事項,包括便攜睡眠監測儀器佩戴方法指示圖或多媒體宣教材料,幫助患者及其陪同人員了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知識、指導其正確洗手、咳嗽禮儀,掌握便攜睡眠監測儀器的佩戴使用方式,以降低醫務人員和患者的直接交流接觸時間,並降低因佩戴不當電極脫落造成的數據缺失風險。


二、加強並及時調整睡眠監測及無創正壓通氣治療診療流程管理


目前全國各地疫情防控形勢呈現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精神,各醫療機構睡眠中心/室可根據本地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控制情況,及睡眠中心/室物資、人員的配置情況,在繼續嚴格疫情防控的同時,逐步有序的恢復睡眠監測及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工作,從適應證的選擇、監測治療項目的調整、預約、接診、睡眠監測及氣道正壓通氣規範操作等各個環節嚴格管理、優化就診流程,並根據疫情控制及波動情況,及時調整診療流程。


1、適應證的選擇


(1)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控制情況及本地區防控應急響應級別,對於疫情依舊嚴峻並且防控應急響應級別較高的一級及二級區域,在疫情流行期間,嚴格掌握睡眠監測及無創呼吸機壓力滴定的適應證,如非病情緊急,建議暫緩診療。各單位依據睡眠監測及無創呼吸機壓力滴定的工作條件及防護要求的能力,決定是否開展診治或轉上級有條件的睡眠中心實施診療。對於確需進行診治的病情危重的睡眠呼吸疾病患者,建議由睡眠專家和呼吸科專家會診,在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進行確切排查的基礎上,充分考量其獲益及潛在風險,決定治療方案及治療場所。對於確需進行診治的睡眠呼吸疾病患者,如為疑似或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診治場所需在指定的負壓病房或消毒通風良好的隔離病房進行。相關診療操作的醫務人員須按照《醫院隔離技術規範》進行三級防護,操作者站在患者的頭側,儘量避免面對患者。


(2)對於連續數日無新發及輸入病例報道,疫情級別較低的三級區域,在嚴格掌控睡眠監測及無創正壓通氣適應證的前提下,由相應科室臨床醫師與睡眠專業醫師共同協商,確認睡眠監測及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可逐步恢復睡眠疾病的診療工作。對於睡眠呼吸障礙性疾病患者,推薦採取家庭便攜睡眠監測和自動壓力滴定治療。所有擬行睡眠監測及無創正壓通氣治療患者,均應由主管醫生及睡眠中心/室醫務人員詳細排查。具有以下情況之一者應暫緩睡眠監測及無創正壓通氣治療:14天內有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其他疫情高發地區、國家的旅行史或居住史;14天內與新冠病毒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者)有接觸史;14天內曾接觸過來自武漢市及周邊地區,或其他疫情高發地區、國家的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有聚集性發病(2周內在小範圍如家庭、辦公室、學校班級等場所,出現兩例及以上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的病例)14天內有發熱和(或)呼吸道症狀;具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胸部影像學表現或者肺部出現不能以原有基礎病變解釋的玻磨璃樣改變或其他可疑滲出性病變的患者;發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細胞計數減少;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期患者,符合標準出院2周內,或無確切證據證實核酸多次轉陰並已無傳染性之前。


2、睡眠監測及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壓力滴定方案的調整


(1)多導睡眠監測儀器佩戴,電極安放,生物定標耗時長,需要醫務人員與患者密切接觸,且儀器及部件價格較為昂貴,清潔消毒複雜且某些消毒劑有可能對電極監測信號識別的靈敏度等參數有影響,因此疫情重點防控階段以便攜睡眠監測為主,並根據各睡眠實驗室的實際睡眠監測儀器備件與消毒的條件,人員及功能空間分區情況適當調整多導睡眠監測安排。睡眠呼吸監測均要求應用一次性鼻壓力傳感器,其他傳感器如胸腹帶、鼾聲傳感器、麥克風、脈氧儀、體位傳感器]等不做特殊要求,但均要求在每例監測之前完成嚴格的消毒。


(2)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在疫情防控階段,屬於較高風險操作,需要嚴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對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推薦採用家庭自動壓力滴定,每個患者均需更新面罩及管路,不建議重複使用。自動壓力滴定具有快速、便捷和較優的成本效果比的特點,大多數無明顯併發症的患者對睡眠中心/室外自動壓力滴定治療接受性良好。對於存在明顯的心肺併發症、其他睡眠低通氣性疾病或家庭自動壓力滴定失敗的患者,在充分評估其潛在的治療獲益和風險後,可酌情安排睡眠中心/室內手工壓力滴定和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對於病情危重或可疑合併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之外的其他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如確實需要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建議收入呼吸科病房或重症監護室治療。


3、加強預約管理


在當前疫情防控和逐步恢復正常醫療工作並重的過渡階段,睡眠中心/室可根據自身情況逐步開展睡眠門診、住院病房及相關科室門診患者的睡眠監測及無創正壓通氣患者的診療工作,申請醫生需仔細詢問流行病史、呼吸道症狀、進行體溫測量等相應體格檢查,嚴格把控睡眠監測的適應症;對於擬行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睡眠呼吸疾病患者,需排除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疑似患者,對符合疑似病例標準的患者,應轉至發熱門診,排除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後,方可預約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在疫情流行期間,睡眠監測及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實施預約流程,不接受臨時檢查及治療安排。建議所有睡眠監測及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申請單均須需由睡眠中心/室醫生審核,評估檢查的適應症,排除檢查的禁忌症後方可安排預約診療。預約時,建議分時段安排,並限制每一時段的檢查人數,避免患者聚集,減少患者之間接觸的機會,以降低醫院內交叉感染的風險。


4、優化家庭便攜睡眠監測及自動壓力滴定的診療路徑


(1)核查患者的流行病史及臨床症狀,尤其是從預約日到檢查日期間的變化,檢查額溫或腕溫,如體溫超過37.3℃,暫停監測,建議患者發熱門診就診,按照流程進行新冠病毒感染排查。


(2)經核查合格後,患者簽署睡眠監測或無創呼吸機治療知情同意書,發放經過消毒且在有效消毒標記日期內的便攜睡眠監測設備或自動壓力滴定呼吸機,並指導患者正確佩戴及使用監測及治療設備,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可給患者發放睡眠疾病健康教育手冊或多媒體光碟,幫助患者正確佩戴使用監測治療設備。


(3)對操作相對複雜的便攜設備或認知能力、操作能力較差的患者,可安排患者於監測當日下午或傍晚來睡眠中心/室,由睡眠技師幫助患者佩戴好機器後回家監測。對於家庭無創呼吸機自動壓力滴定治療的患者,在技術員指導下正確選配面罩、設置呼吸機參數、指導操作,必要時可於指定的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室內試帶30-60分鐘呼吸機,直至患者完全掌握佩戴方法和家庭治療注意事項後,方可攜機回家進行家庭壓力滴定治療。家庭滴定及治療過程中如出現儀器使用相關問題,需有醫務人員可通過電話、微信等遠程方式及時提供問題解決及幫助。


(4)建議所有家庭睡眠監測治療設備,需放置在清潔的包袋內,並囑患者注意儀器安全,防止磕碰損壞。患者於監測次日晨起後在家中填寫監測治療後問卷,輔助醫務人員對監測治療效果的判斷及數據的判讀和偽跡的識別。睡眠中心/室醫護人員在接收歸還的便攜睡眠監測設備及無創呼吸機後,需仔細核查機器及配件,及時消毒。


(5)睡眠中心/室醫務人員在接診便攜睡眠監測及自動壓力滴定患者過程中需正確佩戴一次性工作帽、醫用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穿工作服。嚴格執行手衛生、必要時戴一次性乳膠手套。要求患者全程佩戴口罩。除佩戴機器外,儘量保持一米以上交流距離。


5、優化實驗室內多導睡眠監測及手工壓力滴定的診療路徑


(1)預約監測或治療當日由睡眠中心/室醫務人員與患者電話溝通,核查患者的流行病史及臨床症狀,尤其是從預約日到檢查日期間的變化,如存在可疑病史或體溫超過37.3℃,通知患者暫停睡眠監測和治療。檢查當晚接診患者後需檢查額溫或腕溫,如體溫超過37.3℃,暫停監測,引導患者直接去發熱門診就診,並執行消毒流程。


(2)對於自主行為能力良好的患者,不建議家屬陪同就診及監測、治療。睡眠中心/室夜班技術員與多導睡眠監測和治療患者的比例控制在1:2為宜。每個患者均需在經過消毒的獨立的睡眠監測房間內進行監測或治療。


(3)疫情期間,建議採用一次性鼻壓力傳感器,由於熱敏傳感器價格昂貴,疫情期間消毒要求較高,不建議常規應用。在睡眠監測電極佩戴過程中,在其他傳感器安置好後最後佩戴鼻壓力傳感器,並儘量指導患者自行佩戴。在整個睡眠監測傳感器佩戴過程中,儘量減少與患者面對面操作機會,在保證操作質量的基礎上,保持儘量較遠距離。


(4)實驗室內醫務人員為普通患者行實施多導睡眠監測,執行一級防護措施,戴一次性工作帽、醫用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穿工作服。戴一次性乳膠手套。整個操作過程中嚴格執行手衛生,醫務人員及患者均佩戴口罩。


(5)調整監測房間內溫度適宜,儘量避免溫度過高患者出汗造成傳感器監測信號不良或脫落的可能;同時在傳感器安放過程中,儘量確切固定,減少調試或重新安放傳感器的可能。儘量向患者詳細清晰講解生物定標過程,提高效率,縮短檢查時間,避免取下口罩給患者示範動作。


(6)疫情防控期間,對於某些患者,經睡眠醫學專業醫生及呼吸科專業醫生會診後,確需在睡眠中心/室進行壓力滴定及無創正壓通氣治療,並且確切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可能的前提下,建議採取以下防控措施:每例患者均需應用一次性口鼻面罩及管路,不可重複使用。在實施無創正壓通氣之前,向患者清楚詳細講解示範面罩佩戴、調整及無創正壓通氣相關的注意事項,以降低醫務人員頻繁進入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室的頻次。先把呼吸機調試好參數,設於備⽤狀態,指導患者佩戴好面罩後,把患者的面罩接上呼吸機,然後才開機,以減少呼吸機⽓流噴射;患者在接受無創正壓通氣時,應儘量避免呼吸機管路斷開,如因如廁等原因需暫時斷開呼吸機管路,應先把呼吸機調為暫停備用狀態,再摘掉面罩,以減少呼吸機氣流噴射。疫情期間睡眠中心/室內的手工壓力滴定及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建議採用多模式滴定呼吸機,由值守的醫護人員在中控室進行實時監測和遠程調壓及通氣模式調整,減少醫務人員在患者床旁暴露機會。在睡眠中心/室內為患者實施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穿戴一次性工作帽、護目鏡、N95口罩、工作服、一次性乳膠手套、一次性鞋套,必要時穿隔離衣或防護服。當口罩、手套、防護鏡等防護用品被唾液痰液等分泌物污染時,應隨時更換。每進行1例患者的操作均應更換手套並嚴格執行手衛生消毒。


(7)在疫情高發地區,或某些特殊情況,如患者合併或不能除外新冠病毒之外的其他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感染,並且確因病情需要啟動壓力滴定及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情況下,建議採用雙臂迴路呼吸機並增加病毒/細菌過濾器,採用一次性管路,管路和過濾器均按醫療廢物處理。實施無創正壓通氣治療的醫務人員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個人感染防護級別。對於不能確切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不建議在睡眠中心/室內進行監測治療。


6、報告審核與簽發


睡眠監測及壓力滴定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報告,由技術員判讀後,需由睡眠室醫生審核並簽發,對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推薦線上報告審核與電子簽名,然後傳輸至醫院信息化管理系統,患者可通過醫院APP下載報告,及時便捷就診,實現報告無紙化電子檔案管理,減少院內交叉感染風險。


三、加強環境及儀器清潔消毒管理


1、調整優化睡眠實驗室功能分區:嚴格區分預約區、中央控制室等醫護人員辦公區、醫護人員值班室、洗消間、睡眠監測治療操作區。各個區域相互獨立,進入操作區域應立即穿戴相應防護用品,禁止攜帶個人生活用品進入工作區域;禁止穿戴操作區域防護用品進入辦公生活區域,必須按規範脫除防護用品,並嚴格進行手衛生消毒。


2、按照《醫院空氣凈化管理規範》,加強睡眠中心/室診療環境的通風,儘量開窗自然通風換氣,每日開窗通風至少兩次,每次至少30分鐘以上。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可進行空氣消毒。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室應每日紫外線照射一次,每次一小時以上。嚴格執行《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範》,做好睡眠中心/室診療區域地面、物體表面、醫療器械、床具、患者用物等的清潔消毒。使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進行每日兩次地面消毒。在嚴格執行《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範》的基礎上,根據各睡眠實驗室的操作流程,規範睡眠監測儀器及無創呼吸機的消毒。


(1)金屬電極及傳感器金屬傳感器(錫盤電極及紐扣電極):錫盤電極通過膠固定於皮膚表面,可造成電極下皮膚輕度擦傷,需注意有血液污染的可能;監測後錫盤電極及電極線殘留的電極膏需使用丙酮等除膠劑清洗,其他污染物可用皂液清除;用清水沖洗電極盤及電極線後用1000mg/L含氯消毒劑紙巾進行徹底擦拭消毒,此後用清水徹底沖洗電極線及電極盤,在空氣中自然乾燥備用;電極連接處使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電極線插入電極盒之前,確保插頭及凹槽內乾燥。


(2)氣流傳感器:建議使用一次性鼻氣流壓力傳感器。不建議使用口鼻氣流溫度傳感器,如使用口鼻氣流溫度傳感器,需要應用皂液清洗後,用清水沖洗,然後用75%的乙醇進行徹底擦拭消毒,此後用清水徹底沖洗,在空氣中自然乾燥備用。


(3)胸腹帶:用75%的乙醇進行徹底擦拭消毒,有條件的單位,建議使用一次性胸腹帶。


(4)鼾聲傳感器、麥克風、指脈氧、體位傳感器等:每次使用前後,檢查傳感器是否有異物殘留,使用75%酒精擦拭消毒備用,其他監測設備,如電腦、頭盒、放大器等設備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


(5)疫情重點防控期間,建議使用一次性呼吸機面罩、頭帶和管路。面罩、管路、頭帶、加溫加濕器每次使用後用溫水清洗,置於10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分鐘,保證充分浸泡、清水徹底清洗,擦拭晾乾備用。有條件的醫院,建議將使用過的呼吸機、面罩、頭帶、管路和加溫濕化器以塑料袋密封后送到醫院中央洗消室進行消毒處理。


(6)未及時清理消毒的污染物品儀器和消毒清潔後物品儀器需單獨放入塑料袋中封存,分區存放,標識清楚。儀器設備消毒人員需佩戴帽子、口罩、工作服、雙層手套及護目鏡。


四、加強感染防控管理


睡眠中心/室的工作人員依據各醫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醫院內感染的防控措施及應急預案,制定睡眠中心/室醫院內感染的防控措施的流程方案,睡眠中心/室負責人負責督導。做好早期預警預報,發現隱患,及時改進。發現疑似或確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時,應當立即執行醫院上報流程、及時報告,在2小時內上報信息,並做好相應處置工作。對於設置睡眠住院病區的單位,應當設置應急隔離病室,用於疑似或確診患者的隔離與救治,建立相關工作制度及流程,備有充足的應對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的消毒和防護用品。加強醫療廢物管理,疫情期間醫療廢物管理,嚴格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和《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辦法》有關規定,進行規範處置。


五、結語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目前已成為全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人際間傳染性強,在病毒的傳播過程中,其傳染性、致病性的變遷情況目前尚不清楚,中國境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伴隨境外疫情的爆發,面臨新增輸入病例增加的風險,因此防控形式依舊嚴峻。在當前疫情防控與恢復正常醫療工作並重的重點階段,本專家共識的制訂旨在為從事睡眠疾病診療工作的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在疫情期間開展睡眠監測及睡眠呼吸疾病治療工作提供參考。專家組將根據對新冠病毒感染認識的深入及疫情的演變情況及時更新共識內容。


* 參考文獻(略)


執筆專家


張曉雷

醫學博士,中日醫院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睡眠呼吸障礙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醫學裝備委員會睡眠呼吸裝備學組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呼吸醫師分會肺功能與臨床呼吸生理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曾先後於美國達特茅斯-希丁科克醫療中心和梅奧醫療中心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進修學習。臨床及科研方向:睡眠呼吸障礙性疾病、慢性氣道疾病和瀰漫性實質性肺疾病。


肖毅

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醫學博士,曾任呼吸科主任,常務副主任。目前主要社會兼職: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 專家會員;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 常委,睡眠呼吸障礙學組 組長;北京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 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呼吸病學會委員 睡眠呼吸障礙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等。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睡眠呼吸障礙學組

中國醫學裝備協會呼吸病學裝備技術專業委員會睡眠呼吸設備學組

通信作者:張曉雷,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北京市朝陽區櫻花東街2號, [email protected]肖毅,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北京市東城區王府井帥府園1號, [email protected]


參與討論專家(按姓氏拼音排序):韓芳(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胡克(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李慶雲(上海瑞金醫院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 ),李善群(復旦大學 上海中山醫院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劉輝國(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馬靖(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歐瓊(廣東省人民醫院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王瑋(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張挪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 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本文完

今日頭條排版:大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Hj1ICXEBnkjnB-0zazd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