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專訪周華:我們把所有經驗和教訓,毫不保留地全都給了他們…

2020-03-24     呼吸界



編前語

「現在義大利疫情非常重,我們的計劃根據疫情的發展不斷調整……」這是北京時間3月21日晚11點36分《呼吸界》記者連線正在義大利的專家組成員周華教授時,他講的第一句話。


周教授所在的這支隊伍叫中國援助義大利抗疫醫療專家組,是由中國政府指派、國家衛健委和中國紅十字會共同委派、浙江省政府承派的醫療專家組。他們於周三(3月18日)直飛米蘭,直抵義大利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倫巴第大區和貝加莫市。


這支醫療專家組的構成:浙大一院共派出7名醫生,由感染科出身的院長親自帶隊,有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ICU、檢驗科、感染科同事,還有一名呼吸治療師。義大利的華人華僑對中醫藥有需求,因此浙江省派出兩名中醫科醫生,分別來自浙江省中醫院和浙江省同德醫院。隊伍中還有浙江省的疾控專家、僑辦秘書長和衛健委的領導,國家衛健委國際合作處也派出一位領導,共計13人。



「我們帶了大量、全套的個人防護裝備,口罩、防護服、眼罩……當晚到達米蘭處理物資直至半夜,第二天連軸轉開展工作」


圖:國內出發


我們於上周六(3月14日)接通知後開始著手準備。此次行動得到了浙江省衛健委國際合作處和浙江省外事辦同志的極大幫助,他們專門聯繫義大利駐上海領事館給予我們特批,迅速辦好籤證,我們得以在周三(3月18日)一早直飛米蘭。當晚到達後,大家都沒有休息,處理物資一直到半夜,第二天直接連軸轉地開始工作。


這幾日,我們一直在義大利疫情最嚴重的的倫巴第大區。我收到了來自國內同道和朋友的關心與問候,他們在關心義大利疫情的同時,也擔心我們自身安全防護問題。實際上,我們帶了大量、全套的個人防護裝備,口罩、防護服、眼罩。如果按照計劃內的時間,我們足以給自己提供安全保障。儘管義大利疫情嚴重,但我們一定會小心防護,不給當地政府添麻煩,同時也請國內的朋友放心。


「倫巴第大區的貝加莫市為義大利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我們在這裡開展三個方面的工作


圖:到達米蘭


此次我們在義大利的工作任務有三個:第一、與當地衛生部門對接防疫方面經驗,包括社區防控、公共政策;第二、與當地醫院對接診治方面經驗,並實地考察醫院救治流程、感染控制措施;第三、對當地華人華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比如一些居家的、沒有住院的僑民,對他們的焦慮情緒進行安撫,對出現一些輕微症狀的進行指導。目前,義大利有20萬人左右的華人華僑,我們所在的倫巴第大區有接近5萬的華僑。


倫巴第大區政府和中國專家組都對工作安排非常緊迫,到達後第二天一早我們就直接與倫巴第大區衛生和福利部部長帶領的政府和專家團隊進行了對接,協商後將專家組分成兩個小組,一組是進社區了解防疫政策等情況的衛生防疫組,另一組是進醫院了解臨床救治情況的醫療救助組。我在醫療救助組。當天我們就要求他們立即召集專家開會,從早上八九點一直到下午三點,了解他們的情況,交流彼此的經驗。之後,與當地僑民領事館人員以及僑民僑胞見面,了解他們的需求。第三天一早到貝加莫市的醫院深入了解情況。


倫巴第大區是義大利疫情最重的地區,而貝加莫市則是倫巴第大區疫情最重的地區。所以,我們立馬奔貝加莫市最大一家醫院了解臨床現狀。他們醫院沒有設發熱門診,所有發熱病人均先到急診就診。我們與醫院感染科、ICU、急診科和醫院管理部門的十餘名專家進行對接,還來了器官移植科主任。因為疫情發展超乎預期,器官移植科主任現已在負責醫院物資設備管理……交流持續了3個小時,我們提出要進ICU,但他們安排我們去了感染科病房。


在感染科病房,我們看到的情況不容樂觀。48張床全部收治新冠病人,一半以上病人進行無創通氣。基於溝通中得到的信息,我們特別關注院感的每一個細節。


院感方面,他們將病人從送醫到收治入院的流程整個走了一遍,我們發現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就目前的整體情況看,他們緊缺醫療資源:一、醫院基本已飽和,接受新發患者能力有限,ICU更是超負荷運轉,重症患者救治面臨困難。無論確診的、沒有確診的、輕症患者全都回家,這就會造成很多問題。現在他們也在慢慢調整政策,比如我們去的這家醫院有800張床位,現在收住440個新冠病人,其他疾病的住院病人現在政府準備把他們轉到像腫瘤醫院這種專科醫院去治療;二、缺呼吸機、監護儀等裝備;三、缺醫護人員。尤其缺護士;四、缺個人防護物資。我們在感染科病房最直觀的感覺就是防控方面有待改進,沒有做到傳染防控需要的「三區兩通道」,未能達到空氣隔離的基本標準。這些信息,我們都如實地反饋給了他們。


另外還有一些與政策性相關的,如:對疑似病例的診斷流程不規範。我們也將診斷流程提供給他們。但部分醫院可能有辦法解決,另外一部分可能還需要我們與當地衛生部官員協調。


「9噸多物資,我們13個人在僑胞們的幫助下整頓歸類……具體治療措施不是我們的重點,重點是理順流程」


義大利醫療技術先進,一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因此,對於具體治療措施,我覺得不是我們的工作重點。因為對我們而言救治某一個、幾個病人是沒有用的,重要的是把整個流程理順。現在還不是沉下去救病人的時候,也不是我們此次的主要目的。舉個例子說,即便就算我們十幾個人全部扎到一個病房裡去,也救不過來所有病人。


圖:捐贈物資


考慮到他們物資緊缺,我們想儘快清點出我們的捐贈物資。那天從醫院出來後就開車1小時回駐地,下午4點到達後匆匆吃了午飯,就立即開始整頓清關出來的物資。9噸多的物資,我們在駐地一個個歸類,列出清單,以備後面捐贈出去。所以昨天(3月20日)一直在做這件事。就我們13個人,還有一些僑胞幫著我們一起整理。這次也多虧了他們,幫我們做了很多事情。


此次僑胞僑民還給我留下了一個特別深刻的印象。在國外的中國人非常關注疫情,他們整體上有很強的個人防護意識。僑民僑胞中從事商業經營的很早就把店關掉了,自覺待在家中,所以整體上來看華僑的感染率是不高的。但也有華僑在此次疫情中感染,他們有一部分住在醫院,就在我們去的貝加莫市的醫院,就有3名華人住院。我們也將他們的信息與醫院醫生對接了,請他們給予關照。他們也答應如果華僑在後續病情有變化,會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告訴我們。


「只要我們的經驗能影響到他們,比對某一個、幾個病人實施救治更有價值……當地民眾已逐漸改變過去固有的觀念意識」


其實,義大利的每一座城市,整體上看起來給我的感覺都是非常好的城市。我看到在封城以後,米蘭的馬路上很少有人閒逛。說明當地民眾對新冠肺炎這個疾病很重視。由於不同的文化歷史背景,他們也有自己的認識:偶爾看到的馬路上一些人,2/3的人都會戴口罩,但還是有1/3沒戴口罩;城市裡公交車仍在正常運行,每輛車上也會有不少人坐在那裡,但坐公交車的人也有人不戴口罩;街上大部分商店都已關門,一些食品店和超市門口有人排隊。但若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當地民眾很有意思,他們每個人之間會間隔很遠,起碼1米到1米5的距離。但是,依然有人不戴口罩在那裡排隊。


我們專家組的隨行翻譯是一個華裔的義大利人,她住在義大利,是當地的義大利語翻譯。她告訴我們說,他們的樓長是一位80多歲的老伯,老人平時身體硬朗。一個多星期之前,她好心地要送給他口罩。結果老伯立即拒絕,他說,「我非常健康,我不需要戴口罩!」而這兩天,看到確診病例每天幾千幾千地往上漲,當地民眾也開始逐漸重視起來。前天這個樓長老伯自己跑去她那裡問,「能不能給我一個口罩?」這個轉變,就說明當地民眾的觀念和意識也在發生著改變。而一旦他們的意識向好的方向改變了,他們的社區防控也就會往好的方向改變。


所以,我認為即便是義大利在防控方面的執行之初的確沒有辦法一下子到位,但隨著他們宣傳力度的加大,一些政策的下發,加上政府的監督執行,再加上我們積極地傳授一些經驗。通過與他們醫生的交流,與當地衛生部門、行政部門的溝通,看能不能逐漸改變現狀。只要是我們的經驗能影響到他們,我認為這比對某一個、幾個病人實施救治更有價值。


「專家組意見很統一,就是『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迫切需要『應收盡收』,強化隔離概念,否則後面的救治都是『杯水車薪』」


圖:與倫巴第大區救治專家組交流


目前,義大利的大部分輕症新冠病人都在家中自行隔離。專家組反覆多次給他們提出國內「方艙醫院」的經驗,他們可能還存在一定困難,但也在著手從政策上進行調整。據說他們已在我們昨天去過的貝加莫市建了一個能容納250人的類似於「方艙醫院」的集中收治點,這兩天應該就可以用。但能容納250人我們認為還是太少。下一步,他們可能還會在米蘭再建一個有200張床位的收治點。但這又存在一個問題,這200張床位,至少2個星期以後才能建好。


我們現在沒有直接深入地接觸某一個具體病例,但按照我們的經驗,目前他們收治的新冠病人可能長時間上無創呼吸機,是否會影響最後的治療效果值得觀察,並且呼吸機資源非常緊張。可以看到,他們的整體病死率較高。最重要、最擔心的,也是我們一直在強調的問題,就是想與當地衛生行政部門領導再做溝通,把隔離的觀念進一步地強化給他們政府的執行部門和民眾。隔離做不好,後面去救這些病人都是「杯水車薪」。防控必須做在最前面,也是當下最重要的,治療是第二步。


我們現在想要去影響他們的一些意識、觀念、行為。專家組的意見很統一,就是我們的經驗: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對重症病人集中收治,集中優勢資源,集中優勢專家來治療重症病人。我們迫切地想與他們說的就是,至少要採取一些方法和措施,做到應收盡收,把已經確診的病人集中隔離。只要隔離起來,兩個星期以後情況馬上就會有所好轉。


「5萬多確診病人的數字背後代表的僅僅是接受了核酸檢測並且陽性的患者……他們沒有『疑似病例』這個說法,一般咳嗽、發燒達不到他們做核酸的標準,幾乎不給病人做CT,我們判斷疫情還未到高峰」


圖:進入隔離病房


目前,義大利已確診新冠病人超5萬。5萬多確診病人的數字背後代表的僅僅是接受了核酸檢測並且陽性的患者,還有很多未確診的病例,因為有很多病人都有症狀。我們也把我們的經驗和教訓告訴了他們,我們也經歷過這個階段,早期由於核酸診斷能力跟不上,也面臨同樣的問題。而不做核酸檢測就沒辦法確診,對這部分人不進行隔離,就很難避免社區傳播的存在。我們也側面了解了這些情況,包括向我們的僑胞諮詢,通常一般的咳嗽、發燒,他們是不給病人做核酸檢測的,症狀還沒達到做核酸的標準。這次我們帶了約15000份的核酸試劑盒,還有呼吸機、監護儀、口罩、防護服等物資,我們能夠幫助的,儘量給予幫助。


同時,我們也提了國內的診斷標準,有專門對「疑似病例」的診斷標準。但他們沒有「疑似病例」這個說法,他們只有確診病例。他們幾乎不給這些病人做CT,更多是拍胸片。而且,他們以前對肺炎的診斷也大部分都依靠胸片,而不是依靠CT。所以,新冠病人一般都是比較重的時候,才能通過胸片被發現,只有比較重的時候才有機會住院。基於此,我們現在認為至少目前他們的疫情還沒有到高峰。所以目前我們的重點還是如何去通過影響政府的政策,從而影響民眾的觀念,政策和觀念慢慢達到協同以後,把社區防控能做得更好一些,減少感染。


這幾天,我們把我們國家衛健委的診療方案,以及我們浙大一院最近剛剛寫的一個非常全面的新冠肺炎防控手冊,把這些救治方式、理念不斷地向他們衛生行政部門、醫院的人傳遞。這個防控手冊是我們自己通過和馬雲基金會合作,將它用中文版、英文版、義大利版專門翻譯成冊,我們希望他們能夠從中吸收一些。因為這裡面有我們的所有經驗和教訓,可以說毫不保留地全部都給他們了。他們認為當下的確是進入到非常緊迫的狀態,義大利衛生行政部門,包括醫院的醫生,都非常重視、非常認真地在對待。所以,我們也看到了,他們正在行動起來。當然,我們還要接著看,按照我們專家組組長的話說,「所有的政策實行下去,執行得好不好?是不是有效?我們還得看到新增病人的人數往下走了,才能說明有效果。」我們目前只想著把這件事先做起來,誰也沒想過什麼時候要回國的事。


圖:義大利加油!

專家介紹


周華

醫學博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中心research scholar。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青年委員、感染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呼吸系感染工作委員會委員等。




本文完

采寫編輯:冬雪凝

排版:大奔


版權作品,未經《呼吸界》書面授權,

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U4DXEBfwtFQPkdBbF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