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線醫聲5|胡紅玲:我是個活生生的典型病例,把這些分享給大家

2020-02-14     呼吸界



前言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胡紅玲是在隔離病房裡接受《呼吸界》記者電話採訪的,本想先關心的她的身體狀況,不料她卻先傳來一份她的病例討論記錄,「我前後幾天影像學的對比能說明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一定要對確診的患者做好動態的觀察……」躺在病床上的她,回憶自己所經歷的一切,言語中全是對同道的提示與叮囑。她說自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典型病例」,「拿自己開刀」才能對所有患者負責。


「看到確診結果那一瞬間我很沮喪……那我就在病房裡繼續『戰鬥』」

1月16日,就在大家都還在戰鬥中時,我就倒下了……當我拿到我的確診結果的那一瞬間,我很沮喪。說實話,那種感覺就像是,你躊躇滿志地要和大家一起「大幹一場」的時候,突然不得不宣布你必須「退場」了。我的心裡億萬個聲音在問我自己,「天吶,我真的『中招』了嗎?」我不願意去相信。在隔離病房裡,我將自己前期每天工作的細節前前後後地梳理,一點一點地回憶,我一定漏掉了哪裡,「對!一定是那一次的檢查!」我想,我一定要把我能做的,能起到作用的全掏出來,我告訴自己,「那就在病房裡繼續『戰鬥』吧!總比每天干著急強」。


這是我1月16日凌晨的肺部影像學。15日晚上我在值夜班,發現自己渾身乏力、畏寒、肌肉酸痛。我骨子裡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幾乎完全沒有往那方面去想,我安慰自己是不是最近太累了,前段時間的感冒復發了,多睡會兒就會好的……結果發現,怎麼休息都不對勁,一測體溫,38.2℃……那晚我在隔離病房剛剛送走了兩個搶救無效的重症患者,心情十分沉重,出病房後又緊接著打包會診了好幾個病例,都是急診科的病毒性肺炎患者,忙完以後已是凌晨。我克服了自己的恐懼心理去做了肺部CT,結果很快出來了,我確實感染了。

確診之後,我的第一個念頭是:我「窩」在哪裡才好?科室和家都不能去,會傳染給別人……那時候還沒有酒店可以讓大家隔離。沒辦法,我只好打電話給我們主任,主任讓我立馬去辦住院。我心裡鬆了一口氣,終於有地方可以待了。

接受隔離治療後,我開始仔細回顧自己的經歷。最有可能讓我感染的時機,就是接觸了前期救治的那名年輕人。因為我所在的門診是呼吸與危重症普通專家門診,當時,那個年輕人在我門診做了一個肺部CT,只是一般的實變影,比較像一般的肺炎。收治入院以後,為了明確他的病原學,我給他做了氣管鏡檢查。當時我戴了普通醫用外科口罩,但當時我們還沒有防護服穿,也沒有護目鏡。我想,正是這次做氣管鏡產生的氣溶膠感染是最大的可能性。那個年輕人入院後,很快就確診新冠病毒肺炎進行隔離治療了。

胡紅玲醫生正在給患者做氣管鏡


「在隔離病房每天給自己開藥進行治療……激素應用劑量個體化,時間可適當延長」

病程中,我最嚴重的反應就是頭痛和消化道症狀,期間有過反覆加重,每天會出現噁心嘔吐,毫無食慾,兩次複查CT都有進展,這樣的症狀也一度令我差點崩潰。從來沒有這麼真切地感受到作為患者的苦不堪言,每當最難受的時候,我就會默默地對自己說,「以後一定要對患者再好一些,溫柔些,再溫柔一些,他們太痛苦了」。在我住院期間,我的導師趙建平教授通過電話、微信等通訊設備不斷地安慰我,給我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對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放心,你會好的,你一定會好的。」


我也很認真地在對我自己進行治療,以前有句老話叫「醫不自醫」,我偏偏不信這個邪。但對於在治療過程中我肺部影像學出現反覆加重的情況,我自己也做了分析。我的結論是:把握好個體差異,在早期輕症時,可以適當用激素治療。

我有個同學最開始肺部影像學比我輕,我建議他適當地用激素,他沒聽,過了幾天,進展成為重症。其實早期如果能迅速地控制住高燒,對後期的治療是有幫助的。我對自己的激素治療在中間斷掉了,也是想再觀察一下。但斷了之後,1月28日的CT又有進展,29日又出現發燒,我又開始使用激素,然後症狀明顯好轉。後來我想,是不是激素不能用得太短,應該逐漸減量,比如從40毫克先減到20毫克,再改成口服,有一個逐漸遞減的過程,讓機體能夠適應。我個人認為激素的量只要不是太大,也不是長年累月使用,副作用不會太大。我早期用激素症狀改善明顯,激素的使用時間3-5天可能還不夠,可以在5天後減半再維持一周。

「最想提示『戰友們』儘可能避免開放性操作,做好嚴格防護,病情嚴重程度判斷一定動態觀察」

後來,我將自己的病例材料仔細地作了整理,拿給大家進行病例討論。

通過我的這個典型案例,也想分享給大家幾個問題的思考:

1、肺部CT病變進展的原因與對策

2、我出現消化道症狀的原因

3、我再次發熱的原因

4、我的發病類型以及嚴重程度分級

5、居家隔離與住院治療的選擇

6、思考我為什麼會感染

我很開心的是,通過我的病例分享,我的同道也根據這些問題進行了討論。現在我也將這些討論的重點與大家作一個梳理:

一、對患者肺部影像學病變進展的原因分析,我們需要考慮是否合併二次感染?是否原發感染加重?是否為局部「細胞因子風暴」?而對策方面,我們需要考慮是否採取小劑量激素,以及預防感染。


二、如果患者出現消化道症狀,要考慮是否為藥物的副作用,還是原發病的胃腸道表現?


三、對於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如果出現再次發熱,我們要把握是否合併二次感染?是否激素停藥後的反應?亦或是藥物性發熱?比如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片?


四、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判斷患者的發病類型和嚴重程度分級,到底患者是普通型、重型還是危重型?根據診療方案,重型患者多在一周後就會出現呼吸困難。

我自己通過此次感染,也得到一個教訓:作為呼吸醫生,我也經歷過2003年的SARS防治,我的防護意識比較強。但我在發病前6天曾給那位當時還是不明原因肺炎的患者做氣管鏡檢查,最終該患者確診新冠病毒肺炎,我也隨即被確診。所以我最想提示我的「戰友們」:儘可能避免開放性操作,無論你是在哪個門診,都要做好嚴格的防護,且病情嚴重程度判斷一定要動態觀察

「建議輕症患者若使用激素應注意補鈣,做好營養補充和護胃,普通抗生素預防感染」

目前我的狀況比較良好,等待核酸檢測結果陰性即可解除隔離出院。在對自己的治療過程中,除了激素的使用,我還用了丙種蛋白中和抗體,以及普通抗生素預防感染。結合自身治療經驗,我的建議是對輕症患者有使用激素的,應該注意補鈣,做好營養補充和護胃。

因為激素可能會引起骨質疏鬆,所以這個時期就需要補鈣。我自己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幾乎沒有什麼胃口,但我會強迫自己吃鈣片,拚命喝牛奶,能吃就吃,儘量地進食。而對於居家隔離的患者,我們建議只要肺部出現陰影,就要儘早住院治療。居家隔離需要監測血氧飽和度,備少許口服激素,與家人嚴格隔離。

最後還想告訴大家的就是,面對壓力和病痛,一定不要抱怨、消沉,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打贏這場戰役,取得最終的勝利。


專家介紹

胡紅玲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中心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主持/參加科研項目7項,研究領域缺氧性肺動脈高壓,特色診療技術專長為呼吸疾病的診療及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診療。科室教學秘書,統籌安排和組織科室本科生、規培生以及進修生的教學工作,多次獲得「優秀教師」稱號。目前繼續深入研究缺氧性肺動脈高壓的發病機制和新的治療靶點,關注變態反應科慢性病康復治療方面最新進展,申請相關課題及進行相關研究。申請省市級及國家級課題各1-2項。


* 特別鳴謝:拜耳(中國)對本欄目的大力支持




本文完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采寫編輯:冬雪凝;今日頭條排版:大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5CjRHABjYh_GJGVjBF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