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楊金水給呂芳敬茶,呂芳為何不喝?這可是天大的恩寵

2022-06-14     星界歷史說

原標題:大明王朝:楊金水給呂芳敬茶,呂芳為何不喝?這可是天大的恩寵

「毀堤淹田」事件發生後,嘉靖皇帝決定召「三方諸侯」——呂芳的楊金水、裕王的譚綸和嚴嵩的胡宗憲,共同進京面聖。楊金水的家就在「宮中」,回京以後自然要先見呂芳;再加上自己親自參與了「毀堤淹田」,自己該承擔什麼罪過,需要立馬試探一下呂芳的態度。

正如嘉靖皇帝所言,「神仙下凡問土地」,呂芳就是宮裡宮外十萬太監的「土地爺」。

來到司禮監,看到呂芳,楊金水先喊了一聲「乾爹」,這一聲殷切激動、滿含深情,代表了分別四年的相思之苦和挂念之情;呂芳命其起身以後,楊金水轉身端起桌上的一杯茶,走到呂芳身邊,又喚了一聲「乾爹」。

注意,這一聲「乾爹」明顯帶有詢問意思,正是楊金水對呂芳態度的試探。

這裡,不得不佩服「塔寨書記」的精湛演技,從忐忑到激動,再從激動到擔憂,楊金水用兩聲「乾爹」完美表達。只是,呂芳並沒有接過楊金水的茶,反而給出了這樣一個回應:

「你喝了吧!」

更讓人不解的是,楊金水聽到這個命令,表情明顯放鬆,身體立馬鬆弛,這是為何?

根據原著小說的交代,外任太監給呂芳敬茶有著極為敏感的講究:

茶遞過去,呂芳如果不接,這就是告訴你等候發落吧,是貶黜是關押還是砍頭都只在呂芳接下來的話中;

茶遞過去,呂芳如果接過來喝了,那就是平安大吉,不必擔憂;

茶遞過去,如果呂芳讓你喝了,那恭喜你,這是當親兒子看待的禮遇;

好了,呂芳的態度明確了,楊金水必須「感恩戴德」,將「親兒子」的孝順充分表現出來了。

喝完茶,楊金水挨著呂芳腿邊慢慢蹲下,有輕有重地捶了起來,那張臉無限依戀地抬望著呂芳:

「乾爹,四年了,您又見老了。」

翻譯一下這句話:兒子在浙江闖的禍,讓您操心了!

呂芳仍然沒有表情,只是輕嘆一聲,說道:

「過一天算一天吧!你去洗把臉,換身衣裳,我們去見皇上吧!」

標準的父親般回應,既有無可奈何,又有習以為常。只是,呂芳不提前交代楊金水,就讓楊金水立馬面聖,還是讓楊金水有點慌了——乾爹,你不管我了?

呂芳當然清楚楊金水此時的感受,只是,「毀堤淹田」牽扯了內閣,牽扯了地方,這些人和事都和嘉靖皇帝屬於對立面,呂芳和楊金水就必須站在嘉靖皇帝一邊。畢竟,一定程度上講,楊金水縱然有錯也屬於內部矛盾,都屬「宮中」,內閣和地方才是「宮中」需要對付的對象。

所以,呂芳之所以如此放心地讓楊金水立馬面聖,既因為楊金水從來沒有隱瞞,也因為楊金水絕對不能隱瞞。如果事先有交代,反倒會適得其反。

這件事情告訴我們:越是領導信任的人,越是不能欺瞞領導,因為在領導看來,你是他的人,最不會也不應該欺瞞的人。這種信任一旦被打破,便再無修復可能。這也是呂芳明明深得嘉靖皇帝信任和倚重,還為何在睡前將杯中茶喝到一滴不剩的原因所在。

可「毀堤淹田」畢竟是「千秋之罪」,事情關己,楊金水當然不會那麼大條,依然六神無主,依然想得到呂芳的指教。

呂芳只能多說一句:

「你也是為了宮裡好。難得是你不隱瞞,這便是最大的忠。一兩個縣嘛,皇上心裡揣的是九州萬方。」

確實,楊金水參與「毀堤淹田」的初衷只是為了五十萬匹絲綢的生意,說到底也是為了宮中,為了嘉靖皇帝。更何況,楊金水從來沒有隱瞞過宮中,既為宮中考慮,又不瞞著宮中,楊金水能做到「江南製造局總管」,絕非偶然。

更重要的是,相較於忠心和賺錢,嘉靖皇帝或許根本不會將一兩個縣放在心上,嘉靖皇帝心中的「九州萬方」也不過是權和錢而已。楊金水此舉,都在維護嘉靖皇帝的「九州萬方」,自然不會有問題。

精舍,楊金水自然沒有資格進入,只是跪在精舍門外,甚至連嘉靖皇帝的正面都看不到。

嘉靖皇帝給出第一個問題:

「嚴世蕃那封信你親眼看見了?」

這個問題的重點在「親眼」,畢竟是遠在京城、深居精舍,嘉靖皇帝只能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下達決策,而這些信息又都來自別人的彙報,所以,信息的準確性才是最重要的。嘉靖皇帝的這句「親眼」就是告訴楊金水:如實彙報、不能隱瞞。

早前和呂芳的對話,楊金水已經清楚,能讓自己撇清責任的唯一辦法就是「不隱瞞」。所以,面對嘉靖皇帝,楊金水必須如實彙報:

「回主子,奴才親眼看見了。信是寫給鄭泌昌何茂才的,叫他們乾脆把田給淹了,這樣改稻為桑就成了。」

是不是嚴世蕃下達的命令,嚴世蕃為何要下達這樣的命令,這道命令是下達給誰的,楊金水只用了一句話便說明了所有問題。嘉靖皇帝想要知道什麼,自己從中摘取就是。

這才叫回答領導問話的完美典範,既然問到了是不是「親眼」,不能信中的內容簡要說明,怎麼能證明你是「親眼」見了?更重要的是,這個「簡要內容」如何截取?你要知道領導最想知道什麼內容,然後予以針對性回應才行;或者,覆蓋全面,讓領導自己判斷。

嘉靖皇帝給出的第二個問題:

「馬寧遠的那份供狀你親眼見了嗎?」

楊金水仍然如實彙報:

「回主子,胡宗憲當時叫奴婢和鄭泌昌何茂才看,但奴婢和他們倆人都沒有看。」

這一問一答需要解讀一下嘉靖皇帝的帝王心術——明確了嚴世蕃的罪行,再明確罪證才能成為「為己所用」的把柄。就當前的局勢而言,嘉靖皇帝不想也不能「倒嚴」,自然要明確這份罪證還有沒有被人知道,沒人知道,嘉靖皇帝可以隨意發揮;有人知道,嘉靖皇帝就不得不有所顧慮。

楊金水的如實彙報,再次救了自己的命。

「浙江貪腐案」被揭開以後,胡宗憲入京面聖,呂芳曾經私下給他一句交代:「相信皇上,相信閣老,不要自己做主」。楊金水的例子和呂芳的交代都告訴我們一句真理:永遠不要低估領導的智商,就算是非正常手段上位的領導也必定有著自己的過人之處,如實彙報工作永遠都是第一選擇,自作主張或者自作聰明只會害了你自己。

兩個問題以後,嘉靖皇帝又問了一句題外話:

「你覺得胡宗憲這樣做是為了什麼?」

面對這個問題,楊金水沉默了,為什麼沉默?

楊金水時任「江南織造局兼浙江市舶司總管」,任務只有一個,那就是替宮中賺錢;原則也非常簡單,絕不干涉地方官府。所以,嘉靖皇帝問及楊金水對地方大員的看法,他只能沉默。當然,「江南製造局」還有另外一個角色,那就是「宮中眼線」,只是,此時的楊金水尚不清楚嘉靖皇帝對胡宗憲的真實看法,言多必失,他也只能沉默。

這個時候就顯出「御前有人」的重要性了,呂芳趕緊提醒了一句:

「有什麼就答什麼。」

還是那句交代,還是那個基本原則——身為「宮中人」,不能對嘉靖皇帝有絲毫隱瞞;而且,楊金水對胡宗憲的看法也只是「參考意見」,僅供嘉靖皇帝參考而已。所以,楊金水只要「有什麼答什麼」就行。

我們來看楊金水對胡宗憲「三個心思」的解讀:

「第一,胡宗憲肩上的擔子重,倭寇鬧得厲害,他害怕百姓失了土地再一鬧事,內憂加上外患,那個時候他擔不起罪過。第二,裕王府那個譚綸在他身邊,他應該也受了些影響。第三,他對嚴閣老感情還是深的,但對小閣老做的事總是不以為然。」

第一:胡宗憲於朝廷、於嘉靖皇帝的意義何在,楊金水身處浙江最清楚不過,所以,他必須肯定胡宗憲,給嘉靖皇帝留夠台階。

第二:不管胡宗憲出於何種目的,他上報浙江水患,建議朝廷延緩「改稻為桑」都是一件「為民發聲」的好事,都必須予以肯定。提到胡宗憲,裕王派遣、身處浙江的譚綸自然繞不過去,既然繞不過去,倒不如將這件「好事」的發起者推到譚綸身上,給足裕王面子。

第三:作為「嚴黨」成員,胡宗憲為何要拆「嚴黨」的台?自然不是針對自己的「恩師」嚴嵩,只能是針對嚴世蕃,在尚未明確嘉靖皇帝「倒嚴」態度,在明確「東南不可一日無東南」的情況下,只有將過錯全都推到嚴世蕃的身上。

如此,即使嘉靖皇帝真想處置這件事,只需要處置嚴世蕃即可,嚴嵩得以保全,胡宗憲自然也能得以保全。

一段話,保全了胡宗憲,給裕王留夠了面子,還為嘉靖皇帝處理「毀堤淹田」的各種可能留夠了台階。

嘉靖皇帝對楊金水的回答非常滿意,但卻轉向了呂芳說了一句:

「你用的這個楊金水還是得力的。明里不要賞他,暗裡獎他點什麼吧。」

嘉靖皇帝為何不直接誇讚楊金水,為何還非得繞呂芳這一道?

但凡遊戲都有規則,嘉靖皇帝的規則就是朕只控制「司禮監」的呂芳、只控制「內閣」的嚴嵩,「司禮監」和「內閣」之下再由呂芳和嚴嵩控制。這才是合理的組織管理模式,才是穩定朝局最為理性的辦法。

管理如此,獎懲亦然,這是遊戲規則,嘉靖皇帝也不能打破。

當然,這種管理模式的基礎是嘉靖皇帝必須維護呂芳和嚴嵩的權威和地位,確保他們能夠控制好「司禮監」和「內閣」。

面對楊金水,嘉靖皇帝將獎懲權力交給呂芳,就是出於這個目的。

?嘉靖皇帝這句話既肯定了楊金水,又維護了呂芳的權威,更加鞏固了組織管理程序,帝王心術,恐怖如斯。

?(本文僅基於《大明王朝1566》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f652abdf614b78af6f672c8f7efee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