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6月,曾國藩駐軍安徽祁門。
6月6日,曾國藩記了一則日記:「是日早,接胡中丞信,知左季高願與余共事皖南,不願獨入蜀中。午刻復胡中丞信,又與左季高信。」
這裡的「胡中丞」,指的是胡林翼。「左季高」,指的是左宗棠。當時,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補的身份,在曾國藩大營襄辦軍務。由於太平天國驍將石達開進入四川,清廷打算派左宗棠前往四川督辦軍務。左宗棠與胡林翼是好朋友,經過一番書信交流後,表示不願去四川,繼續留在安徽與曾國藩共事。
曾國藩為什麼尊稱胡林翼為「胡中丞」?這是因為,胡林翼任職湖北巡撫。左宗棠那時候還沒有獲得正式官職,因而曾國藩便尊稱他為「左高」——左宗棠字左高。
中丞由漢朝時期的一種官職「御史中丞」演變而成。明朝以後,御史中丞被廢除了,人們便用中丞來尊稱巡撫級別的封疆大吏。此外,有時候人們又以「撫軍」「撫台」來尊稱巡撫。
左宗棠後來擔任浙江巡撫了,李鴻章就尊稱為「左中丞」了。
1862年,左宗棠帶領募集的5000人楚軍進入浙江,與太平軍作戰。在左宗棠率部收復杭州後,清廷接受曾國藩的推薦,將左宗棠任命為浙江巡撫。
當年6月7日,左宗棠因為兵餉問題,給李鴻章寫了一封信進行求教。李鴻章隨即於7月6日寫了一封回信,信件的開頭便是「復左季高中丞」。李鴻章在信件里恭維左宗棠「妙手空空中己漸開出大千世界,非我公精神氣魄莫能勝之」之餘,又就籌措餉銀給出了建議。
有意思的是,短短几個月後的1863年4月25日,李鴻章接到左宗棠於4月10日寫的信件後,再次致信左宗棠,稱呼就變成了「致左季高制軍」。這時候,左宗棠為什麼從「左中丞」變成了「左制軍」?
一句話說得清清楚楚:左宗棠已經升官了。
左宗棠任職浙江巡撫後,在浙江多次與太平軍交戰,收復了大片失地,逐漸扭轉了局勢。1863年,清廷將左宗棠從正二品的浙江巡撫升任為從一品的閩浙總督。總督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軍事大權,因此李鴻章尊稱為「制軍」。
值得注意的是,「制軍」多為同級別官員之家的互相尊稱。如果是總督的下屬,則稱呼又不一樣,一般尊稱為「制台」「制帥」「制憲」「督憲」等。中學語文課本收錄過李寶嘉《官場現形記》中一個片段,題目叫《制台見洋人》。這裡的「制台」,應該就是兩江總督。
另外,河道總督和漕運總督雖然都是總督,卻另有尊稱,分別是「河台」「河帥」和漕台」「漕帥」。
如果從總督再升任為殿閣大學士,尊稱什麼呢?
1877年3月,郭嵩燾出使英國倫敦期間,曾經給李鴻章寫了一封長信說:「往與寶相論今時洋務,中堂能見其大,丁禹生能致其精,沈幼丹能盡其實。其餘在位諸公競無知者。寶相笑謂嵩燾既精且大。」
這裡的「寶相」,指的是軍機大臣寶鋆,「中堂」指的是李鴻章,丁禹生指丁日昌,沈幼丹指沈葆楨。郭嵩燾與寶鋆討論洋務時,提到了擅長辦理洋務的李鴻章、丁日昌、沈葆楨等人。寶鋆跟郭嵩燾開玩笑,說他「既精且大」。
1859年,左宗棠任職湖南巡撫駱秉章的幕僚時,惹怒了二品總兵樊燮,差點惹來殺身之禍。左宗棠的好朋友胡林翼趕緊緻信湖廣總督官文,請他放左宗棠一馬:「如此案有牽連左生(左宗棠)之處,敬求中堂老兄格外垂念,免提左生之名。此系林翼一人私情,並無道理可說,惟有燒香拜佛,一意誠求,必望老兄俯允而已。」
官文在1858年以湖廣總督身份兼任協辦大學士,算是有資格被尊稱為「中堂」。
「中丞」「中堂」「制軍」都是對高級文官的尊稱,高級武官又是怎麼樣的尊稱?
1895年1月20日,當中外甲午戰爭進入尾聲時,日本聯合艦隊總司令伊東祐亨寫信給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苦口婆心地進行勸降。
在勸降書的開頭,伊東祐亨是這樣寫的:「大日本帝國海軍總司令官中將伊東祐亨致書與大清國北洋水師提督丁軍門汝昌麾下。」在這裡,伊東祐亨尊稱丁汝昌為「軍門」。後來,丁汝昌回信,也是尊稱伊東祐亨為「伊東軍門大人閣下」。
顯而易見,提督一類的高級武官,會被尊稱為「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