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京城——荷花市場品河鮮
作者:李珍新
作為首善之區,舊京的市井之所恰如「天上的街市」,熱鬧非凡。城裡的什剎海荷花市場、王府井東安市場、白塔寺廟會、隆福寺廟會,城外的門框胡同、天橋三不管,成為老北京一處又一處魅力無窮的市井遊樂園,而夏景天的荷花市場,是全北京最聚人的地界。過去,什剎海、葡萄園、菱角坑、二閘並稱老北京的消夏「四勝」,其中什剎海的荷花市場名聲最大,獨占鰲頭。舊京夏日的什剎海邊,人頭攢動,環佩錚然,或消暑納涼,或品茗聽曲,那份愜意令今人讀之仍深羨不已。
荷花市場開辦於晚清同治年間,環海而建,風物絕佳。市場東起前海北沿的吳三桂舊宅,也就是現而今的前海幼兒園,經會賢堂飯莊往南至長堤,東起三座橋經慎思胡同(原糞箕胡同),南口至長堤,合為市場北口。市場南口在今什剎海東南角的小花園處,這裡是昔日的冰窖,如今成了戲迷們絲竹吟唱的露天戲園子,可見什剎海這塊寶地是天生地造的特屬於北京人的快樂之鄉。
當年荷花市場的南北入口處,都用葦子紮成八字形的籬笆牆,中間搭起小門樓,高懸布幡,上書「什剎海臨時市場,禁止車輛通行」字樣。說它臨時,是因為荷花市場是隨季節開閉,每年舊曆四月底漸次開市,直至八月初一以前拆棚收市。歷時三月有餘,集舊京夏日風情之盛,令遊人樂而忘返。
荷花市場裡的時令河鮮最具特色,當年鄭記河鮮在地安門一帶遠近聞名。
鄭家經營的鮮菱角、老雞頭米、白花果藕除來自什剎海外,還從京西六郎莊河地進貨,在荷花市場搭開席棚,名曰「藕局」,與景四爺的藕局、回民楊五爺的藕局鱗次櫛比地排開,招攬遊人。藕局的席棚里都擺著幾個注滿清水的大木槽,木槽中泡著酥甜汁多的果藕,槽邊戳著一捆捆長挺的鮮蓮蓬,蓮子飽滿。席棚前的大木案上鋪著整塊的藍布,擱著盛水的木淺兒,旁邊的一個大青花瓷盤子裡盛著果實豐盈的「河鮮兒」。
所謂「河鮮兒」,就是去皮剝好的鮮核桃仁兒、大扁杏仁兒、鮮菱角米、鮮老雞頭米的四合一食品。遊人至此,說一聲:「掌柜的,來碗冰碗。」掌柜的高聲應著,已經取出一個藍花小碗兒,手腳麻利地在碗底墊上天然碎冰,再把河鮮盛在碗里,上撒白糖,插上小勺往前一遞:「這位爺,您慢慢吃著。」這樣令人望而生津的涼鮮美物,食罷頓覺神氣清怡。《天咫偶聞》上說:「都人士遊蹤,多集於什剎海,以其去市最近,故裙屐爭趨。長夏夕陽,火傘初斂。柳蔭水曲,團扇風前,幾席縱橫,茶瓜狼藉。玻璃十頃,卷卷溶溶。菡萏一枝,飄香冉冉……」
荷花市場除了上面談到的河鮮棚外,還有燒烤涮攤、冷食棚、臨時飯肆、果攤、西瓜攤、豆汁灌腸、八寶蓮子粥等吃食,百貨類的有古玩攤、書攤、字畫攤、兒童玩具、草蟲、扇攤等,娛樂演出有書場、相聲場、雜耍棚、落子棚、把式場諸多名目,有時一些名角藝人也前來助興。
荷花市場的飲、食、玩、樂功能被開發得淋漓盡致,再搭上各色買賣均以廉價售美物,舊京的普通百姓都有力購買消費。就算無意消費,僅為觀景納涼,在荷花市場內閒遊也不收費,可能那時的經營者還不像現在的買賣人對到處增設門票的意識這麼強烈。有錢的來消費,有閒的來捧場,荷花市場那是相當的熱鬧。
在荷花市場如此眾多的風味飲食中,值得一提的是地安門外清真餑餑鋪增慶齋。當然還有後來的「一亞一」、「雪蓮閣」的八寶蓮子粥,這是用江米、去了糠心的薏仁米等熬成雪白色的粥,擺上去掉苦心的蓮子、白糖,點上玫瑰木樨,再綴以切得均勻細密的桃脯、蘋果脯、杏脯、桂圓肉、縮勒葡萄、青紅絲、百合瓣、金糕條等五色粥果,晶瑩香艷,煞是好看。此粥分冰鎮、熱飲兩種,遊人可隨心飲用。可別以為荷花市場裡只有傳統吃食,荷花市場有時候可是很超前的,甚至改變了許多老北京人的飲食觀念。
老北京人很早就喜歡在炎夏吃一些諸如杏仁豆腐、荷鮮冰碗之類的冷食,卻很少有人享用帶有西式風味的冷飲,只有一些趁錢的時髦青年熱衷於此。可在荷花市場的冷飲中,除了高檔的檸檬、菠蘿等各種果味汽水兒外,還有加了牛奶的冰激凌等,並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後期就開始興盛起來了,為舊京百姓所接受。
當然,冷飲的忠實消費者,是那些小嘴閒不住的孩子們,所以各色各樣的低檔冷飲也都是給孩子們準備的,最常見的當屬「雪花酪」。雪花酪名字很好聽,仿佛裡面還擱了奶酪等高級配料,其實不然,它只是把涼水、天然碎冰塊、澱粉、糖精、香精裝在鐵桶里,再把鐵桶放入內有冰坨的大木桶。桶中間有軸兒,轉動起來能把冰塊等攪成雪花冰凌,盛在玻璃杯里有點像冰淇淋。孩子們喜歡吃雪花酪,主要還是因為它比冰淇淋便宜得多,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冰淇淋在北平還算是摩登食品,吃一個要兩三毛錢,而一杯大小相等的雪花酪只需兩三大枚。再加上賣雪花酪的老漢剃著鋥亮的光頭,穿件白布汗背心,一邊掌上敲著清脆的「冰盞兒」,一邊極富韻味地吆喝:「冰淇淋,雪花酪,愛喝涼的你就開口咯——盛的多,給的多,又涼又甜又好喝……」小孩子哪能經得起如此誘惑,胖胖的小手遞上兩大枚,光頭老漢便會把玻璃杯里的雪花酪裝得尖尖的,滿滿的。
上世紀二十年代北京有個「雪花酪張麻子」,與眾不同的是,他常用兩隻鐵桶倒替著轉,頂部上軸安鐵輪,系上個小人兒打水。桶一轉小人兒就上下跳動,總能引一群好奇的孩子前來圍觀,生意極好。後來張麻子因為賣雪花酪發了家,兒子改行有了大出息,他也做起了老太爺,過起了吃穿不愁的日子。他那套賣雪花酪的有趣家什,也成了珍藏在家裡的往事剪影了。
再後來有的小販弄虛作假,街坊老太太們就說:「積點陰德吧,人家張麻子買賣厚道,如今成了賣雪花酪的頭一份財主。你這麼偷奸耍滑地坑小孩子,八輩兒你也活該受窮。」您瞧,連家庭婦女也拿張麻子說事了。
舊京兒童常吃的冷飲還有刨冰、冰核、瓶口帶小琉璃球兒的土汽水等,其衛生程度不及雪花酪和土法冰淇淋,味道也並不適口,後來漸漸被冰棍等新式冷飲取代了。
舊京的荷花市場,說到底,是老北京人可心合意的一處清涼世界。在燥熱難耐的夏季,荷花市場帶給人們的那份愜意和清爽,至今還令多少人夢繞魂牽。當然,夢繞魂牽的還有什剎海岸邊的「一溜胡同劉家雜麵」、集香居酒樓和四季售賣烤羊肉的「烤肉季」等。
老北京人心裡頭都裝著一本穩穩噹噹的四季食譜,什麼季節吃什麼那是一準兒的。可以說老北京人的吃食變化,簡直就是個不用翻開的黃曆。以上說的是京城盛夏時節的荷花市場,可只要末伏一過,誰要再追著清涼鮮貨吃個沒完,老北京人肯定要笑話他「不識時務」了。
春雨最肥,秋風最瘦,老北京人絕不能讓秋風吹瘦了,這就有了「貼秋膘」。舊京百姓的這個習俗至今被市民們「繼承、捍衛和發展」著,這跟千里之外的哈爾濱是猴吃麻花——滿擰。哈爾濱人一到立秋講究吃黃瓜,名曰「咬瘦」,據說是可以從此減肥。您瞅,這相隔千里的兩種吃法,可差出老鼻子了。從這兒我們也不難看出,市井文化有著多麼大的號召力。
舊京夏令食品之外的小吃,更是不勝枚舉。清人楊米人曾寫下這樣一首竹枝詞:日斜戲散歸何處?宴樂居和六合居。三大錢兒買甜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炸糕聒耳多,吊爐燒餅艾窩窩。父子火燒剛買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桂粉好湯糰。
光這麼一聽,十幾種美食小品就滿耳皆是了,可實際上光天橋市場裡售賣的小吃就有150種之多,令人驚訝。些許零食小吃,老北京人竟能研製出上百個品種,上百個風味。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ubCDWwBmyVoG_1Zxx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