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見它也要低頭?藏在這座小城的頂級風味,5天都吃不完!

2022-07-19   愛旅遊的哆啦

原標題:順德見它也要低頭?藏在這座小城的頂級風味,5天都吃不完!

提到好吃,這個地方對於外省遊客來說真的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放眼全國,幾乎每座城市都有一條它的同名主幹道,但對於「當事城」本城,怎麼吃怎麼玩,真的沒幾個人說得上來。

這座城市,是一個在行政區划上十分特別的存在,這裡不設區,但下轄的6個街道與18個鎮,幾乎每一個都有自己專屬的特色飲食。

雖然足夠低調,但放眼全廣東,諸多因美食而名聲在外的大小城鎮,也並無一處敢輕易和它叫板。

正如沒有一隻鴨子能活著走出南京、沒有一隻兔兔能活著離開四川,同理,也沒有一隻鴿子,能飛出這片地界。

答案呼之欲出,就是前身名叫「香山」,在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更名的僑鄉:

廣東中山

廣東人最不願聲張的美食之城,今天小編帶大家認真逛吃。

怎麼每道都是

招牌美食?

中山盛產諸多限定食材,又因緊臨珠江口,尤其又以近海和鹹淡水交匯處的水產著稱,超過百年的美食傳承發展,讓這座城市有了許許多多的「當地限定」,想吃到正宗口味,非親身至此不可。

// 石岐乳鴿

1915年,有旅美中山華僑回國時帶回了王鴿、侖替鴿和大賀姆鴿等名種,與本地鴿配對雜交。

其後,又有華僑從日本帶回來了欽麻鴿,從澳大利亞引進了澳洲地鴿,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左右,終於培育出集合上述幾種名鴿優點、適合本地飼養的「石岐鴿」。

中山最亮眼的美食名片,非這隻「咕咕咕」莫屬。

懂行的中山人,又將乳鴿細分為肉味濃郁的3周齡「妙齡鴿」和肉質細嫩的2周齡「BB鴿」,過了30天的鴿子,則是一盅老鴿湯的絕好食材。

當地的乳鴿吃法,最經典的做法是紅燒乳鴿,也就是炸乳鴿,先把乳鴿浸在滷水中,讓其充分吸收滷汁入味,再晾乾用滾油炸,直至呈現出瑪瑙般的色澤。

冒著手指被燙的風險,也要在上桌的第一時間輕輕撕扯乳鴿,此時的它外皮香脆,肉汁飽滿,香氣四溢的肉汁流出,沒有人能抗拒。

當然,當你花費足夠的時間在中山覓食之後,還會發現這裡的鴿子做法其實還有很多,比如明燒乳鴿、松江乳鴿、江南白花鴿、油浸乳鴿、白切乳鴿、醬油王乳鴿等等。

// 東升脆肉鯇

外觀晶瑩細嫩,同普遍鯇魚一模一樣,但烹調久煮不爛,肉質入口爽脆緊緻、彈牙爽口,咬下去甚至能聽到「咔嚓」的清脆聲響,細細咀嚼還帶著特有的鮮味!

這聽起來絕不是魚肉應有的口感,但卻真的被中山人研究了出來。

脆肉鯇的鯇,其實就是草魚,在草魚3斤重的時候,開始喂食蠶豆,生長到6斤至7斤的時候,這些草魚就變成了脆肉鯇。

這種經過特殊方式培育的魚種幾乎只有當地廚師能完美料理,此前甚至發生過有人買到脆肉鯇卻煮不熟而拿去投訴退貨的新聞。

中山的脆肉鯇養殖基地大多在「脆肉鯇之鄉」小欖鎮東升,得益於養殖集中,這裡也分布了多家知名的脆肉鯇專門店。

中山脆肉鯇烹飪的方式眾多,圓盤焗魚腩、無骨魚片火鍋、酸湯魚片、香煎魚骨、豉汁蒸魚腩、香煎魚翅、蔥燒脆肉鯇、蒜燜脆鯇腩、魚腸煎蛋都是讓唇齒留香的必點美食。

溫馨提示想要嘗鮮的大家,脆肉鯇的做法已經足夠豐富,驚嘆於緊實的肉質,爽脆彈牙的摩擦感的同時,淡水魚生還是要慎重嘗試,量力而行。

// 小欖菊花宴

別想歪!

每年秋天,中山小欖鎮都會舉辦菊花會,而且千萬別小看這個小鎮上的菊花會,它擁有第一批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地位。

小欖每逢甲戌年60年一屆的菊花盛會名聞中外,而且每年也都會舉辦小型菊花會。

舉辦菊花會時,小欖當地的很多餐廳都會推出菊花主題宴席,你可以在這裡體驗到很多菊花食俗,例如菊花肉、菊花酒、菊花水欖,甚至還有菊花刺身。

小欖菊花宴是廣東省傳統名菜,主要菜色都是利用菊花瓣所製成。

主要代表菜包含有菊花炸魚球、菊花蒸肉丸、菊花魚欖、菊花腦蒸雞等等,都能使每種菜式都有肉的鮮味,更有濃濃的菊花清香。

// 三墩鵝

民眾鎮的三墩村盛產三墩鵝,也因烹制鵝而聞名。當地的燒鵝和燜鵝都不容錯過。

在三墩村最出名的園林食店,荔枝木燒出的燒鵝色澤金紅,鵝皮酥脆鵝肉飽滿,還因為可以接地氣的吃到新鮮出爐的燒鵝,所以口感和味道上的體驗甚至遠超廣深的大酒樓。

對旅行者來說,更不能錯過的其實還是三墩燜鵝,離開這裡就很難再吃得到。

製作燜鵝需要先把鵝肉在鍋中翻炒,再連同鵝腸、鵝血、鵝胗、鵝翼、鵝肝等一起燜煮,肉質會變得很酥軟。

而且更特別的是,賦予燜鵝靈魂的竟然是在湯汁中加入的當地出產薄荷葉,鵝肉的香味和濃郁的薄荷香氣在唇間遊走,濃香的同時又能讓人覺得格外清爽。

// 實現海鮮自由

得益於地理位置的優勢,在中山吃蝦、蟹、貝等海鮮,會讓你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

粥底火鍋的吃法在當地的大排檔非常常見,這裡的海鮮的性價比之高足以令很多靠海吃海的城市汗顏,羅氏蝦、沙蝦、蟶子、花蟹,往往只要很低的價格就可以吃到扶牆。

吃海鮮粥底火鍋,還要講究一下煮食材的順序,經驗豐富的老饕表示可以白貝打底,然後蝦、蟹,這之後再放入店家提供的咸豬骨給粥底增味,此後再下其他海鮮和肉丸,素菜最後。

當然,千萬記得要留肚子喝粥。

// 崖口煲仔飯

南朗鎮的崖口村位置得天獨厚,就是珠江入海口所在之地,各種海鮮琳琅滿目,但不少遊客來吃,首選的竟然是這裡的煲仔飯。

一份黃鱔、牛肉、肉餅和蝦米4拼的煲仔飯只要20元,這裡的煲仔飯並不以米粒干身,飯焦明顯香脆著稱,而是因為用了當地產的崖口大米,所以米香讓人拍案叫絕。

當然也不能忘了海鮮。有一整隻奄仔蟹的煲仔飯雖然價格相對較高,但在黃油蟹被眾多美食紀錄片炒到動輒幾千一隻的時候,用幾十塊就能吃到這款黃油蟹的「平替」,會讓你倍感滿足。

粥粉面

有咩新花樣?

// 喝粥,從清晨到凌晨

廣東人把一碗粥從早喝到晚。

石岐是中山的中心城區,這裡不僅有乳鴿,還有一家1945年就已經創店的浩輝飲食。

浩輝飲食的招牌是一碗肉丸粥。中山肉丸很出名,這家店的肉丸又稱得上是當中佼佼者。

肉丸粥粥底綿密,一碗粥里有七八個肉丸,肥瘦相間很緊緻,混雜了冬菇,彈牙的口感相當上癮,店鋪的牆上,還小小的貼著一張譚校長來吃飯時的合影。

到了宵夜時間,為了給已經不那麼敏感的味蕾一些刺激,中山當地大排檔的咸豬骨粥普普通通卻讓每個人為之傾倒。

創始於沙溪鎮的象角群記,以一碗「魚蓉蕉蕾粥」出名。

「蕉蕾」就是芭蕉的花蕾,將採摘下來的蕉蕾切粒,用鹽水浸泡,放入白粥里熬煮,再佐以拆出來的魚蓉,就是一碗魚蓉蕉蕾粥。

這種吃法,是嶺南水鄉獨有,離開中山都很難再見到。

// 雲吞:到底要不要和面在一起?

嶺南各地,雲吞時而做主角,時而退居二線與粉面相配。

除了煲仔飯和海鮮,崖口的雲吞也很出名,與傳統的廣式雲吞不同,崖口雲吞的個頭很小,皮特別薄,入口覺得很潤滑,裡頭的餡兒除了豬肉還加了芝麻碎,吃起來齒頰留香。

除了凈雲吞,還可以選擇加料,有瘦肉、板筋、粉腸,也可以加面、河粉或者瀨粉。

此外,中山的雲吞,在「干撈」一道上也很有研究。

還是象角群記,這裡的香菇干撈雲吞清淡中不乏豬肉和香菇的鮮香,表面撒了芝麻更將味覺層次拉高了一個等級。

還有很多食店中可見的干撈蝦籽雲吞麵,豬肉餡的雲吞配上爽彈的竹升面,面上再鋪薄薄一層的蝦籽,在提味的同時,又不會喧賓奪主。

收集中山限定小吃

// 海洲魚餅

當地得天獨厚的鯪魚資源,海洲魚餅也早就成為中山最具特色的傳統美食之一,清末民初,海洲村民便開始利用本地魚塘養殖的鯪魚製作成美味可口的魚餅。

海洲魚餅色澤金黃,肉質細嫩緊緻,入口爽滑彈牙,不僅甘香不俗、爽而韌,而且皮香嫩滑而不散,非常美味。

平時可以作日常小食,也可以用作菜肴,食用時如果用生菜葉包著吃或醮硯芥吃,風味會更加獨特。

// 三鄉茶果

三鄉茶果歷史悠久,而且特別具有本土風味,作為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三鄉茶果也深受當地食客喜愛。

三鄉茶果主要包含三鄉瀨粉、三丫苦茶果、竹葉包兼粽、兼糕、白水餃、芋頭糕、蘿蔔糕、角仔、葉仔、豆撈等等。

這些傳統食品也是人們在喜慶節日饋贈親朋的必備禮物,每年的不同時令,都會有不同的茶果,新年製作豆撈、農曆二月有蘿蔔糕、農曆三月吃三丫苦糕……品種之多,一年四季都吃不完。

// 核桃欒樨糕

又是一款離開中山便難再吃到的小食,它口感軟糯,吃起來會有獨特的植物葉香在舌尖瀰漫。

欒樨是當地盛產的一種菊科植物,核桃欒樨糕,無疑是沙溪最獨特的味道之一。

它的來歷有著「龍王派青蛇送來了欒樨拯救當地瘟疫」的傳說,時至如今,每逢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沙溪人仍有吃欒樨的習俗。

// 隆都蘆兜粽

入選過廣東傳統小吃,跟《味道中山》登上過CCTV,上榜《舌尖上的中國》,隆都蘆兜粽以超高頻率向全國人民展現著中山的飲食文化。

所謂蘆兜粽,是用一種叫蘆兜的植物的葉子製作的粽子,呈圓筒狀,糯米夾以燒腩肉、鹹蛋黃煮熟後撈出,鹹蛋黃的和燒腩的滿足感和蘆兜葉的清香解膩形成了最完美的組合。

入門級中山美食就已經說了這麼多

這座城到底有多懂吃

只有親自去了才知道!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