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晚,國科軍工(688543.SH)披露了上市後的首份業績報告。報告顯示,2023上半年,國科軍工實現營業收入約4.00億元,同比增長14.14%;實現扣非凈利潤4243.73萬元,同比增長4.79%,營收利潤雙雙上漲,公司整體發展穩中有進。此外,上半年國科軍工在研發、市場等維度深化布局,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為下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兩大產品體系同頻共振,科研生產綜合能力獲軍方認可
國科軍工是我軍重要的武器裝備供應商之一,也是國內少數同時覆蓋飛彈(火箭彈)固體發動機動力模塊與彈藥裝備兩大軍品市場、且處於領先水平的科研生產企業之一。
深耕國防科技工業領域數十年,國科軍工產品跟隨軍事科技發展不斷進行疊代和優化,兩大產品體系均積累了豐厚的技術儲備,承擔了軍方多項重點型號的科研生產任務和國家重點工程任務。
具體而言,在飛彈(火箭彈)固體發動機動力領域,國科軍工產品主要包括各種飛彈、火箭彈固體發動機動力模塊、安全與控制模塊,主要應用於各類飛彈、火箭彈系統動力。憑藉多年自主研發積累,公司在高性能材料技術與安全高效製備技術等產品研製與生產全領域形成了完善的自主技術體系,具有全產品自主研發技術能力,掌握多項核心技術,部分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多款產品已應用於我軍現役多型號飛彈及火箭彈。
在彈藥裝備領域,國科軍工主要產品包括主用彈藥、特種彈藥和引信及智能控制產品,廣泛應用於防空反導、裝甲突擊、反恐處突、海洋調查等多個領域。通過長期研發及型號疊代,公司圍繞彈藥建立並完善了自有技術體系,擁有各類型彈藥的完整研發技術能力。在彈藥總體設計、精度控制、毀傷效果等核心環節積累多項研發成果和核心技術,在小口徑防空反飛彈藥方面具備國內先進水平,多項關鍵技術和產品處於行業領先水平,形成持續性競爭優勢,在軍隊產品升級換代「科研擇優競標」進程中連續中標,並成為我軍首型某類火箭彈近炸引信等多款行業首創產品的承製生產單位。
截至2023年6月底,國科軍工已承擔29個軍方定型列裝產品的批量生產任務和27項軍方型號研製項目,其中僅上半年新增中標型號研製項目達8項,同時原在研型號項目 5 項轉入批產階段。
需要指出的是,獲得型號研製任務是承擔軍品科研生產綜合能力的重要表征,亦是軍方對公司技術能力、核心技術先進性及其成熟度、及在行業中技術與產品比較優勢的綜合認可。軍事裝備項目一旦進入批產定型後,在裝備生命周期中將形成穩定訂貨關係,通常在5年或更長時間;項目進入型號研製,代表著研製完成後能夠為國科軍工穩定帶來採購訂單。
深耕研發突破技術難題,拓展新客戶帶動產品放量
自2007年成立以來,國科軍工始終堅持「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雙輪驅動,充分利用國有軍工企業「混改」所帶來的管理機制創新,建立起以技術創新為導向的科研生產經營模式。
上半年,國科軍工針對兩大產品體系持續加碼研發,研發投入達到2,566.99萬元,同比增長4.83%,並成功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
在飛彈(火箭彈)固體發動機動力與控制產品領域,國科軍工突破了新型高能鈍感推進劑、新型可澆注襯層等高性能材料技術,並在產品上開始推廣應用,進一步提升了公司在該領域的技術水平和未來產品競爭力;在彈藥裝備及引信與智能控制產品領域,國科軍工在小口徑高炮新型預製破片彈總體設計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技術性能處於行業先進水平,為下階段的科研競標打下堅實基礎。
據半年報顯示,國科軍工上半年新增專利申請 11 項,截至目前,公司累計取得已授權專利 141項,其中發明專利 27 項、實用新型專利 114 項。
此外,基於完善的技術研發及產業轉化機制,國科軍工研發技術成果產業化情況良好,在多次對外防禦作戰中表現突出,歷獲國家國防科工委、兵器工業部、航天航空工業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及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等國家、省部級各等級獎項;也正是因此,國科軍工得到了各大軍工集團的青睞,與軍工央企集團 B、軍工集團 C、軍工集團 G 建立良好合作關係,是軍工集團 F 某單位的戰略合作夥伴。上半年,在穩固原有客戶關係的同時,國科軍工重點圍繞部隊需求,積極拓寬新產品、新項目、新市場、新領域,成功拓展了十餘家新客戶,為支持公司長期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保障型號研製轉批產交付,擴充產能鞏固優勢地位
當前國際局勢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軍工行業受到重視是大勢所趨。近年來,政府主管部門出台了一系列行業發展政策,規範了我國軍工行業的發展運營,為未來國防科技工業深度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充分支持了行業與領域高質量、快速發展。
另一方面,我國軍費支出持續增長,根據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數據,我國 2019 年、2020 年和 2021 年的國防預算分別為 1.19 萬億元、1.27 萬億元、1.36 萬億元,相較於前一年國防預算的增長幅度分別為 7.5%、6.6%、6.9%,均高於同期 GDP 增速。但與其他主要國家相比較,我國在人均國防支出和國防開支占GDP 比重方面仍存在較大的成長空間。
2023 年作為「十四五」規劃承前啟後之年,各領域「十四五」規劃調整穩步推進,隨著相關政策逐漸落地釋放到位,軍工板塊出現的調整與衝擊已接近尾聲,包括東北證券、中信建投在內的多家機構均判斷下半年軍工板塊將迎來發展利好,給予行業強於大市的評級。
國科軍工兩大產品體系在國防產業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公司飛彈(火箭彈)固體發動機動力與控制產品均為飛彈、火箭彈中的核心功能模塊,對應國防科技工業中的航空工業和航天工業下屬的飛彈領域;固體發動機動力模塊及點火控制裝置作為飛彈、火箭彈的核心部件,可廣泛應用於飛彈、火箭彈、探空火箭以及商業航天運載火箭的動力。公司彈藥裝備產品則屬於兵器工業下屬的彈藥領域,是武器系統的核心部分,是現代戰爭中火力投送和高效毀傷能力的核心支撐產品。
以上領域長期以來受到國家相關政策的高度重視和支持,而在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需求催化下,未來將迎來時代性的發展機遇。在此背景下,國科軍工積極擴大產能,以配合軍工行業的快速發展。
7月30日,國科軍工發布公告稱,由於科研投入取得了一批型號研製任務,為保障型號研製轉批產交付,公司擬投資8.1億元用於動力模塊能力建設,其中建設投資6.50億元,流動資金1.60億元,以期擴大公司固體發動機動力模塊生產產能,預計投資回收期為5年(含建設期)。項目全部建成後,將有助於進一步提升公司規模、行業地位和抗風險能力,增強公司綜合實力。
自身實力突出疊加行業景氣度上升,國科軍工在資本市場上也深受重視,被國泰君安、華泰證券、中信證券、中金公司、招商證券多家知名機構重倉持股。其中國泰君安持有73.62萬股,為公司第一大流通股東;華泰證券持有60.7萬股,為公司第二大流通股東;中信證券持有57.72萬股,為公司第三大流通股東;中金公司持有52.57萬股,為公司第四大流通股東。
華安證券表示,國科軍工深耕國防科技工業領域數十年,掌握了多項核心技術,其中首創的多項核心技術處於行業領先地位,確立了公司細分領域的產品技術優勢。同時基於下游航空航天行業的高景氣度,伴隨募投產能的逐漸釋放,公司將充分享受景氣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