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春等:如何促進中小企業需求

2022-05-11     人大重陽

原標題:劉元春等:如何促進中小企業需求

摘要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組織了針對「如何促進中小企業需求」的討論,邀請了相關領域眾多專家發表看法。專家觀點認為,當前在中小企業面臨的三重壓力中,需求不足壓力最為嚴重。為應對需求不足,首先應在理念上改變「小步慢走」的思維方式,應找准方向加大力度。要堅持政府採購訂單向中小企業傾斜等措施給中小企業傳遞積極信號,同時支持電商產業發展以激發專業市場活力,發揮數字貿易在增加訂單方面的優勢。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需求也更為迫切,可以嘗試在政府的支持下通過建立基金池等方式,建立風險共擔機制,來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困境。為穩定宏觀經濟環境,政府應積極穩定房地產市場,優化營商環境,並鼓勵中小企業積極創新來完成消費潛力的轉化。在財稅方面,可考慮對養老金抵稅、設置創新風險準備金、實行加速折舊政策推進智能製造的發展。此外,在宏觀經濟下行時,整體上資金的流轉水平下降,中小企業的應收帳款問題更需發力解決。

一、政策「小步慢走」不可取,應進一步加大力度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院長劉元春結合中小企業的發展環境對相關數據解讀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了指導。解讀中小企業的相關數據要保持客觀謹慎的態度,要充分考慮不同數據從不同角度解讀存在的對立和統一,同時要注意數據解讀與中小企業實際感受的差異。綜合中小企業發展指數、採購經理人指數、中小企業運行指數等指標來看,中小企業的發展前景尚不明晰,部分參數低於去年同期。考慮到持續性衝擊的累積效應,中小企業的實際感受可能比數據解讀更加低迷。在政策建議方面,劉元春表示相較於已開發國家,我國出台的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在數量上有明顯優勢,但是大多數政策都存在「小步慢走」和「大水漫灌」的問題,在力度上有所欠缺,並不能真正扭轉基本態勢。因此,應該旗幟鮮明地在成本對沖、需求不足等重點問題上加大扶持力度,而不只是用技巧性的政策。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應該是建設新的扶持政策通道,打造全新的宏觀調控政策的微觀基礎設施,構建常態和非常態能夠使用的政策工具助力於中小企業發展。

二、成本高企,政策應加力解決應收帳款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孫文凱主要結合與郵儲銀行合作的小微企業月度調查結果分析了小微企業的綜合運行態勢與發展狀況。從整體情況來看,小微企業從疫情中恢復的速度越來越慢。雖然絕大多數企業已經恢復正常經營的狀態,但是企業的運行仍顯脆弱,產能利用率不足,這反映了市場需求的低迷。從經營壓力來看,小微企業現在面臨的主要困難主要有成本壓力、需求壓力和應收帳款拖欠壓力三個方面:企業的原材料成本、運輸成本、員工成本、營銷成本等各個方面的成本均有上浮,大多數小微企業無法成功實現成本的轉嫁,導致企業利潤下降和下游訂單減少;有超半數的企業表示面臨市場需求的壓力,規模越小的企業面臨的市場需求疲軟和市場競爭所帶來的壓力更大;企業的應收帳款拖欠問題突出,現金流周轉壓力仍然較大。在政策需求的調查中,小微企業目前最關注的是解決應收帳款拖欠和資金周轉問題。在宏觀經濟下行時,整體上資金的流轉水平下降,中小企業的應收帳款的問題更加值得注意。此外,要繼續堅持減稅降費和普惠金融政策,並採取市場化機制鼓勵企業創新以實現持續性發展。

三、上游大企業應加大競爭,為下游企業降低成本

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主要結合阿里巴巴的中小企業季度調查結果,從需求和成本兩個角度分析了中小企業的困難和政策方向。根據2021年第四季度的調查,中小企業反映最多的問題是需求不足和成本上升。在需求方面,消費需求收縮是需求方面最突出的困難。居民的收入預期不足,消費意願下降,零售企業的交易額在2021年一直呈下降趨勢。從投資需求來看,中小企業融資的目的和用途主要是滿足日常運營的流動資金需求,企業擴大生產的意願不強,投資信心不足。從出口需求來看,不同類型的外貿型企業均有出口需求下降的擔憂。隨著國外疫情影響的減弱,各國產能逐漸恢復,外貿環境快速變化,出口需求逐漸走弱。針對需求不足的問題,高紅冰提出要堅持政府採購訂單的政策向中小企業傾斜等措施,這能給中小企業傳遞積極信號,同時支持電商產業的發展以激發專業市場活力,發揮數字貿易在增加訂單方面的優勢。在成本方面,企業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和房租成本均上浮較多。國際大宗產品價格上漲,處於產業鏈下游的中小企業承壓最大。對於有自主品牌的製造業企業來說,原材料成本的上漲在最終銷售價格上的體現是剛性的因果關係,這會加劇下游市場的競爭;對於沒有自主品牌的服裝行業等來說,企業的議價能力較低,當原材料價格上漲時只能被迫虧本營業或退出市場。為了解決這一困境,要讓上游的大型國企通過價格競爭等方式優化服務,這樣才能降低下游企業的成本,提高下游企業的利潤。

四、需建立中小企業發展風險基金池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以需求不足的問題為出發點,分析了中小企業的困難。在疫情的影響下,我國居民收入的增速放緩,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增加,消費態度更加保守謹慎。外貿型企業面臨著更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地緣政治衝突和大宗價格商品上行的影響下,大部分中小外貿企業因沒有自主品牌而沒有議價能力,在國際市場的可替代性強,受貿易壁壘的影響嚴重。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的融資支持需求也更為迫切。可以嘗試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基金池等方式,建立風險共擔機制,來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困境。

五、進一步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原企業所所長馬駿提出要綜合多個指標去評估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中小企業結構複雜,在同樣的宏觀環境下不同的中小企業的經營困難存在差異性,所以很難找到一個綜合性和有說服力的數據。企業的註冊數量是值得關注的一個重要指標,因為企業數量的增加不僅會影響供給,還會創造新的需求。同時,我們應該關注企業的註冊註銷比,該指標可以反映市場新陳代謝的速度。馬駿提出了三點政策建議:第一,穩定宏觀經濟環境。去年中央通過基礎設施投資的超前部署和穩定房地產投資的政策來穩定投資環境,這也利好中小企業的投資。第二,要著力解決中小企業面臨的需求不足問題。隨著我國消費結構的明顯升級,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品質有著更高的要求,要鼓勵中小企業通過積極創新來完成消費潛力的轉化。第三,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經濟下行的趨勢使得各地的財政壓力較大,可以嘗試對行政體系進行改革,調整行政機構並縮減行政開支,這樣才能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緩解企業和人口流失的壓力。

六、加速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清華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許憲春認為目前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困難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需求收縮,二是供給衝擊,三是價格壓力。從需求收縮的角度來看,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收縮明顯。從供給衝擊來看,疫情散點暴發對接觸類服務行業的影響較大,能源供給不足對製造業的影響較大。從價格壓力來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帶動國內工業生產出廠價格大幅上漲,整個行業利潤的結構性扭曲非常突出,中小企業同時面臨上游價格上漲和下游需求收縮的問題。許憲春提出要重點解決中小企業需求不足的問題,其中在投資方面要重點關注地方債務問題和穩定房地產的開發投資,在消費方面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穩定就業。另外,要加速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擴大智能產品和數字內容服務供給,才能滿足居民消費升級和便利化的需求。在這一過程中,龍頭企業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給予中小企業技術和人員支持,降低中小企業轉型中的成本,發揮產業鏈融通的作用,為中小企業拓展銷售渠道和提升交易效率保駕護航。

七、推動政策落地,進一步減稅及改革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邢麗結合財科院對企業成本的跟蹤調研,分析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困境。根據財科院的調研結果,目前中小企業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是預期問題,二是需求問題。從預期方面來看,中小企業的信心不足,面臨的經營壓力較大,尤其是人工、物流和原材料等多重成本壓力。中小企業的預期減弱,導致中小企業長期性創新投資意願降低,這不利於打造企業的品牌和核心產品,進一步降低了中小企業的議價能力,也終會惡化整個市場環境和預期。因此,要從宏觀上改善經營環境,降低企業的成本負擔,才能穩定中小企業的預期,激活中小企業的投資。從需求問題來看,目前政府採取了消費劵的方法來刺激消費需求,但政策效果非常有限。我國的投資需求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可以嘗試從投資需求入手來擴張總需求,從而產生經濟的聯動效應,增強中小企業的動力和活力。邢麗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方向提出了四點政策建議:一是將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化,將已有政策落實落細;二是大膽嘗試,在地區進行改革試點,比如:對養老保險給予一定的稅費扣除以緩解企業用工成本,允許中小企業用應收帳款來做質押性的融資以緩解企業的現金流壓力;三是要穩定和激活中小企業的信心和動力,引導製造業、生產性服務業加大有效投資,可以嘗試設置風險準備金等方式引導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四是深化相關體制機制改革,助力企業提升內生力和競爭力,強調企業主體的信用文化建設,提高企業的自我約束水平。

八、加速折舊推進智能製造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結合中國就業市場指數分析了中小企業的就業問題。2021全年的就業市場指數和藍領市場的就業指數都處於較高的水平,即勞動力的需求水平較高而供給水平較低;大型企業的就業景氣指數較高,中小微型企業的景氣指數較低。在2021年第二季度以後,藍領指數和中小企業指數一直在下降,這反映了企業用工需求減少,這與宏觀經濟下行、生產成本衝擊、消費需求不足有關。不同行業的就業表現不同,接觸性行業的就業形勢並不樂觀,但是新型數字化行業的招聘人數反而在增加,反映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趨勢。為了進一步加速中小企業的創新,我們可以借鑑日本上世紀70年代以後的加速折舊政策等國際經驗,推進智能製造的發展,進一步增強中小企業的競爭力和對人才的吸引力。

九、促進企業專精特新發展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所教授、中小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高中華分析了專精特新企業成長過程中的政策支持。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多層次銜接的專精特新支持體系,但是存在三個問題:針對性不足、聚焦性不足和系統性不足。第一,當前關於專精特新企業的針對性政策少,大水漫灌的問題比較嚴重,沒有關注到專精特新企業在不同的成長模式和階段中的差異化的需求。第二,我國的中小企業政策支持體系缺乏聚焦性,存在與實際需求相脫節的現象。第三,目前政策的系統性不足,沒有充分發揮產業鏈核心企業為專精特新企業賦能的優勢。基於現有政策體系中的三個問題,高中華提出了三條對策:第一,完善頂層設計,強化「一行一策」。從促進部門間形成長效協作機制角度出發,建議將分散在各個部委有關專精特新建設的職能統一歸到工信部,並設置特別工作小組和發展顧問委員會。第二,堅持需求引導,完善「一需一議」。在對專精特新企業解困幫扶的同時,支持企業的創新升級,形成開放的企業間的交流機制。第三,發揮產業協同,推動「一縱一橫」。基於目前專精特新小巨人產業圖譜,對產業鏈各個環節發揮重要作用的核心企業和中小企業進行梳理。強化「一縱」,引導產業鏈核心企業對專精特新企業開放市場,為中小企業提供資源和能力指導;重視「一橫」,相關部門構建平台帶動型的產業鏈,用共贏的思維發揮作用。

十、分類解決中小企業問題,發揮產業鏈作用

中央財辦經濟一局副局長傘鋒認為,目前中小企業的政策效果受限於三點:一是宏觀經濟下行,二是長期低迷的累積效應,三是政策的大水漫灌。因此,傘鋒提出了四點政策建議:第一,要從宏觀經濟大環境出發,用全局觀考慮中小企業的問題,推動現有政策落實落細。第二,要注意中小企業發展階段的差異性,對不同規模和行業的企業進行有針對性地精準指導。第三,從產業鏈入手對企業提供支持,發揮頭部企業和平台企業的帶領作用。第四,培育金融環境和信用環境,著力解決企業的應收帳款問題。

十一、進一步改進融資環境

中國個體勞動者協會副秘書長蔣傑提出了關於中小企業的政策改進的建議。第一,要重視政策的執行。中央政府對於中小企業的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並出台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但是,在政策執行的各個環節中,各級部門和人員是否有動力去執行政策會直接影響到政策效果。目前,有的政策貫通的通道還不夠暢通簡明,違背了政策制定的初衷。第二,要進一步發展普惠金融政策。目前各大銀行對於中小企業的貸款期限大多只有一年,這使得企業不敢投資長期項目,也限制了企業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因此,應該考慮引入適當的金融工具來進一步緩解中小企業的融資困境。

十二、解決應收帳款問題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企業金融部總經理耿黎從普惠金融政策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在普惠金融政策的激勵下,近年來我國的小微企業貸款發展迅速,貸款餘額迅速增加,成本不斷下降。郵儲銀行積極服務於小微企業,普惠貸款的各項指標穩居國有大行前列。綜合國內融資環境和國際經驗來看,耿黎對銀行普惠貸款的可持續性充滿信心,並肯定了相關部門對普惠貸款的重要指導和協助作用。但是,要想解決企業的資金問題,不僅要重視普惠金融的發展,更要重視解決應收帳款的拖欠。如果能從應收帳款入手去緩解企業的現金流緊缺,那麼企業的融資壓力也會被有效緩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6832eae857027543ea0ab1da71b8b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