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鄒應宗

2022-06-21     鄒記福

原標題:我的父親鄒應宗

我的父親鄒應宗,既沒進過幾天學堂,也不認識幾個大字,更沒有出過遠門、創過偉業,而是只知道把精力集中於鋤頭扁擔犂耙上、把汗水揮灑于田間地頭莊稼上的純農民。與創過偉業的先祖、干過大事的宗親相比,我的父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

然而平凡成就偉大、普通更顯精神。在我的父親身上,能折射出鄒家橋列位純農家學子父親的身影。看了我的父親,能幫助大家更加深切地體會到父愛如山、恩深似海。

我的父親鄒應宗,公元1949年11月出生於鄒家橋灣里,七十多年來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已經養成長期勞作的習慣,至今一點都閒不住。

我的父親沒有讀過什麼書,並不是父親不會讀書,而是時代背景和家庭條件等因素所限,讀不起書或者沒有書讀。儘管如此,我父親的思想方法和鑽研勁頭卻一點都不亞於讀書人。父親會寫的漢字不多,但只要能寫出來的字,那一定是筆劃工整、方方正正的正楷字。

我從小見得最多的就是父親耕田種地,只要是父親耕種的田地,一定規規整整、乾乾淨淨,一定只有莊稼沒有雜草。鄉親們常說,鄒應宗耕種的田地,就像一封書一樣。我的父親給自己幹事總是這樣精益求精,給人家幫忙也都同樣如此。慢工出細活,質量會影響速度。他給人家幫忙時,始終堅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求速度,如果人家乾得快,那麼他就利用別人休息的時間把進度趕回來。如一起幫忙給人家插田,別人是一天插一擔秧,很快插完就散工了,結果第二天不少秧苗又浮了起來,主家必須一棵一棵地補插。我的父親同樣也是一天插一擔秧,他插的秧每棵的根數相同,而且插得很穩,第二天不會浮起來,也就不用主家再一棵一棵地補插,但是他插秧的進度就沒有別人快,所以他經常用別人休息甚至吃飯的時間來趕進度,保證和人家乾的數量一樣多。

我的父親年輕時,常利用農閒時間抓泥鰍、放團魚,偶爾也下下象棋。無論文武,父親都是謀定而後動。比如抓泥鰍黃鱔,他要先找到泥眼,然後再看有幾個泥眼,之後才確定從哪兩個泥眼下手,只要下手就是手到擒來。在沒有電捕之前,父親平均每天可抓到泥鰍黃鱔30斤左右。放團魚也是如此,他先是找到團魚的活動軌跡,然後在團魚覓食的必經之路上下鉤,命中率也是很高的,鄒子均先生年輕時曾跟隨我父親抓過泥鰍、放過團魚。下象棋還是如此,父親能根據對方的棋勢走一步看幾步,我時常是他的手下敗將。

我的父親言語不多,而且直來直去,但他始終注重積陰德、守正德、揚美德。鄉間小道哪裡不好走,他就會立即停下來修一修,免得行人滑倒或者扭傷。誰家田土邊上有玻璃或者金屬利器,他就會立即撿起來進行安全處理,免得搞到田裡劃傷人或牛,等等。日常生活中,只要是對大家有利的事情,他都是默默地堅持做好、從不張揚。

我的父親樂於助人,在紅磚屋普及的那個年代,鄰里鄉親建房都是你幫我襯搞起來的,房主只要準備茶飯、材料和匠人工資,其他都是鄉親們幫忙。由於我父親辦事細緻和穩當,所以大家建房搭架子時都請他幫忙負責。鄒家橋當時建了那麼多的紅磚屋,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我父親搭的架子,而且自始至終沒有發生任何安全問題。按照一棟紅磚屋四扇二層計算,搭架子時間都在20天以上。所以,鄒家橋的每棟老紅磚屋,我父親幫工肯定都在20天以上,都是分文不取的。那時鄉親建房要幫工,但我們自家也是上有老下有小,還有很多農活要干。為了幫助別人,我的父親時常晚上或者凌晨三四點起床干自家的活,白天就去給鄉親們幫工。有時凌晨起來幹完自家的活再去幫工時,人家已吃完早飯,他就餓著肚子給人家干到中午,想起來都令人心痛。

我的父親雖然物質上並不富有,但精神上很充實,尤其是很有志氣,在任何困難面前、在任何強權面前我都沒有見他低過頭,或者怨過天尤過人。過去那些年代,農村相當閉塞,絕大多數家庭的經濟來源就是靠養豬。記得我上高二的那一年,家裡的母豬下崽時把子宮滑出來了,畜醫到場也無濟於事,最後一欄豬連娘帶崽全沒了,一年的經濟來源斷了個乾乾淨淨。加之,禍不單行,年底我爺爺又因病離世,給我本來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愁上添悲。我一期兩百多快的學費,尤如一座大山,壓得全家喘不氣來。為此,我打算終止學業,為家庭減負。可我的父母堅決不答應,他們一不求親二不靠友,而是以加四的高利息借錢給我上學。何謂加四,就是一百塊錢一年就要四十元的利息,借五百元一年就要兩百元利息,如果到了年底還不起,還得利滾利。當時,一家人養一年的豬,純利潤也就一兩百塊錢,還得豬爭氣不病也不死。為此,我含著淚咬著牙完成了高中學業,最終以優異成績應屆考取軍事院校。在我父母立足長遠、苦苦支撐下,後來我妹妹鄒慶雲也取得學業和事業的雙豐收。

我從小至今,一直都在學習父親,大力弘揚父親為人處世中折射出來的精氣神,才有我今天做人的底氣、立業的硬氣、持家的靜氣。每當學習上遇到難題時,想想我的父親;每當工作上遇到阻力時,想想我的父親;每當生活上遇到困難時,想想我的父親,等等。只要想起我的父親,就有使不完的勁,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就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關。我時常對我的部屬或者家人說,我肯定不是最聰明的人,但我一定是最勤奮的人,我只是以勤補拙、笨鳥先飛的一個例子。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喜歡選擇「7」這個數字,有人說七上八下,認為我喜歡上。其實我只是覺得「7」很像我父親的鋤頭,記住父親,發揚父親鋤頭上的精氣神,人生的道路就能逢山開路、遇河架橋,但遇曲徑通幽處,必有柳暗花明時。

系統回顧我父親七十多年來的艱辛歷程,讓我深切感悟到個人發展與時代和形勢密切相關,他們那個年代是沒有書讀,是掙不到錢,但他們把精神刻進了骨子裡、把論文寫在了大地上,同樣是優秀的、偉大的。歷史的問題一定要歷史地看,我們絕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評價昨天的事情。從鄒家橋走出去且目前發展良好的列位宗親,我們每個人身後都屹立著大體相似的父親母親,讓我們一起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品味他們的苦楚、感悟他們的偉大、保障他們的幸福。

鄒仲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e65fd66888fa29c9cff7148bd1c47b99.html